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良渚文化兽面纹璜形玉的一些看法

 自华居 2019-06-14

黄浚《古玉图录初集》卷二,一十四页和黄浚《衡斋藏见古玉图》上卷,二三页载一良诸文化兽面纹磺形玉佩饰(现藏文化部文物局文物总店)。高8.4厘米,长 17,3厘米。器呈半月形,上部中间作半月形凹入,其两旁各有一小圆穿,可系组佩戴。正面遍体饰以细如毫发的圆形云雷纹地,器正中为一兽面纹,双 目均以圆形云雷纹构成,鼻及口齿部则作长方形细线回纹。兽首上部左右两角处均有一似琴柱形,上作圆形云雷纹和长方形回纹的两耳,最奇异者,在兽首的口部两侧各有阳文作 匕52乙 的东西,遥相对称,(见图版壹·l)它既不是纹饰,也不是文字和符号,应是有其一定用意的。看来兽首正在张口露齿,可能是正在歌唱,这些东西恰好雕刻在其口部两旁,我们认为它可能是兽首歌唱时从口部流露出的声波和音符,与上部作琴柱形的两耳也有一定关系,示意说明兽首是在唱歌的形像。

我们认为这是 良诸文化的一件遗物。良诸文化中类似这种纹饰的玉器还有一些,如那志良《古玉鉴裁》图版九,西周人面纹璧(台湾某私人藏)。此器那氏断代不对,实为良诸文化兽面纹玉璧,四周环绕有四个相 同的兽面纹。杨建芳《良诸文化玉器一富于神秘色彩的中国古玉》见《中国文物世界》一九八六年一月号图版二A,B兽面纹玉磺(传世品),图版十二山字形玉器(传世品)上作兽面纹。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兽面纹的这类玉磺形器,两面雕刻花纹与此器纹饰相同,体形较大于此器,其盛装木匣上雕刻有乾隆御题诗。此外在良诸文化的玉琼上、也有一些带有此类兽面纹的,如台湾出版的《故宫玉器选萃》续辑图7,西周旧玉琼,其断代不对,实为良诸文化兽面纹玉珠。器的四面琢有乾隆御题诗,与此玉瑛形器的兽面纹(眼作正圆形)更为相似。但以上数器仍与此玉磺形器纹饰有所不同,有的两面花纹 皆带有 〔乡z乙,但线条比较软弱,有的不带 〔万z乙。有的因为斜圆形不是正圆形。商周青铜器上面往往以细云雷纹为地纹,上为署臀纹(兽面纹),战国时期的细云雷纹铜镜,与其纹饰完全相似说明这些青铜器的纹饰,都是从这种玉器上的纹饰发展演变而来的。此磺形玉兽面纹的鼻部和口齿上的长方形云纹,与章乃器先生家属捐赠给我馆的良诸文化玉琼上的长方形云回纹完全一样。

在我国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舞蹈人纹彩陶盆,还发现有齐家文化时期的石磐。近年山西襄汾东南塔儿山(即古崇山)脚下发掘了时代相 当于夏早期及夏以前的陶寺墓地,出土有特馨和木制髦鼓,证明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歌舞和音乐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有夏代石磐,到商代有带“永称”,“永余”,“火余”铭文的石馨和虎纹、龙纹、鱼纹石馨 以及铜饶、铜鼓和陶埙,白陶埙等多种乐器,足证相当发达的商代舞乐,都导源于新石器时期。舞蹈时要唱歌,唱歌时要舞蹈,二者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尚书·皋陶漠》“曰:戛击鸣球,搏扮琴瑟以泳,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豢鼓,合止祝敌,笙铺以闲;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日:于予击石扮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也是很好的例证。古代人们往往模拟鸟兽舞蹈和歌唱,如后世的龙舞,狮子舞,孔雀舞,天鹅舞等,所以在这种玉器上面出现歌唱时的声波和音符的描写,也并不是偶然和突然的现象,它还是可以和当时的一些其它情况联系起来看的。这种玉器应是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首领佩带在胸前的玉佩饰。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在脸上红颜色越浓,胸前带贝壳环越多的人,阶级地位越高。他们佩带的贝壳环与这种玉瑛形器的形状非常近似,挂在胸前,有的挂二个,三个,多的达四个,套在脖子上,悬挂在胸前(图一)。我国解放前的习俗,小孩生下后,胸前佩带银制的长命锁,上镌有“长命百岁”等字样,据说可以消灾避邪,使小孩很好地活下去,被视为是一种吉祥饰物。这些中外习俗从时间上相距 虽已数干年之久,但所起作用和 目的则是相同的。原始社会的这种玉瑛形胸前佩饰,除去显示权势和地位以外,还具有作为财富的含义。它应是最早的玉磺,商周时期的玉磺应即由此发展演变而来的。

此器背面镌刻有清乾隆御题隶书五言诗“半璧组山磺,玉人追琢 良,千年出鼠朴,丙夜射虹光,细理入毫发,奇纹隐混周,衡牙如饰岁,声放 中宫商。乾隆庚寅春”(见图版壹·2)。旁刻一白文印,已模糊不清。乾隆诗中称此器为半璧是不对的,因为从其器形来看,二块缀合后,不是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且在圆孔外边带有四个小圆穿,故肯定它不是半璧。在其上部 凹入旁有二小圆穿,恰好说明它是用来系组佩带胸前的玉佩饰。乾隆诗中的“声放中宫商”,看来他也认为此器与音乐有关,这一点是可取的。

这件兽面纹磺形玉佩饰,制作极为精工,纹饰繁褥奇异。在当时达到这么高的技艺水平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显然,它是人类数十万年来在制作石器的长期实践 中,逐步积累经验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不但是 良清文化玉器中的杰出代表作品,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而且也为我们研究我国的史前史和古老的长江流域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文章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