原文出处: lxydo
JIT的起源在先前的博客,Javac编译过程,简略讲述了Java compiler(javac),可以看出javac和C的compiler不一样, 并不是直接将 Java 的源代码 编译成成处理器的指令。 相反地,它产生的是统一规格、与机器 binary 格式无关的 bytecode。 在执行期,JVM 会逐条解释执行 bytecode, 这是为甚么 Java 在跨平台上会这么成功的主要原因, 你可以在某个平台上写完、build 一份,然后在其他的平台上头执行。 但是这也导致了严重的问题, interpret 通常比直接 compile 成 平台限定的原生 binary 码来得慢。 Sun 在 90 年代后期就已经了解这个严重度, 当时他们请了 Cliff Click 博士来提供解决方案。 Hot Spot他们在虚拟机中引入了JIT编译器(即时编译器),当虚拟机发现某个方法或代码块运行特别频繁时,就会把这些代码认定为“Hot Spot Code”(热点代码),为了提高热点代码的执行效率,在运行时,虚拟机将会把这些代码编译成与本地平台相关的机器码,并进行各层次的优化,完成这项任务的正是JIT编译器。 在某些情况下,调整好的最佳化 JVM 效能可能超过手工的 C++ 或 C。 现在主流的商用虚拟机(如Sun HotSpot、IBM J9)中几乎都同时包含解释器和编译器。当程序需要迅速启动和执行时,解释器可以首先发挥作用,省去编译的时间,立即执行;当程序运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编译器逐渐会返回作用,把越来越多的代码编译成本地代码后,可以获取更高的执行效率。解释执行可以节约内存,而编译执行可以提升效率。 运行过程中会被即时编译器编译的“Hot Spot Code”有两类:
两种情况,编译器都是以整个方法作为编译对象,这种编译也是虚拟机中标准的编译方式。要知道一段代码或方法是不是热点代码,是不是需要触发即时编译,需要进行Hot Spot Detection(热点探测)。目前主要的热点 判定方式有以下两种:
具体实例下面看一段JIT提高程序性能的例子
上面这是一段开发人员写的代码,假设这段代码是 Hot Spot
这是HotSpot VM经过Hot Spot Detection 后对代码进行优化的等价结果,当然JIT是将 bytecode 编译成本地机器码,这里展示的是优化后与之等价的源代码。 看上面的编译优化,首先是
2.移除多余的载入:用 z = y 取代 z = wrapper.value, 所以只存取区域变量而不是 wrapper.value 来减少延迟。
3.copy propagation(复写传播):用 y = y 取代 z = y, 没有必要再用一个变量 z,因为 z 跟 y 会是相等的。
4消除不用的源代码:y = y 是不必要的,可以消灭掉。
以上是单个类里面的优化,下面看有继承关系的优化
首先分析Animal的整个”类型继承关系”,发现只有一个实现类Cat,那么在methodA(Animal animal)的代码就可以优化为如下,
但是,如果之后在运行过程中,”类型继承关系”发现Animal又多了一个实现类Dog,那么此时就不在执行之前优化编译好的机器码了,而是进行解释执行,即如下的”逆优化”。 逆优化: 当编译后的机器码的执行不再符合优化条件,则该机器码对应的部分回到解释执行。 以上介绍的都是C1优化,还有主要用于服务端程序优化的C2优化,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
|
来自: liang1234_ > 《jvm&垃圾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