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革命后代寻根蕉岭立禾畲

 369蓝田书院 2019-06-15

立禾畲(原名绿禾畲)——蕉岭县南磜镇的一个小山村,革命先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日前,王志安、刘露辉革命伉俪的子女寻访故地,探寻发生在这高山密林中的革命故事。

革命后代的“红色寻根”

 王志安刘露辉革命伉俪的子女王丽华等人,驱车数十公里来到立禾畲。刚下车,他们便来到立禾畲红色革命史料馆,一边观看照片、文字介绍,一边听取讲解。随后,王丽华一行来到游击队接头点、中共杭武蕉梅边县委兼独七大队驻地等红色革命旧址瞻仰。

 “父亲生前对立禾畲等地念念不忘,经常给我们讲述革命战友和红色故事。如今,来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感慨万千!”王志安的儿子王汉华说,登上闽粤交界的山峰,望着层峦叠嶂、崎岖山路,联想到当年其父在极其艰辛和危险的条件下,与敌人周旋、拼杀。“他是一名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共产党员。”王志安儿子王汉寿这样评价父亲。“寻访革命足迹,学习他们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大力弘扬他们的高尚品质,形成内生动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王丽华表示。

革命先辈的革命足迹

 王志安,1918年出生,梅县松源人。1934年在梅蕉六甲中学读书,接受进步思想,参与抗日救亡革命活动;1936年参加抗日救国义勇军小队;1946年2月,任中共杭武蕉梅边县委委员、县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王志安、刘露辉夫妇在闽粤等地开展革命工作。

 “当年,谢毕真、王志安、王立朝、谢轮赞等所在的韩纵一支队在武平、上杭、蕉岭、梅县等据点一带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利用游击战术与敌人奋勇交战。”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梅县区老促会副秘书长王继伟介绍说,立禾畲地处闽粤两省交界,战略地位重要,王志安等人在此活动频繁。

 立禾畲盛产苗竹,村民因地制宜生产土纸维持生计。当地的造纸厂经常通宵生产运作,因此造纸厂成了游击队交流物资和信息的天然场所。“当时,韩纵一支队驻扎在铁顶岽,王志安等人经常下山,来到立禾畲寻找食物等供给。”立禾畲村民王尚荣说,村民冒着被敌人发现的危险,帮助游击队运输必需品,提供后勤保障。“立禾畲具有良好的革命基础,村民革命热情高涨,成为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时期沟通闽粤赣的革命据点。”王继伟告诉记者。

 据《谢毕真文集》记载,1946年初,农历除夕那天,40余人的韩纵一支队在铁顶岽受到国民党保安团600人的进攻,情况紧急,支队立即布置撤退:一面派人赶往山后的立禾畲,通知运粮的一个班马上归队;一面组织掩护突围,往松源、隆文等地转移。因寡不敌众,四名负责掩护部队的战士英勇就义。“三天后,王志安回来掩埋牺牲的同志、安置伤员,处理善后工作。”王继伟说,敌人在立禾畲、新村一带大肆搜山、捕人,但这不影响立禾畲成为沟通闽粤赣的革命据点。

链 接

立禾畲:沟通闽粤赣的革命据点

立禾畲是中央苏区交通线的重要站点。药品、布匹、盐等紧缺物资经汕头到达松口、松源码头,再由挑夫经立禾畲运送至江西中央苏区。路线如下:

 (一)松源→蕉岭北磜→步尚村→立禾畲→福建岩前将军村→岩前→武平→寻乌→会昌→瑞金;

 (二)松源→蕉岭北磜→步尚村→立禾畲→将军村→岩前→十方→上杭→连城→宁化。

 “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期间,这几条秘密交通线,是挑夫走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躲过国民党的封锁。”王尚荣介绍说。

 立禾畲革命历史悠久,早在1929年,红四军进入闽西占领龙岩、上杭等地,象洞乡共产党员练宝桢等人发动农民暴动,建立了象洞区苏维埃政府。不久,国民党军阀反攻,苏区失守后转移到立禾畲深山里,召开秘密会议。“会议地址就在上坑与立禾畲交界处的‘牛角窝’纸厂。”王继伟介绍说,立禾畲革命渊源深厚,逐渐发展成为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时期的交通线和革命据点。

网编:小草    图片源自梅州时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