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南京人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19-06-15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

南京人身上最大的槽点莫过于:

南京人为什么这么爱讲脏话?

图/ 《推拿》

近两年的影视剧作品中,南京方言频频亮相。

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宝贝儿》,片中的主角就操着一口南京话。

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为了让方言与环境相衬,尽可能还原现实。

另一方面,南京话作为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官方标准语,是一种对外地人极为友好的方言,只要语速适中,保证全国人民都能听得懂。

演员的南京方言标不标准是另一个论题,但看完电影之后,有人对电影中的南京话表达了疑虑。

△标准的南京话会被消音...

与娇滴滴的吴侬软语和大喇喇的东北方言不同,南京话超快的语速、独特的声调以及各种语气助词,一出口就是荡气回肠、天下我有的霸气。

关于南京话的段子,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关于d字开头b字结尾的传言。

外地人:为什么你们南京人张口不是b就是d ?

南京人:你这个d问题难回答的一b哎

除了这种张口就来的豪放用语以外,南京人说话省字,又常带口头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阿”字问句。

你试试看把普通话里的问句全部改成“阿”字开头,“是不是”变成“阿是”,“好不好”变成“阿好”,“行不行”变成“阿行”,语气就立刻从 [询问,给你选择] 变成了 [你赶紧给我说好],自带痞气。

更有意思的是,南京话越往城里头走,语速就越快,还越脏。

很多初来南京不识其中滋味的外地人,可能刚一踏上这片土地,就会被南京话吓地“魂不附体”。久而久之在大家的印象中,南京话就跟“脏垮凶”分不开了。

“潘西”是对南京女孩的一种特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古人早就说过南京是“江南佳丽地”,用“佳丽”来形容南京女孩绝对得体。

但佳丽一开口,立马接地气。

《武林外传》中“扈十娘撒娇勾展堂”一段,唐静饰演的“扈十娘”一出场,就是一句句南京话蹦出来:“Be(白)公子”、“慢得儿”、“等一刻儿”、“干么四啊”、“还晓得啦”…

别人口里的“小甜甜”经南京方言一演绎,又甜又辣的形象跃然纸上。

自带痞气的本土方言让南京潘西在上天赋予的容貌之外多了一份生动的烟火气,不南不北的地理位置,则让南京潘西身上包含了一种混搭的美感。

倪妮说,“我的性格里包含一种坚硬的东西,甚至有一点点男孩子的色彩,我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南京女孩儿。”

既有南方人的秀气,又有北方人的爽利。不事儿多,不矫情,“外在爆裂,内心柔软”。

这样长大的南京女孩,即使年过花季,依然很潘西。

去年某日凌晨,一男子拿着水果刀进入南京某超市对女店员声称打劫。当时正在值班店员大妈先是一惊,然后生气的对其发出呵斥三连:

打劫?!我看你搞得不得了唠!你打劫试试看喃!小刘,报警!

南京潘西,文能广场跳舞,武能吓退歹徒。

作家薛冰先生在《金陵女儿》里说:“第一个像金陵女儿的,或许要数史湘云。”

她是红楼梦里最爽直开朗的姑娘,也有成熟勇敢的一面。这与南京潘西的形象不谋而合。

相比起南京女孩,南京男人似乎在各种平台上都少了一点话语权。

南京男孩,统称“小杆子”。意思是小年轻,有时也指不懂人情世故的小青年,也叫愣头青,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意思。

从少年到老年,从小杆子熬成老杆子,南京男人的一生两个词就可以概括,第一个是:恩正

说恩正,必须先提到南京曾经一个很火的节目。

在孟非还没成为“孟大爷”的时候,南京人更熟悉他的身份是《零距离》的头牌主持人。因为《孟非读报》敢讲敢说的作风,开了全国民生节目的先河,广受好评。

“有话就讲,不搞虚头巴脑”的恩正,是南京男人一个显著特征。

而在恩正之余,“懒”是南京男人的第二属性

这种懒倒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葛优躺”,而是对所有不涉及原则的事用一句“多大事啊”来统一解决的态度——懒得管。

老婆晚上不想烧饭——多大事啊

不小心路上有个小擦碰——多大事啊

同事临时有事要顶个班——多大事啊

南京男人懒得计较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比起算计这些,还不如抓紧时间快点解决去楼下斩个鸭子。

大萝卜是南京人对自己的形容词,务实,热情,心直口快,无所谓。

南京话在一方面也是对南京人这种特性的完美映射:你说我讲粗口,我只是“口嫌体正直,刀子嘴豆腐心”。

潘西也好,小杆子也好,“大萝卜”的特性都跟着南京话一起,深深刻在了南京人的骨髓里。

说话都雷厉风行,做事都不紧不慢,矛盾的结合体。

诚然南京是一座没有太大压力的城市。正是因为没有压力,也就造成了南京人的特色。南京人没有太强的竞争意识,就是有,也往往比别人要慢半拍。

比起“金领帝王州”,南京更符合“六朝烟水间”。

是不是有钱,是不是有地位,对南京人来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心,是安居乐业。

潘西们夏天穿着小短裙、踢着人字拖,就去家门口找对象嗦皮肚面了。大爷们带个板凳泡杯茶就去楼下公园找人下棋,顺便操着地道的老城南口音谈谈最近发生的大事。

南京人好像有天生的从容,不知道什么叫着急,也不知道什么叫要紧。

作家叶兆言的文章《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里,作者说:

“南京大萝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六朝人物精神在民间的残留,也就是所谓“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这点悠闲,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像南京人一样,其实也挺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