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剡溪九曲之最

 颖之星语 2019-06-14

高岙,剡溪九曲之最,然风云变迁,高岙渐被历史改换,风貌大变。

剡溪,发源于宁波市奉化区和绍兴市新昌县交界的剡界岭,从源头到溪口,一路有六诏、跸驻、两湖、臼坑、三石、茅渚、斑溪、高岙、公棠九处胜景,被称为“剡溪九曲”。

很久以前,蜿蜒曲折的剡溪,与班溪在康岭相汇后,潺潺流向高岙,与明溪相汇于高岙,再迂回流向公棠,出溪口,称剡江。

历史上的高岙,地处两溪交汇处,溪流迂回曲折,风光迤逦,地近雪窦山,山清水秀,因此被誉为剡溪九曲之最。

元末明初,台州临海诗人陈基、江苏苏州诗人高启,都曾游历剡溪九曲,他们对高岙独具情钟,陈基更是想在高岙结茅居留。

陈基高岙诗云:

八曲湾湾七曲通,举头金刹郁重重。

为寻高岙雪深处,拟结衡茅学种松。

高启高岙诗云:

俗驾不可到,有地岙中小。

回回别涧通,宛宛连冈绕。

人家林谷暗,不见旭光晓。

东作起炊藜,惟补候啼鸟。

两大溪流剡溪和明溪曾经在此相汇,因此成就了高岙为剡溪九曲之最。

关于剡溪,此前的多篇文章已有大量介绍,本文在此说说大有来头颇有渊源的明溪。

明溪,是奉化江的主源,南宋以前称汇溪,2004年以前称晦溪。

明溪发源于奉化、余姚与嵊州三地交界的群山绵延中,上游溪畔有个村庄,原本叫汇溪村。

南宋时,村中有个叫单钦的人,才德超群,与大理学家朱熹交往甚好。

朱熹到奉化龙津书院讲学时,曾来汇溪村与单钦相见,临走时赋诗相赠,为村人增辉添彩。

村人为纪念朱熹的光临与赞美,就用朱熹字号中的“晦”字,把汇溪改成了晦溪,汇溪村改成了晦溪村。

晦溪用了近千年,人们渐渐觉得,晦溪与晦气谐音,似有不雅。

2004年,晦溪村与应白、大鸟和箬溪合并,改名为“明溪村”,晦溪,也改成了明溪。

明溪流经葛竹、班竹等地,与筠溪相汇于亭下,筠溪来源于栖霞坑、千丈岩、徐凫岩之水,两溪相汇成亭下湖。

明溪的水量大于剡溪,两溪相汇后,出溪口,称剡江,水量大于从奉化城区方向来的奉化江,因此,按水文定义,奉化江的主源是明溪,发源于董家彦村,隶属嵊州市北漳镇彦坑行政村。

明溪与剡溪相汇处的高岙,被称为剡溪九曲之最,实至名归。

风云变迁,高岙地貌,已有太多改变。

人类对大自然的改变,自古延续,高岙风貌的改变,源于剡溪截湾取直。

剡溪和班溪在康岭相汇后,原本流向高岙,绕过法喜山之北,但是人类对剡溪截湾取直后,剡溪直接流向公棠,从法喜山之南,与明溪相汇于公棠。

剡溪不再经过高岙,剡溪九曲之最,因此名存实亡。

高岙地貌的第二次改变,因为亭下湖水库建成。

1978年1月,亭下湖水库正式动工开建,1985年9月竣工。

高峡出平湖,自然风光,改颜换貌。

水库大坝下游的高岙村,增加了大量库区移民,村庄规模迅速扩大。

高岙地貌的第三次改变,因为江拔线从村前打通。

1934年修通的江拔线,原本从高岙下游从藏山桥跨过剡溪,走溪南线,过班溪村,再从上游过康岭桥回到剡溪北岸,继续沿溪而上。

1994年,溪口镇剡溪北岸,亭下湖水库之下,开办了银凤山庄,随后开始建设横跨明溪的银凤大桥,并且开山凿路,贯通江拔线。

1996年,江拔线改走溪北,沿溪而上,不再绕道藏山桥和康岭村了。

2004年,高岙、亭下、木家弯、倪家山四村合并,新行政村定名为亭下湖村,高岙,渐退历史之后。

高岙地理风貌,经历了三次巨大改变,再也不是古人们诗中的样子。

高岙,作为亭下湖村的一个自然村,从亭下湖水库流出的明溪水,绕村而过,依山傍水,依然是一个令人想念的地方。

亭下,因位于雪窦山御碑亭山之下,因此而名亭下。

宋代雪窦寺住持广闻禅师所撰的《御书应梦名山记》记载,北宋仁宗皇帝赵祯,曾梦游“八极之表”,醒后,深为梦中美景所吸引,就派人到全国各地画天下名山进呈,供他对照所梦之山为何山,遍览全国山河之图后,宋仁宗认定雪窦山就是他梦见的“八极之表”。

公元1245,南宋理宗赵昀为纪念先帝梦游雪窦山之事,追书“应梦名山”四字,派人送到雪窦山。

广闻禅师为宣扬和保护理宗题字,在雪窦寺南建造了一座亭子,“应梦名山”四字勒刻于石,置于亭内,并以御书名亭,是为御碑亭。

御碑亭千丈岩之下,是为亭下。

高岙村前的法喜山,状如叶,山上原有法喜寺,1914年,三石村赵醉仙出资在此建办剡源高小。

校长就是张家瑞。

张家瑞的老家在剡溪的发源地剡界岭,其故居至今仍在。

1924年,筹办黄埔军校期间,张家瑞获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七筹委之一,并兼筹备处秘书,剡源高小因此停办,法喜寺拆除后,材料用于了建设康岭小学和三石小学。

张家瑞去黄埔军校时,学生中的佼佼者蒋孝先、陈志达、陈蔷舫等人随去报考黄埔军校,后来成为北伐中坚。

张家瑞之子张纪云,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张纪云次子张式安,1949年4月去台湾后,入读台湾凤山军校第一期,按黄埔军校排序为第24期。

一家三代黄埔人,被誉为“黄埔世家”。

岁月沧桑,风云变迁,修建江拔线公路时,凿山开路,江拔线从法喜山的岙中穿过,法喜山一分为二,莲叶头的风貌因此改变。

法喜寺、剡源高小,今已无存,遥想曾经之艰难,珍惜今世之繁盛。


滚滚东逝水,浪花淘尽。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