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记忆(1977)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1977年7月,我从阳信五中高中毕业了。当毕业前的狂欢终于落下帷幕的时候,我收获的却是一身的落寞。

七月的盛夏,透蓝的天空上悬着炙热太阳,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地面上的土路被晒起发烫的一层浮土,大地仿佛被一个巨大的蒸笼罩住,使人透不过气来。连天上的云彩也似乎有些受不了,悄悄地躲到了天边。七月的天气,也正像我的心情——失落、烦躁而压抑。于是,我刻意避开沉浸在“兴奋”中的同学们,独自一人悄悄走出了校门。孤寂的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环顾四野,那颗少年的心,第一次涌起了莫名的惆怅。虑及自己前途,心里顿感一片的茫然。

我清楚,上学的日子随着今天的走出校门就已经画上了句号。因为那个年代,高中毕业就意味着读书生涯的结束。也意味着人生的道路,至此已经走上了一个界点。跨过这个界点,再往前走,祖一辈父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将是自己应走的道路。虽然我记得“劳动光荣”这句话,可我却不想去重踏祖辈父辈那一成不变的足迹。

无论自己是怎么的不情愿,高中毕业的我还是踏了上辈人的足迹,成了生产队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繁重的劳动使我稚嫩的双肩已不胜其力,机械的劳作使我幼稚的思维已变得麻木。正当我对未来失去信心,处于人生迷茫中的时候,恢复高考的消息犹如一缕清风,吹进了农村。也吹动了我沉寂的心。1977年10月13日上午,听到这个消息的我第一反应就是疯一般地冲回了家,拣点着我散乱的课本。不管是高中的,初中的,甚至还有小学的,迅速地堆在了一起!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我要高考,我要读书!

恢复高考,那是人们积聚了太久的希望,那是渴望了太久的梦想,那是压抑了太久的信念,那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恢复高考不仅是简单恢复一个入学考试,而是一个时代的拐点。从此,许多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火点燃了无数人的渴望,也圆了千万学子的大学梦。高考的那些天,高考的那些事,都烙进了高考人的记忆里……

高考记忆,是心中的明珠,无论隔多长时间,它都会熠熠发光,温暖着心田。

恢复高考的消息给我麻木的心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兴奋过后,对高考的应对却显得有些茫然无措!我该如何办?我该如何着手呢?正当我无所适从的时候,母校传来了消息。学校将抽调部分学习较好的同学返校学习!此消息如一股火苗,燃烧着我的心。正当我坐卧不安,处于焦灼中时,通知来了!“某某同学,定于10月22日上午八点准时到校报到!参加高考补习班学习。”当我接到通知的一刹那,激动的泪水一下子盈满了眼眶……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或许我的兴奋不亚于当年接到失地收复喜报的杜甫吧!兴奋之余,我又翻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搜寻着可以用得上的书籍。可搜寻的结果是,除了几本破烂的初高中课本外,别无收获。过去没有用时,明明记得那些课本放这里放那里的,还应该有好多来着。可到了用时,翻来翻去,却就找不到了。真是应了古人那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一再清点的结果,分明也就是这些了。这时候,我感觉到了学习资料的匮乏。可不管怎样,第二天,我把该带上的不该带上的书籍全部带上,兴冲冲地又重新踏上了返校的路……

别离母校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可当跨过宽敞的操场,走近校门时,一切却感觉到是那么的熟悉和新鲜。连学校甬道两旁来不及落叶的五角枫都羞红了面孔,欢快地向我招手。早到的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喜悦,欢快地迎了出来。老师们站在“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大标语下,接待着返校的学生。

高考的恢复,让我又有机会重新体验了学生生活。然而,此番的学生生活已不同于过去散漫的高中生活。被学校筛选来的近百十个应届毕业生,在大学梦的诱惑下,暂且放下起初的兴奋,很快进入了紧张的复习。

尽管紧张的高考复习让自己曾经空虚的生活感到了充实,但高考复习却受到了基础知识薄弱和缺乏复习资料两方面的困扰。尽管老师们通宵达旦地用钢笔一笔一笔地雕刻着蜡纸;尽管学校用仅有的几台油印机不停地油印着复习资料,但仍解决不了复习资料不足的问题。虽然学习资料不足,但老师们认真地辅导,同学们刻苦地学习却是空前的。当时我想,无论今年是否被录取,只要有今天辛勤的耕耘就足够了。鉴于当时的心态,我在日记本上当即工工整整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只管耕耘,莫计收获”,以此来表达自己高考拼搏的决心。

担任语文课高考辅导的老师是知识渊博、讲课风趣的刘嘉俊老师。刘老师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也是我最敬佩的老师。老师讲课的言容笑貌至今还驻留在我的脑海里。语文复习在刘老师地辅导下,进步很快。尤其是作文的辅导,让学生迅速掌握了一般文体写作技巧,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一些写作水平。为了应对高考,刘老师给预估了好多篇作文题。其中有一篇《人民在期待着我》“押宝”作文题,让我印象尤深。在作文中我曾写道:“当你早上迎着初升的太阳开始一天学习的时候,当你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当你为准备高考伏案学习的时候,当你为攻破一道难题而欣喜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人民在期待着我……”刘老师对我这篇作文不但进行了仔细地批改,并把作文拿到班上当作范文进行了朗读。老师那抑扬顿挫的朗读声,给作文增添了感染力。老师的表扬让我感到了慌恐,也给了我信心。同时,老师也朗读了马文忠同学的同题作文,作文开头是这样的,到现在我还记得分眀,“多少事,从来急。天地宽,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个“只争朝夕”对我的触动太大了,那准备高考的同学们,不都是在“只争朝夕”吗?

紧张的复习中,搜集复习资料成为了我们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去位于阳信小刘村的“五·七红校”拿复习资料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阳信“五·七红校”的王增友老师捎信过来,说给我准备了一套高考复习资料,让星期六,也就是第二天到红校去取。听到这个消息,真是喜从天降,欣赏若狂了。

如“救命稻草”一般的“复习资料”让我激动地一宿没有睡好,当我起了个大早,打开屋门准备出发时,只见天上正飘着雪花,地上也铺了一层薄薄的积雪,还有料峭的北风也正呼呼地刮着。但在复习资料地诱惑下,在高考迫近地催促下,这点小困难算不了什么,说好了今天去拿就得今天去拿。就这样,我带着年轻人的冲动,冒着风雪,跨上自行车,毅然决然地出发了。

当真的骑着自行车正式上路时,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此时的雪越下越大,北风也越刮越紧。骑在自行车上,当车轮辗上积雪厚的地方,就根本骑不动了!这种时候只好下车推着走。

阳信“五·七红校”位于城北小刘村,离我们村大约有二十多里路。路途的遥远,满天的飞雪,呼呼的北风,难行的雪地并没能阻止我前进的脚步。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今天一定要把复习资料拿到手。

漫天的风雪把世界刷成雪白,地上已渐渐看不出道路的痕迹。独自行走在这白色的世界里,我也早已变得满身雪白,成了这个雪白世界的一部分……

当我用了近三个小时,终于走进原天主教堂的阳信“五·七红校”,踏进铺着深红色木地板的办公室,见到王老师时,不知是冻的还是激动,竟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乍见进来一个冰雪缠裹的人,惊得面目慈祥的王增友老师往后就是一退,当问明来意时,王老师可能是被感动了,明亮的眼里竟沁出了泪花。他顾不了许多,急忙给我拍打着满身的冰雪。到这时我才发现我的脸是僵的,手是麻的,脚是木的。当满身的冰雪给王老师办公室撒了一地的时候,我才感觉到了自己的尴尬。王老师可能看出了我的内疚,一个劲地笑着说,“没事!没事!打扫一下就好了。”

当王老师把一本厚厚地散发着油墨香味崭新的复习资料终于递到我手中的时候,我生怕资料会长上翅膀飞走了一样,沒及细看,迅速把资料稳稳地放进了书包。王老师见状又笑着递给了我两个雪白的大馒头,非要让我吃了。虽然我当时已饿得饥肠碌碌,可我能拿到这么一份珍贵的复习资料已经足够了,怎么再好意思吃王老师的饭呢?所以就坚决推辞了。可当我临出校门时,王老师还是把两个馒头强行放进了我的书包里。到这个时候我才想起来应该谢谢王老师,就向着送行的王老师深深躹了一躬:“老师,谢谢您!”王老师见状赶紧扶了我一把说:“不用谢,好好学。有你今天这份决心,你一定能行!”

有了王老师的鼓励,心里顿觉热乎乎的。在王老师的注视下,我又走进了漫天的风雪里。

高考的恢复,无论是老师还是考生,对高考的应对都处于懵懂之中。尤其是在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面对那么多的学校,竟然不知如何报好。那时并不像今天一样,有了考分,有了上年学校的录取分数,有了参照,再去有目标地填写志愿。那时却是先报志愿,后参加考试。填写志愿也没有任何参考。当时我报的是文科,在填报志愿时采取的是就高不就低的方式。第一志愿,北京大学;第二志愿,山东大学;第三志愿,山东师范学院。也许现在看来似乎是个笑话,但当时的想法却是报高了就不会吃亏。

文科的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和地理。语文试卷有一道题是给文言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这篇文言文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记得刚从考场下来的一个同学见面就着急地问我,“这个渔翁是不是应该翻译成个老王八呀……

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天》。我清楚地记得,我写的是参加劳动的一天,可考完后一打听,考生大多写的是毛泽东逝世那一天。听到这些,我心里顿时懊恼不已。自己也太幼稚了,这么简单明了的一个作文题,竟让自己写偏了。

也许是“只管耕耘,不计收获。”这句话一语成谶;也许是高考作文《难忘的一天》没写该写的一天;也许是古文翻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某同学非说渔翁是个“老王八”;总之,我高考落榜了!

高考的落榜,让我的情绪一时非常低沉。直到有一天,我怯懦地吞吞吐吐地把我落榜的消息告诉刘嘉俊老师时,开始老师只是注视着我,一言不发,看得我心里有些发毛。但稍等,老师用肯定的语气,习惯的手势对我说:“不要气馁,只要坚持,你能行!肯定能行!”老师的鼓励,终于让我久藏的泪珠滚了出来,也让我的心坚定了起来,心里希望的火苗又重新燃起。正是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在高考的路上从没放弃,而且终于如愿以偿。老师的这短短的一句话,简单的几个字,成了我今后人生道路上最强有力的动力,也让我受益终生!

老师,谢谢您!

作者:李玉德。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阳信县作协名誉主席。作品散见于《滨州日报》《鲁北晚报》《陕西工人报》《当代散文》等报刊。散文《又闻老家槐花香》在山东省2019散文大会获得优秀奖。长篇小说《谁为你撑腰》在《滨州文学》连载。多篇散文在《大平原》《滨州文学》等微媒体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