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容生工作室·2018年漳州诏安写生行(4)——仙塘村、乌山、圆林村

 涤砚堂 2019-06-14

2018/4/5

 晴,气温:20℃~32℃

▲仙塘村

我们今天上午来到了依山傍海的仙塘村。该村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了。仙塘村种植多种亚热带水果,盛产仙塘红膏螃蟹。传说古时有几位文人雅士来这里踏青,见此村风景雅致,脱口而出“真乃仙人居住之地”。又见村落四周有十几处大池塘,故此村得名“仙塘”。

村中有几处颇具特色但未被世人所熟知的古建筑,如妈祖庙、涂氏宗祠和仙塘古城堡等。比起现代城市建筑的直来直去,古村更含蓄内秀。民居高低错落,村道蜿蜒曲行,山花绽放,鸟叫虫鸣,穿行在村内会让你忘记外界的嘈杂与纷扰。林老师带着我们用宣纸和毛笔感受这片宁静。

我们中午是在涂氏宗祠里用餐的。在雕梁画栋又有些庄严感的传统建筑里吃午饭,的确是种难得的体验。

下午写生间隙,益群、木炎两位师兄带领着一众年轻人为我们制作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窑美食:先用土块垒成圆锥形,用田间的柴烧火40分钟后,掀开顶盖,然后把锡纸包好的各种食材放进去,再闷火40分钟以上。开窑的时候,同学们闻到了飘来的香味,便争先恐后的赶过来大快朵颐,瞬间开启野餐模式。大家对这种美味赞不绝口。田野里不仅仅有美食,有忙碌,还飘荡着我们的阵阵欢声笑语。         

晚上八点半,辛苦了一天的林老师开始点评写生作业。对于每位学员,老师都能发现他们各自的特点与不足,鼓励大家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其中说的最多的就是画面形式感与诗意的问题。同时强调了每个人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应善于发现自己擅长什么,适合用什么样的技法,如何体现节奏感韵律感等。大家心中的困惑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慢慢得到解答。一次次的提升,足以让每个人欢欣鼓舞。

——陈波

▲出发写生


▲仙塘村一角


▲实景照片

▲林老师写生进行中

▲实景照片

▲林老师写生进行中


▲仙塘村小景


▲写生进行中


▲仙塘村一角


▲写生剪影


▲作品点评

花絮

▲制作土窑

▲大家都吃的很开心

2018/4/6

 小雨,气温:14℃~25℃

▲乌山

这几天到诏安天气炎热,才四月就已经让人有仲夏的感觉,几日写生下来,同学们都被晒黑了。上午坐车来到乌山景区,一下车便感觉凉风习习,空气清新,虽然依旧太阳当空,但体感非常舒适。

我们一行人跟随老师踏上乌山迂回盘旋的山路。路上要经过由巨石形成的天然石洞,不断低头,甚至要手脚并用才能爬过巨石的间隙。“哎呀”“哎哟喂”的痛呼声接连传来,不知是谁的头又被石壁磕着了。更甚者譬如体型庞大的思锐同学,几乎坐在地上,却依旧穿不过石头间狭窄的过道,可怜的他只能中途放弃。出了石洞,突然阳光洒下来,洞里的阴凉瞬间消失不见,有种重见天日的感觉。老师体力超好,一路上只听到我们哼哧哼哧的喘气声,可老师却健步如飞,谈笑风生,让我们很是佩服。

在一处天然大石平台上,老师带领着大家开始写生。因为平台上的地面不平,没有办法使用画桌,所以有人趴着画,有人跪着画,刚刚还在热闹的谈笑的我们,这会儿都静静地经营起自己的画面来了。眼前大石小石有节奏的分布交错着,这就是乌山的节奏。凉凉的山风拂过,清脆的鸟叫声回荡着,一层薄纱似的云雾慢慢缠绕上山头,朦朦胧胧,如梦如幻,让人感觉此山似乎有灵性。

午饭过后我们来到园林村写生,下午天气骤然变化,刮风下雨。昨日木炎师兄温馨提示大家“明日温度会下降5-8度,请带好外套。”上午还出太阳,抱怨天气预报不准,衣服穿厚了。现在方知,师兄诚不欺我啊。风雨袭来,大家只能在屋檐下画画。温度降幅太大,同学们有些扛不住了,只能早早回酒店修整,以备明日的作业。

——邓姣华

▲艰难的上山路程


▲乌山奇石


▲途中休息合影


▲实景照片

▲林老师写生进行中


▲写生进行中


▲圆林村

清明时节,除了去扫祭,还有一项传统活动便是踏青。而我们这班写生队伍赶巧在此时登览乌山也算是应景。乌山为当年红军游击队所在,有一条密秘通道直达顶峰红旗岩。这条山道可谓是对大家体力和耐力的考验,也是对身材的考验。在此般拥挤狭窄的岩逢间隙穿梭,很多时候得放低身子,侧身而行。对身高体宽的人非常不友好,稍不留意就会碰到头,或卡在岩间。有同学正因为此不得不放弃前进。通道内凉幽幽的,不但崎岖狭窄,有的路段更是黑糊糊的需用手机照亮台阶。我们背着画具钻洞爬坡,耳边响起的是嘘嘘气喘声。

此种环境大家都不知是否能有作画的地方,有人甚至后悔不该带上画具,以为全程只是爬山并没有地盘供人画画,这样工具就成了负担。好在走完秘密通道山路就好走多了。我们放弃登顶红旗岩的挑战,爬上一处立有“后土”的宽阔岩石,发现景色还算精致可以入画。既然背着画具上山来了,怎么也要搞一张,才能发扬我国“来都来了”的优良传统。只是山行用去许多时间,以致作画时间太过短暂,呆不了多久就得赶着下山吃饭。

下午是去圆林村,村名大约是因村中有圆形土楼。当然,比起闽西土楼无论是建造年代还是规模都是不敌的。村中的旧式土宅多数破败废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镇化发展,这些旧式土屋会慢慢消失在人们视野里。在我们眼中觉得形式语言有特色,细节丰富的建筑,在村民眼中却都是想推倒重建的“眼中钉”。

清明的春雨如期纷至,大伙匆匆避雨而去。老师躲进土楼內一处满地鸡粪的屋棚下,兀自开始一张新作。而能鼓起勇气开始新作的同学并不多,剩下的只好观摩老师作画或是画下速写。

——张育铖

▲下午写生


▲圆林村小景


▲实景照片

▲林老师写生进行中


▲写生剪影

花絮

▲石头你好~

▲被小朋友包围了的陈端

END


林容生

Lin Rongsheng

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

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专职画家。

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