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历史之变迁,开修缮之生面——明时禹陵篇

 cxag 2019-06-14
 

      会稽山为中华立国始祖、治水英雄大禹之葬地。历朝以来,大禹陵之祭祀代代不绝、绵延至今,为全国祀禹中心,其陵庙建筑之历史沿革亦源流久远,最早可上溯至夏朝。各个朝代中,有明一代对大禹陵的工程修缮甚为重视,洪武、天顺、嘉靖年间几次规模较大的修缮工程基本奠定了如今大禹陵的建筑格局,意义深远。

明代对大禹陵的修建

洪武年间

      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明太祖派遣使臣祭祀包括大禹陵在内的历代帝王陵寝,对经年已久的陵庙加以修缮。洪武四年(1371),再次下令,命官员常年修缮帝王陵寝。

《明史》卷二书影▲    

天顺年间

      天顺二年(1458),彭谊出任绍兴知府。他在拜谒禹陵时见窆石亭倾覆坍圮,便下令修建石亭以替换之前的木亭。此次修缮工程还包括大殿、庑廊等禹陵主要建筑,工期持续时间达两年之久。

1920年禹庙大殿外景▲

1923年禹庙大殿前御碑亭、东庑及窆石亭▲

      天顺六年(1462)冬,朝廷在修葺一新的大禹陵内立了一方巨大的告祭碑以追怀先祖大禹。碑高383公分、宽160公分,其额雕龙,篆曰“御祭祀文”;底部则为赑屃基座,其貌威严肃穆,壮猛有力。

禹陵明代告祭碑▲

嘉靖年间

      嘉靖三年(1524),在绍兴知府南大吉的主持下,禹陵中进行了明代规模最为浩大的一次修缮工程,其范围包括正殿七间、东西两庑各七间、中门三间、棂星门三间、大门一间,宰牲房一所,窆石亭一座。同时,新建陵献殿三间(今享殿),大禹陵石亭一座(今大禹陵碑),斋宿房一所。此次工程范围之大、规格之高,足见官方对大禹陵修缮工程的重视。

《万历绍兴府志》载“禹陵图”▲

大禹陵享殿▲

大禹陵碑▲

禹庙今貌依稀可见明清之影▲

      嘉靖二十年(1541),绍兴知府张明道对南大吉修缮的建筑物予以补葺。同时,将季本从长沙岳麓书院带回的禹王碑拓本翻刻入石,树碑立亭,即今位于禹陵午门前的岣嵝碑。

禹庙岣嵝碑亭▲

禹 风 浩 荡

      抚今思昔,禹陵那浩渺绵长的工程史,也折射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发展。如今,我们不仅仅继承了古人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后来人,更应做好禹陵古建、大禹祭典等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大禹文化,弘扬大禹精神,让中华民族之魂熠熠生辉,烛照华夏儿女前进之路。

官方微信|kjsjq20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