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G畅想曲 & 面向未来的鸿蒙操作系统(下)

 昵称21405352 2019-06-14

先进性,不需酷炫“黑科技”

个人预测,鸿蒙操作系统,并不会一下子使用太多的黑科技,用起来也不会有太“酷炫”的效果。原因大致如下:

—— 中国人在操作系统领域,经验还远没有美国充足,步子不宜迈得太大。能够达到美国成熟操作系统的60%以上的成熟度,已经很不容易。

—— 操作系统诸多技术已经成熟,主流应用,并不需要太多的“黑科技”。以智能手机为例,领导行业潮流的苹果手机,也都陷入了“创新乏力”的尴尬境地。至于VR这一类系统,始终还是小众范围。

—— 在稳定可靠的基础上,构建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建立并扩大国产操作系统的生态链,乃是最高优先级别的任务。而在巨大的生态链支持下,很多新的应用场景,包括一些“黑科技”自然会应运而生。

—— 即使有比较深厚的技术和人才,焦点也主要用在“刀刃”上,比如提升安全性,提高兼容性,提升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效率等等,而不是拿来追求一些特别“酷炫”的效果。

—— 很多的“黑科技”,如果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会存在很多的风险,比如:消费者是否能够接受?性价比是否合适?用户是否需要比较复杂的学习过程?对使用环境是否苛刻等等......贸然推出太多的黑科技,会存在很多的风险。

那么,“鸿蒙”操作系统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

“鸿蒙的”先进性,并不是体现在一些“酷炫”的效果上,而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体系架构的先进性,“微内核” + 多界面扩展,即在一个微内核基础上,扩展出服务器、云平台、存储、设备、手持终端、PC等诸多的平台上来。这方面,实际上苹果公司做得不错,IOS系统,扩展以后能够支持PC、平板、智能手机、Ipod以及手表、iTV等诸多平台。华为在这方面,要比苹果公司走得更远,因为苹果公司在通讯领域是欠缺的,华为在通讯和网络领域,反而是主打核心业务,因此华为操作系统的维度,大约等于 IBM + 微软 + 安卓 + 亚马逊 ,这种维度的跨越,让鸿蒙一旦走向成熟,生态链的规模会更大。 (互联网规律,能量 = 质量 X 数量²)。

—— 生态系统的广泛性,操作系统现在比拼的并不是黑科技,甚至比的不是先进性,而是生态系统的支持。以苹果IOS系统和微信曾经的冲突为例,微信可以不依赖于IOS运行,但是如果苹果手机不能用微信,在中国的市场起码得消失8成以上。

—— 面向未来的扩展性。这个和架构有关,更和网络和5G有关。在一个快速而且链接无处不在的世界,数据通过5G、光纤、微波等通讯基础设施,进行快速流动,而不是在单机上运转,这本身就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

每一代的操作系统,其实都承载着当时的历史使命,比如IBM的大机时代,微软的PC时代,谷歌和苹果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美国公司的专业性,导致了愈到后来,各个公司的操作系统,都局限于本公司的产业领域,都有很严重的“孤岛现象”,比如微软强于PC和云操作系统,谷歌强于互联网和安卓,IBM强于大机,苹果强于个人智能终端,但是并没有“全能型”的选手。

如前所述,鸿蒙操作系统,本身就是面向未来开发的。鸿蒙诞生的时代,5G和物联网已经走向成熟。而华为公司的基因,乃是通讯和网络。因此,鸿蒙本身就立足于打破“信息孤岛”,建立在云管端一体化互联互通的基础上。

所以,即使没有看上去惊艳的“黑科技”,鸿蒙系统仍然有“降维打击”的基因。到现在为止,操作系统的“孤岛性”仍然大范围存在,比如说:如果不是基于微信这一类即时通讯软件,你想要从苹果手机传一张照片到安卓手机上,其实还是挺麻烦的。

“鸿蒙”的短板和弥补方法

“鸿蒙”当然有短板,在现有操作系统运行得比较好,生态链比较完整的领域,鸿蒙可以说连入门都很难。

比如金融领域的IBM、Oracle和EMC (合称IOE),虽然有阿里巴巴去IOE的成功案例在前,但是主要还都是互联网企业,传统的大企业,基本还会采用IOE的方案,毕竟技术成熟,运行可靠,而且很多开发好的应用,要迁移也非常困难。

比如在“生产力”领域,也并非鸿蒙短时间能够弥补短板。所谓“生产力”领域,包括各种专用软件,包括很多的工具软件。最简单的,比如Photoshop和CorelDRAW,CAD等等,很多工具软件,都是在Windows下运行。WIndows + Intel的生态系统,估计再风光几十年毫无压力。

好在鸿蒙系统主打的方向,并不是传统的操作系统和工具软件领域,而是云-管-端,内容消费和网络服务,这就很好地避开了“生产力”这个领域。

不过,这并不代表“鸿蒙”和Windows毫无交集,实际上,会有很多和鸿蒙配套的软件,出现在Windows之上,强化“鸿蒙”的“生态系统”概念。比如,在Windows可以推出一款“鸿蒙”配套软件,一个软件就可以同步“鸿蒙”手机、云端、物联网等等。比如使用“鸿蒙”系统的摄像头,并不影响在Windows的电脑上看到。

弥补这些短板,融入现有的系统,这也构成了“鸿蒙”产业链的一环。也就是说,即使是鸿蒙操作系统,和现存的各种先进完善生态系统,并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完全可以共生共荣,各自发挥自己长处。

甚至,在“鸿蒙”的系统上,我在想是不是可以运行虚拟机。直接在“鸿蒙”PC机上,再运行一套Windows系统,这感觉就比较爽歪歪了。反正,我学习开发Linux系统的时候,通常也是在Windows上运行Vmware虚拟机。

“财富效应”和科创板

让一个产业迅速发展的办法,就是“财富效应”。

当年美国的铁路大建设时代,就是利用了巨大的资本市场;互联网的兴起,更是借助于1990年代的互联网大泡沫时代;而到了今天,资本的“财富效应”仍然是快速助推一个产业最有效的方法。

在IT产业链,生态链的建设,当然也需要资本市场的助推。以腾讯为例,为了建立强大的生态链,腾讯投资了大量的互联网产业上下游公司。以至于“腾讯系”的股份,加起来的市值,差不多等于再造了一个腾讯公司。

华为要想让“鸿蒙”快速成长出生态链,除了开源、开放之外,同样也需要“财富效应”以及资本市场支持。

想让更多的人加入“鸿蒙”生态,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先加入的人,赚到钱,而且是很多很多的钱,而且还很炫目,万众瞩目的那种光环,制造出一批富豪。然后整个社会的各种资本,就会热烈响应,与此同时,创业团队、创投机构,都会有大量的精英人才加入,对整个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正循环。

单单靠市场销售,短时间是比较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虽然股市上也有“华为系”的概念,毕竟还远算不上光彩夺目。未来应该打造出来“鸿蒙生态”的科创板概念,无论是做小游戏的,做专业游戏的,做阅读器(类似于亚马逊的Kindle)做智能摄像头监控的,做智能8K电视机的,做智能音箱的,包括拿鸿蒙制作一些智能机器人硬件的,每个领域都能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中小型公司,并且能够搭载华为的便车,最终在资本市场获得“明星效应”,到了这个时候,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小公司,围绕着华为这颗大树成长,这才是能够自我循环的生态链。

至于海外的开发者,会不会围绕华为形成生态链。这当然有难度,但是只要有利益,谁又能够抵制这其中的诱惑呢?

想当初“愤怒的小鸟”,跟着智能手机一起火爆,来自芬兰的小团队 —— 罗维奥公司开发,当时是风靡全球,扒金无数。可见在一个系统推出的时候,一个“火爆”的现象级产品,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眼球。

华为当然不缺“流量光环”,来自美利坚的神助攻,让“鸿蒙”系统尚未大规模推出,就获得了海量的关注。而实际上,即使是IT业内人士,Anroid推出前2-3年,大陆的很多程序员,也对其漠不关心(比较早推安卓智能系统的,包括摩托罗拉和我国台湾的HTC)。而“鸿蒙”尚未正式推广,“方舟”编译器也还没有普及,国内不光是程序员,就是很多普通的吃瓜群众,都已经有所耳闻。这广告价值,恐怕比华为投入在“鸿蒙”的研发经费还要高。

未来之所以值得期待,除了美好的憧憬,还有胜利的曙光,更有奋斗和自立自强的精神。见证华为“鸿蒙”系统的成长,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国IT行业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