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开展以来,百丈街道划船社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居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突出问题,把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做到居民心坎上。 新流程构建新平台 文明实践体系逐步完善 划船社区大胆探索新路子、新方法,构筑集服务平台、议事平台、志愿平台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做、议、帮”等形式,努力实现“我参与、我奉献、我服务、我快乐”理念。 一是服务平台有看点。今年以来,社区整合社区现有场地,打造崭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展板、墙绘、触摸屏、展示柜等形式全方位展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进程、最新成果发布。同时,在工作站设有办公区,方便社区召开相关会议,商讨工作方案。 二是议事平台有亮点。社区以“党委领头、居委会牵头、业委会带头”为总引领,对社区重大事务和热点问题,开好民主议事协商会,让居民充分发表意见,共同参与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社区着力打造“民心汇所”,向社区全体居民倡议以“说——议——做——筹——评”为流程的“居民议事五步法”,进一步促进了邻里和谐,创立以来成功化解“彩虹服饰广场电梯改造”等基层治理案例10个。 三是志愿平台有新意。社区的志愿服务发展于1997年,规范于2003年。自社区志愿服务站成立以来,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得到较快发展,志愿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建设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居民自我发展、自我帮助、自我服务的良好志愿服务氛围。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完善“墙门志愿服务小组、特色服务队、居民志愿服务”三级志愿服务网络,同时根据“居民提出——党委讨论——规范培育——扩大影响”的社会组织培训“四步法”,逐步构建起社区常态化志愿服务队伍、制度型志愿服务队伍、体验型志愿服务队伍、文化型志愿服务队伍等五大类志愿服务团队体系。 新需求促成新举措 文明实践品牌彰显风采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过程中,社区以“项目化运作、个性化定制、由点及面辐射”的方式推动社区文明实践品牌打造;按照“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居民满意”的原则,排定切实可行的文明实践活动年、月、周活动菜单,促进社区文明实践品牌完善;通过“顺应民声、创新载体、丰富内涵”的要求,提升社区文明实践品牌,从而凝聚民心、体现民意、集中民智。 一是党员引领聚人心。社区目前拥有440余名在册党员,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带头践行“约法三章”,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社区落地生根。如以支部为单位开展“我是一名党员,我要做到最好”为主题的学习交流座谈会,党员们纷纷踊跃参与,编写学习感悟。2018年以来,社区党委又适时推出了划船社区党员《五事准则》,即:干好本分事、做好身边事、管好家里事、参与公益事、完成组织事,让党员对照学习、对标实践,形成的经验信息受到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的肯定。 二是家庭传承扬美德。社区借助“八心九情”系列活动、“最美划船人”评选活动、社区精神文明成果展等三大特色载体,突出宣传家风家训的先进典型,凝聚健康向上的正能量。2015年起,社区每年通过“亮家风、晒家训”系列活动,从社区各个家庭征集优秀家规家训,并对征集的作品进行归纳整理,编撰成书,制作成画卷赠送给居民或张贴在楼道内供居民欣赏学习,形成了社区独有的“家风文化”,有效提升了社区的文明风尚。 三是墙门比拼亮特色。社区通过墙门挂牌活动,开启了墙门文化打造的第一步。例如:“思源楼”,取自诗句“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渔悦楼”住的大多是早年以打鱼为生的渔民;“同心楼”的居民最有一条心一股力,最早在社区办起了“墙门年夜饭”。有了共同的“家”还不够,还必须有共同的“心”。社区墙门文化打造的第二步就从一张小小的“邻里守望卡”开始,卡片正面印有楼道住户门牌号、住宅电话等十多项信息,背面则写上了“守望相助”等内容。由社工及墙门组长送至每家每户,每到一家,大家都不忘说一句“大家都是邻居,家里有事打个电话联系”,由此形成的墙门文化成为社区凝聚力的不竭源泉。 新动能破解新难题 文明实践成果斐然成章 划船社区是一个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由于房屋结构老化、设施陈旧、维修费用高,加上物业费收缴率偏低,使社区管理成为老大难问题。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过程中,社区完善与上级部门对接渠道、加强与居民的沟通交流,各个击破社区老大难问题。 一是整治有实效。荷花庄43号、45号在一排车棚改做出租房用的10间房屋,承租的人员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特点不同,导致该区域夜间噪声嘈杂、周边环境差,楼上居民怨声载道。社区通过积极对接政府职能部门、社区物业公司、业委会,并发动居民志愿者对出租户进行了两轮劝说整治行动,使得10间车棚承租人全部搬离。腾空后,社区通过购买花木、热心居民捐助自家花木的方式,对周边花坛进行认养管理,保持周边环境持续美化。 二是环境有秩序。共享单车在带给市民出行便利的同时,由于缺乏系统管理,乱停放的现象层出不穷,造成社区部分道路堵塞,影响居民进出安全。社区“守护侠”共享单车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他们以“将摔倒的共享单车扶起,送迷路的共享单车回家”为服务理念,每周三定期组织人员开展集中整治,将社区内乱停放、乱丢弃的共享单车统一停放到公共停车位当中。此外,他们还定期上门开展“共享单车文明使用宣传”,为其他居民安全出行提供便利。 三是分类有保障。针对垃圾分类这个热点话题,社区成立了一个由老中青志愿者100余人参与的“哆来分——垃圾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各类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宣传垃圾分类,推广垃圾分类。截至目前,共创编小品1个、绘制主题墙绘3处、不定期开展桶边督导行动、每季度挨家挨户送厨余垃圾袋上门。这些社会组织还有一个共同的家——社区邻里中心,志愿者每日坐班,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设施临时借用,为社会组织提供统筹策划,使得社区社会组织在孵化、培育、监管等各个环节都有指导、有落实、有监督。 (作者为百丈街道党工委委员陆雁)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权威的公众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