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水为何无踪影

 zqbxi 2019-06-14

      中国古代四大河流,相信不查专门工具书没有多少人能够知道,至少知道得不够完整,它们分别为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他们曾经是中国境内独成水系的四大河流,而且最终独立入海。现在,长江、黄河依然是中国境内最大的两条河流,而且自成水系,独立入海,而淮河虽然也是中国现在境内的七大河流之一,虽然只有一千公里长,但淮河在中国是有影响,夹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成为中国目前最流行的南北分界线,可是,现在的淮河很难说是一条独立入海的河流了,它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了。

  但是,淮河整体上变化还不是最大的,变化最大的应该算是济水了,现在,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济水的上游,可它却以黄河支流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并且已找不到它的中游和下游了,济水作为一条完整的河流在我们的印象中已经消失了,在中国大江大河中已经没有它的位置了。

  然而,济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不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河流之一,而且它是最著特点的河流,可以说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条河流有它特别,它最著名的特征就是“三隐三现”,穿越黄河而不与黄河混淆,一直独立成河,顽强的独立入海。济水根据中国古书《禹贡》的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菏泽,古泽名),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对于王屋山相信大家不会陌生,《愚公移山》中就提到过这座山。济水的源头以地下水的形式出现,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龙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就交汇成一条河流,叫水,到温县西北才开始就叫济水。然后穿越黄河,不是与黄河会合,而是潜入黄河的地下,自成水系,并且清澈,与黄河水色完全不同。到了荥阳,济水神奇的再次浮出地面,而经过原阳时,第三次伏行潜入地下,然后到山东定陶再次露出来,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巨野泽在古代是一个超级大的湖泊,著名的梁山泊就属于其中的一个小部分,然后经过大清河也就是济水的下游而流入渤海,真是可谓三隐三现、百折不饶、神秘莫测。

  济水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很高,据杜光庭撰写《天坛王屋山圣迹叙》记载: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当年与蚩尤在河北交战,战败后退居太乙池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上,黄帝“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于天坛”“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从此,黄帝每年的八月十五日都要到天坛山上设坛祭天,现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为何定在古历的八月十五日,这就是最早的源头,从此,历代皇帝就有了每年到天坛山祭天的传统,即使明清时期,皇帝也要在同纬度建天坛祭天。可以说,济水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荣耀和骄傲,那是无可替代,也成为炎黄子孙的象征地。

  打开中国地图,有几个城市,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他们都是以济为姓,如济源、济宁、济南、济阳,这些城市其实都是曾经济水沿岸的重要城市,济源的本意当然就是济水源头的意思,济宁是巨野泽湖边重要的城市,而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其实就是济水的地下水,是济水三次隐身地下的一段而已,济阳是济水注入大海前的重要城市。

  那么,现在的济水为何难觅踪影?即使还能找到其上游,那也只不过是黄河下游的一条支流了,而济水河岸重要的城市现在为山东省会的济南成了黄河边上的重要城市,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原来,黄河在中国古代经常改道,在1946年前人类知道的历史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就达26次,改道的南北纵横距离可谓惊人,向北曾经改道经海河,出天津大沽入海,向南曾经夺淮河入海,淮河现在成为长江支流那就是黄河改道的功劳,最南处竟然是注入长江入海。而作为穿越黄河的济水,自然就成为黄河经常夺道的最好河床,在黄河的多次改道中,黄河最终将济水作为自己的出海水道,这样,济水下游就成为了黄河水道,原来属于济水两岸的城市济南、济阳就成为了黄河岸边的城市,而曾经是济水沿途最大的湖泊巨野泽也慢慢被黄河泥沙淤积,现在已经基本上见不到巨野泽的身影了,而当年巨野泽岸边著名的城市济宁就成为内陆城市,已经找不到与济水、黄河有什么关系了,而曾经残留并且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梁山泊,也渐渐干涸,前几年丁丁去梁山泊,早已看不到梁山泊里有水了,只有一个山头还在。

  大家或许没有想到,中国五岳之一泰山在历史上原来只是一个岛屿,但随着黄河泥沙的淤积,现在早已成为内陆山了。打开地图,只发现一些曾经的历史地名还在,即使残存的能够称得上的小湖泊,不但看不到与历史上的济水有任何关联,即使与现在的黄河也没有多少关联了,而济水的上游就成为了黄河的支流,济源就成为黄河支流济水的源头了,济水两岸曾经著名的四大城市济源、济宁、济南、济阳,如果不知道济水的这段历史,我们就找不到它们之间原来有如此的关联,而现在如果说有关联,那也只与黄河有关,丝毫想不到这些城市为什么会以济为姓,因为中国古代的四大河流之一济水已经不存在了。

济水流向

       济水,古代四渎之一,是黄河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济水流域满布了先民生活聚落--仰韶大汶口、龙山、岳石等文化遗址,是中原先民文明的发祥地。 先秦时期,它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这是河北部分;下文的"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这是河南部分。

《汉书·地理志》记载,济水"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河北部分源出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河南部分本是从黄河分出来的一条支流,因分流处与河北济水入河口隔河相对,古人把它视为济水的下游。

据《菏泽县志》载:"自汉以后济水故道有二,一是自河南仪封县界流入曹县北三十里,又东北经定陶县南谓之南济;二是自隶东明县流入,经菏泽县南谓之北济,二水在巨野合流(入巨野泽),北经郓城县南,又东北入东平州界。再经大清河(当时的济水下段)入渤海"。

折叠地理位置


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济水安宁、现济宁市就是原来济水中间北上的地方。

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原址为东平湖到黄河入海口一段)、小清河(东阿镇西东平湖入黄河的一小段河叫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现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东省境内的济阳县和济南市,就是最好的明证。

折叠济水地位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595页就写着:"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阳、济宁,都从济水得名。"济源就因是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

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今在济源市城北的济渎庙,就坐落于济水东源上,是为祭祀济渎神"清源王"而建筑的,占地120余亩,建设规模宏伟,它不仅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而且是现今四渎中惟一保存较好的祭祀庙宇。正如唐李颀《与诸公游济渎泛舟》所说:"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皇帝崇祀典,诏书示三公"。这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建筑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济水流域物华天宝、地杰人灵,贤相名将、文人墨客不乏其人。如司马懿、李商隐、韩愈、白居易等,都曾游观济水,留诗作证。相传,在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曾在河北作战,因蚩尤能十里吐雾,黄帝打了败仗,退到太乙池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上。黄帝"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于天坛""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杜光庭撰《天坛王屋山圣迹叙》)。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黄帝都到天坛上设坛祭天,故名曰天坛山。以后历代皇帝每年也都到天坛山设坛祭天。明清迁都北京后,皇帝祭天嫌路远,就在地球同一轴线上在北京建起了天坛祭天。可见,济水的荣耀与骄傲,它曾哺育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

折叠济水精神

济水干涸,几近消失,为何能位列四渎?唐代,济水通而复枯,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许敬宗答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济水虽然细微,却能独流入海,济水这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

一脉济水,三隐三现,却至清远浊,坚守其节,这种情操,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们毕生追求的境界。"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金秋入吾手。"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河南做官时来济的感叹。置身济水之上,"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高洁,是古人眼中的济水。虽然济水位尊四渎,却波澜不惊,温文尔雅,这种润泽万物,泽被百世的品德,正是君子们必备的恩泽天地,不求闻达的秉性。于此相对应,中国古代通常把品德高尚,不慕荣华的知识分子称为"清流"。这也是为什么千年来,这条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没有被人遗忘,始终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