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天道,做好人道,了解病道,始入医道!

 xyf4345 2019-06-15

“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表示终极真理、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等等。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道生万物,道于万事万物中,又以百态存于自然。道有非恒道,恒道,可想象,不可想象,可感知,不可感知,有属性,无属性等等·....之分。道,这个字包含无数法则,而不是一个组织,一个家族,所为悟道就是超脱,不停的升华,寻找生命的本源,成就永恒。犹天理,天意等。语出《易·谦》:“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於 夏 。” 晋 陶潜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庄子·庚桑楚》:“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寳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一、天道

天道:指运作永恒一切的道。“天道”的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世界必有其规则,是为天道。所谓天道,即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所谓天道,即使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全都是有一定规则的,而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能量守恒定律。因为自身的原因,我们只有用自然的方式,来感悟天道,通过模仿一些接近天道的东西,来实现感悟天道的目的。而对天道充分的理解后,便可以永存于世。同样的,感悟天道还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预知到一些事情的发展轨迹,因为所有的事物究其根本必有同一道理,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通一道,而齐万道,此道即天道也。具体感悟天道地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的构成,模仿一些自然浑然天成的轨迹(这种方法在某些玄幻小说里也提到过),其实风的轨迹就很好,站在一片广袤的草原上,静静的感受风的流动,找到轨迹。

天道酬勤:典故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火,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引申义:“天”指“上天”,“道”指“规律”,“天道”可以引申为客观的规律;“酬”可解释为“实现志愿”,即酬答、回报,“勤”为“勤奋”。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奋的人”。总体意思:勤奋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回报,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

二、人道

人道,指做人的道理;社会的伦理关系;尊重人类权利,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性的道德理念。见元 施惠 《幽闺记·招商谐偶》:“一时见君子,匆匆遽成人道。”基本解释:(1) 以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等为原则的人事或为人之道。(2) 中国古代哲学中与“天道”相对的概念。一般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

人道酬善意指拥有开阔的心胸、对世界饱含善意,先为人再为事,一定能成就非凡。即君子开阔怀抱,兼收并蓄,必能成非凡之事。《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到“人之初,性本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蕴含劝人向善的意味在里面,语出自《三字经》。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观点。孟子认为人性在天生的善,因为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等四种善端,这四种善端扩而充之的话,就变成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人就可以为善了。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

1、人是可以为善的,至于有人为不善之事,不是他的心本来就坏,而是心坏掉了。因为在孟子看来,人人天生都有一颗善心,不做善事是因为没有好好体察自己的善心,所以说心的本质不坏,而是在欲望或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坏掉了。

2、人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等四种“善端”,善端是为善的能力或潜质。这种潜质决定了我们可以向善的方向发展。这四种心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仁义礼智,所以孟子一直鼓励我们“人皆可以为尧舜”。

3、“善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人出生的时候就有的,是人的本性和天赋,别人是夺不走的,而自己却可能丢掉。因为这“四端”就藏在人的心里,所以,人往往习以为常没有好好去思索去探求。

4、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善有不善的千差万别,原因是有的人并没有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善端发挥出来,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天赋。

5、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则,而人的法则就是追求美好的品德。

三、病道

病道是什么: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所以病也有病道。病道是疾病的本源,来源,疾病的真实反应之道。

病道酬真:疾病如何来就一定有他的道路,治疗中往往了解疾病之道后才能正确把握治疗方向,病的来路即去路。人生病的原因很多,从我的理解,概括起来无非两种:因身而起或因心而起。身心又会相互影响。因身而起,就是因为身体受到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侵入,或者身体受到外力伤害。关于外邪的侵入,李可老中医说过:最初侵犯身体的病邪,没有及时驱出会内藏,成为一种伏邪,伏邪会在里面损伤人体的阳气,阳气一弱,病越不好,越难愈。现在的消炎类大都寒凉,会冰伏于内,一次比一次藏的深,一层层五脏都受影响,时间久了会伤到根本。而善治者先治皮毛,解表散寒或透热外散,才能真正将从皮毛进入的病邪散出,清理出身体。治疗因身而起的疾病,不管是外邪还是外力,都是遵循怎么来就怎么去的道理。

因心而起,就是因为长期情绪、压力累积,导致身体经络淤堵,血气不畅,阴寒物质聚集,换个角度说,就是体内的阴性能量、负能量增多,拉低了人体的能量水平,导致阳气不足,活力不足。

由此导致的疾病,如果不从病的来路入手,解决情绪、压力问题,治愈的可能性很小。即使一时治好了,也不能将疾病根除,随时可能复发。反之,只要病的来路摸清了,去路也就打开了,治病则会事半功倍。至于身心相互影响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外力伤害(不一定是别人打你,比如自己提重物伤了腰也是外力伤害)造成人体骨骼(尤其是脊柱和骨盆)变形,会影响到经筋、肌肉、血气,影响到人体能量的流动,再进一步就影响到人的情绪、心理。而情绪、心理的问题,导致能量水平低,阳气不足,则外邪容易入侵。同时,情绪也会造成各种肌肉紧张、经筋僵硬,反过来去拉扯我们的骨骼,造成身体变形。因此,才会有“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调心”、“正骨先正心、正心必正骨”等说法,要解决的也是病的来路和去路的问题。

所以,治疗疾病,只管去路(治疗方法),不管来路(病因)怎么能行?

作为病人,要知道疾病是因为个人错误的生活习惯和情绪性格而产生的,这是疾病的来路,只要纠正你的错误,疾病就可以治愈,这是疾病的去路。千万不可以把自己交给任何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作为良医,应当是身心灵三个层面上的导师。他必须要在三个层面同时入手,才能够从病的来路和去路上帮助病人治疗疾病。如果只是就病论病,看病不看人,治个头痛脑热的可能还凑合,面对重症乃至绝症,就会束手无策。古代的医家,修佛修道的很多,再不济也是个儒医。他们自身具有足够的修为,可以做病人精神上的导师。有时候,一语惊醒梦中人,比开膛破腹有效多了。归根结底,在与疾病斗争的道路上,谁也代替不了病人自己。别人可以点拨,但开悟靠自己。如果自己真能看清疾病的来路,自然也就找到了让疾病离开的去路。

四、医道

医道:医道指治病的本领(多指中医),出自唐·王勃《黄帝八十一难经·序》:“授黄公之术,洞明医道。”

医道酬德: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者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成医。明医不仅医术精湛,还要医德高尚,即仁心仁术!行医治病时,一定要安神定志,稳住自己的心神,无欲无求,首先应该发大慈大悲的怜悯之心和普救众生之苦的宏伟誓愿。如果有求救治疗疾病的人,无论贵贱、贫富、长幼、美丑、怨亲善友、本国人外国人、愚智,都应同样对待,平等布施,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

中医是世界最古老的医学,在世界的东方诞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美的基础理论。中医是以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统一性为源头,医学未来的发展是顺着这一源头,“天人合一”是对中医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发展的唯一诠释。中医文化是以祖先创造的一套完整文化体系为基础,在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哲学体系影响下发展出了中医中药学。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对全球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彰现,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医药文化做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治疗各种疾病的独特优势也日益明显突出。由此,中医药在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逸者劳,劳者逸,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中医是“中庸”之道。也就是“致中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讲求阴阳平衡以致中,致和。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万物之始也,有了阴和阳,才有了万物之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医学以“德”为重。谓之德,四季变化是天之德,生养万物是地之德。德的观念,影响了中医学对疾病的看法。中医学认为,如果一种生命力不能正确发挥自己的职能,无论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是过分的发挥了作用,都可能导致疾病发生。医者治病以德为先,治病求本,是医者的根本。

中医是科学的。中医药是经过几千年的科学验证,是历史文化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健康的“保护神”。中国国力的强大,中医文化的强悍,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促进人类健康发展,世界的合平,发挥出中医药巨大的潜力。未来的医学是必然要发展,中医药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世界医学需要中医药,这样中医药就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使命,同时也是为中医药时代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遇,也为科学的中医药进军世界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中医是人性化的。中医具有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相统一的特征,中医药不仅具有医学性和自然科学的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学的性质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可以说,中医既是医术,但更是医道,是人文和科学的结合与统一。中医药理论具有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的防治观,其本质特征就是从整体的功能和运动 的变化角度来把握生命的规律和疾病的演变。中医药在实践中体现为追求阴阳平衡和谐的防治原则,个性化的辨证施治,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和诊疗取向。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来源于自然,结合自然,其的核心是“合”,这些都体现了中医药的理论“天人合一”、“天地一体”、“天地人和”这样的整体思想、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

中医发展是无限的。是科学就要有发展,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要结合科学的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思路,与之结合的是中医思想,与之结合的形神合一、阴阳调和、正气为本、与环境和谐的生存质量健康观;简便廉效的治疗技术,自然生态的动植物药和统筹兼顾的方剂,中药及其方剂是一种历经千年临床考验的“长命药”;顺其自然节奏的保健养生;以调神为先,祛邪扶正,辨证施治的治疗观;一以贯之,以简驭繁、行之有效、思维独到的方法论等优势。中医学“治未病”的观点告诫我们,人类医学的主要任务不只是治病,而是应该回归人类本原的生活,回归人自己这个主体,回归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才是医学发展的“真理”,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前进动力,也为中医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

中医是独特的。中医药作为极具特色的卫生资源,在人类繁衍和保护人类健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人类健康历史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世界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明末清初开始,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任务,这也是明显突出中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回归大自然,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色中医通衡疗法《平衡理疗》是李铭医师在祖传“用心求平正”的观念下,结合传统中医理疗基础上发展而来,承古创新,重视临床实际效果和治“未病”理念,达到治人强身目的;采用整体调整局部治疗、辨证施术、平调阴阳、因时因地因人施术;运用“通顺平”的原理,依靠中医之整体观、天人合一、人体平衡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调整、功能调节、神经调控为基础;吸收现代脊柱医学、运动医学、全息反射医学之精华;重点施术于人体平衡经络、三部、六门、九关,八大应急区及全息反射区域;以激活人体能量场,疏通人体经络、神经、血脉;调顺筋骨、肠道,恢复人体动态平衡,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抗病能力,强化自我感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益寿延年,以保身体年轻态…平衡理疗采用“病无可治,人有可医”预防加调治的思维,以求恢复人体平衡为目的的自然疗法与自我康复疗法,希望以最安全有效的方式帮助人们恢复健康,回归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