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博讲名言:活着的力量来自忍受

 修竹秀 2019-06-14

写在前面的话——

       在我退休之前,我的课堂每节课课前十分钟,都有一个学生的演讲以及我的点评。我经常会把我“学生的演讲”以及“我的点评” 整理成一篇文章发表在我的博客。最近,重读我最后一届学生(大连开发区第一中学2015届毕业生)的演讲以及我的点评,依然觉得很亲切很有意思……

      从今天起,如果我没有最新的作文要发表,我就精选一些“学生的演讲”发表在我的公众号“胡高清作文超市”里——我想,当我现在的学生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或许会得到某些启发……

姚博讲名言

活着的力量来自忍受

我今天演讲的名言来自余华的小说《活着》,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余华在序言里说:活着的力量不来自于喊叫,也不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在福贵还是一个阔少时,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名不文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入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福贵不懂得伤心,破败后的福贵却没有资格伤心了,因为他成了佃户,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他经历了战争,被抓丁到战场而死里逃生;经历了自然灾害年,饱受饥饿的折磨而侥幸活命。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活着,与那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牛“幸运”地活着。

生活对他来说,真的是一条路,没有枝杈,就这么走下去,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直到能再站起来,再走。一切似乎早就看透,似乎任由命运给予或者操控自己。即使看不透,开始怨恨迷茫,也会在心底的深处被隐藏的自己说服,让回忆告诉自己,这一切是注定的。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所谓的和命运做斗争,不过只是走直路到达终点,和走弯路到达终点一样。直路短,风景少,所以会觉得最终的结果晦涩;弯路长,可以沿途寻花问柳,遍尝春色,以至于掩盖了结果的单薄。

其实,不过是心态而已,再怎么改变,我们也只是改变了自己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接受的内容。

08年的汶川地震,让我们一次又一次见证了生命的坚韧。小朗铮在被救出后,第一时间向解放军叔叔行了少先队礼。然而,命运并不会因此而放弃剥夺他左手的健康。当陈坚戏称自己是第一个用身体扛住三块预制板的男人时,命运也不会因为爱他的人的期待,而放弃剥夺他生存的权利。当生活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时,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在默默忍受。朗铮左手截肢后依然心存感恩,陈坚的生命在妻子和儿子身上得到了延续。

路走得多,心胸开阔,路走得少,人或许也就闭塞,所以看待结果自然不同。如同结果都是一杯苦酒,有人觉得全当是解渴的水,有人觉得却是杀人的毒。

但还是敬佩那些有勇气去改变的去斗争的,毕竟拼搏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的佩服。

【老胡的点评】

老胡:有没有同学知道余华的?……没有啊。那姚博呢?你应该知道呀?

学生姚博:我也不是很知道他,我只是读过他的这一本书《活着》……

老胡:很遗憾,在中国,这么有名的作家竟然同学们都不知道哈。

余华可以说和老胡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他原来是个牙科大夫。他真正接触到书籍,已经十八九岁了。后来他读到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一句话: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那时候他马上就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上,应该去读经典的作品。从那时开始,他就买了大量的19世纪20世纪已经被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并写出了他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莫言后来赞美余华,说他“是当代文坛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我也很赞成杰克·伦敦的这句话——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不过,现在却很少有人读过拜伦的“一行诗”了。现在的人基本上就是不读书。我对那些不读书只读杂志的人是鄙视的。比如那个什么有个同学们很喜欢的电影明星周星驰,他在演那个《鹿鼎记》里面的韦小宝的时候对记者说:“我其实到现在也没有读过《鹿鼎记》的原著,但是我有信心把这个角色演好。”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鄙视他了——你扮演金庸先生小说中的人物,你至少要读读原著,这也表明你对作者的一种尊重和诚意……

扯远了,回到这句名言,有什么评价?

学生王婉听:感觉这句名言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名言有点不一样,那个关于直路弯路的意思,好像是说每个人无论怎么做,其结果都一样,似乎有点消极……

老胡:嗯,似乎是在说,不管我们怎么行走,最后都是死路一条!(众笑)

学生孙慧敏:他举的汶川地震的两个例子似乎也不是太贴切……

老胡:我简单点评一下吧——

其实在小说《简爱》里面,简爱对那个罗切斯特也说过的类似的话: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这里面都涉及到一个哲学命题:人为什么而活?

我们以前讲过一些名言,阐述过人活着就是要奋斗,要有意义,要奉献,要实现自我等等,不过,还有一种声音,那就是像余华说的那样——人活着的本质就是忍受,或者说,活着的目的就是活着。他是通过福贵这个小人物的悲催的命运来表达这个意思的——正如姚博今天说的:“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活着,与那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牛‘幸运’地活着。”余华透过这些苦难告诉我们,一个人忍受各种灾难活下去的勇气也值得我们肯定。余华是通过福贵这个人的生活和生命状态表达了他对生命本身的一种尊重和人道主义情怀。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回避生活中的苦难,苦难是客观存在。我个人认为所谓幸福就是一个人吃了很多苦头之后尝到的一点点甜头。生活就是含泪的微笑,苦难本身是有其价值的。生活的基本形态还是“苦”的,正如同学们高中三年在这里学习一样,你能说我们时时刻刻很幸福?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忍受”!(众笑)但是这种“忍受”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至少我们可以说,一个不能够忍受当下痛苦的人那就很难有什么未来和前途。我并不欣赏海子在山海关自杀的行为,哪怕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我也不歌颂老舍先生投湖自尽,哪怕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生命本身的价值不管在什么时候应该比什么都重要。

姚博今天举的两个例子确实是太表面了,和这句名言还不是很搭——虽然勉强也可以证明“坚韧”。如果是我,我可能要举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那个桑迪亚哥如何在绝境当中“忍受”命运对自己的打击……还有那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个“少年派”在绝境中如何忍受孤独让自己活下来……我们可以寻找到更深刻的东西来辅助我们的观点……

不过,坦率地说,我非常欣赏姚博同学,我个人觉得,他是我们班男生中很有语言天赋的,他写的作文都发自他的内心,他很少去抄袭别人的观点和语言——仅此一点就显示了他的强大。我希望姚博同学继续坚持读书,读好书,继续坚持写作,写出好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