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射性测量法并不靠谱,你信吗?

 原子怎么有的 2019-06-14

放射性测量法

真的可靠吗?

我们在很多方面都盲目地迷信权威,比如在考古学上,人们一般并不质疑专家们对各类古老化石的年龄鉴定,对他们所用的方法,我们通常也是不加分辨地给予高度的信任。在这种轻率的信心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在某种程度上将考古学家们神化了,仿佛他们手中掌握了叫一般人望尘莫及的神奇技术,可以直接测量有着亿万年历史的岩石一般。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下面让我们首先来揭开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法的神秘面纱吧。

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背后的物理学并不复杂,其基本原理是:

一种称为母元素的放射性元素,随着时间变化成非放射性元素的子元素。其变化的速率是恒定的,称为半衰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内母元素的含量减少,而子元素的含量增加。科学家用高效的仪器来测量两种元素的含量,或相互之间的比例,使用这一比例和已知的半衰期进行理论计算,就可以推算出样本的年龄。

事实上,

这些方法并不是测量年龄,而是测量岩石或化石中同位素的含量,还要根据某些假定对这些含量进行解释,才能得出岩石的年龄,年龄并不是直接测出的。

假定一,在岩石形成时,里面没有子元素

但问题是,我们并不可能确实知道这一点。

除非岩石形成的时候,我们身临现场,并从现场取出一块刚形成的岩石样品进行分析,知道在测量的时间起始点的初始状态下,岩石中是否还有子元素,以及其具体的数量。这样才可能在若干年后的对照中,排除初始值所带来的计算误差。如果岩石只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最初只有极少量的子元素,也会对结果造成重大影响。会让岩石看起来有亿万年之久。

假定二,母元素转变成子元素的速率在长时期内恒定不变

以往的实验结果通常支持这一假设,但是最近,美国和欧洲的一些科学家,发现至少对于有些元素来说,比如钴-60,铯-137,硅-32和镭-226,其衰变率却随时间而变化。

目前还不清楚为何如此,但他们注意到,衰变率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有关。这一发现,开始挑战衰变率恒定的假设。在短期中显然不对,因此在长期内页很可能也不对。这自然会影响到计算结果的真实性。


假定三,测量样本自形成以后,一直是一个封闭系统

就是说史上不曾有从外面加进来的母元素和子元素。并且这些元素也不曾从岩石中流失。

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

物理或化学过程,要准确地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年期,所有这些假设都必须正确,否则结果就不可靠。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举一个恐龙的例子

尽管古老地球论者会宣称他们有权威的方法可以估算出恐龙是在6500万年前灭绝的。但其实他们在鉴定恐龙化石年龄时的标准做法并不是鉴定化石本身,而是靠鉴定化石旁的岩石,用岩石的年代作为一个框架。

他们会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确定一块岩石有6500万年之久,而恐龙在它下面,就说明恐龙不可能晚于6500万年。

其实

岩石和其中的化石常常出现互相矛盾的年期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同时鉴定岩石和其中的化石的年龄,二者的结果可能并不相符而完全矛盾。

如果理论上同龄的事物却得出了不同的年龄,其中一个必定不对,或者两者都不对。

1

最后,让我们再来从对碳14的重新认识来了解放射性测年法的局限。

碳-14测年法

是创造论强而有力的盟友

另一个人们普遍的误解是,

许多人认为,碳元素能测定亿万年之久的东西,但实际上,由于半衰期短,碳元素在理论上只能用来数万年以内的东西。

这是由于时间太长了以后,碳-14衰减得太多,即使用今天的现代仪器,也测不出剩余的碳-14元素了。即使整个地球都是纯粹的碳-14,碳-14也只能维持约100万年,然后就测不到了。

然而,科学家却反复地从据称有亿万年的物体,包括钻石中,发现碳-14。碳-14的存在表明这些物体不可能有亿万年之久,所以碳-14是圣经时程表强而有力的盟友,是反对进化论强而有力的证据。

多年来对化石年龄的测定,

显示化石材料中含有碳-14,

无论是沧龙化石,还是贝壳化石,

化石木材还是各种各样的化石燃料,

尤其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其中都有碳-14。

从1970年代起,这类样本就有人分析过,毫无例外地得出不可思议的年龄,与亿万年的理论完全不一致。

碳-14鉴定煤炭的年龄

是个突出的例子

煤炭是经压缩的植物残余,是生态群体的一部分,与碳-14关系密切。煤炭在全球都有,而且见于地质记录的各层。当创造论科学家在不同地区的煤层中取样,分析其中的碳-14含量时,发现无论何处的煤炭样品,无论出自哪个地层,其中的碳-14含量在统计上并无分别。所以在煤层中,并没有煤炭经亿万年逐渐积累形成的证据。事实上,所有样品中都含有等量的碳-14,说明它们都是在近期被掩埋的。


虽然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似乎很科学,但从测量结果我们已经看到,这种方法会产生很大的偏差,加上通常应用这一方法的所需的假设无从确认,使得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不可靠的。

由此,我们可学到什么呢?

尽信书不如无书,若是将科学奉上至高无上的神坛,对其言论不加审视地盲目跟从,我们将会被许多看似合理的解释带偏真相。要知道科学要么是通过可重复操作的实验,发现并利用上帝已经赋予在自然界中的规律;要么是通过观察与推理,揣测许多事物的起源与机理;这都不过是在已经存在的受造界中的探索与猜想,是不断接近真相的过程。而唯一能保证人类不致盲目自信,陷入错误的理论而愚顽不宁、停滞不前的原则,就是对这个探索过程中科学家所提出的任何一个理论与假说,都要保持警惕与质疑的态度,如此才可能揭开历史眼光中的局限,看清科学所研究事物对象本身所指向的背后更大的真理,就是上帝的存在及他创造的智慧与大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