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62 致敬桂兴村

 午休8bv83vpfgy 2019-06-15
262
class

致敬桂兴村

5月2日,我发完《再回桂兴村》一文,并把它转发到微信同学圈里(前不久,我从发小胡炜那儿,得知1978、1979年进入厂子弟学校上小学的“村二代”们建了个微信群,立马加了进去),就和妻子一起,陪同年近八十的父母到郊县去度假了。

一路上,在同学圈里看到了不少留言,也收获了不少点赞,证明这篇文章确实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这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在每个桂兴村子弟的心底,都有一片柔软,属于我们共同的那个世外桃源、那片怎么也走不出的心灵栖息地。

但我没想到的是,一些同学把这篇文章转给了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导致读者、留言和点赞的数量迅速增长,远远超过我平时的推文。昨晚回到家里,我打开电脑一看,好家伙,足足有96条留言!

我认真看了每一条留言,看一条,就被感动一次。留言的,多数是看着我长大的叔叔阿姨,以及和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尽管其中不少人并不知道写下这篇文章的我,究竟是哪一家的孩子。其实,文中的我是我又不是我,你可以把文中的“我”,看作任何一个在桂兴村长大的孩子。正如一些留言中所写的,文章是“我们厂子弟的真情流露”,反映的是“老三线的情结”,唤醒的是“永远的记忆”,揭开的是“烙在骨子里的印记”。

我用电脑,记下了这么一些留言:

字里行间流淌着道不尽的绵绵真情!回不去的过去,忆不完的从前!(小鱼)

满满的回忆,浓浓的真情,缓缓从笔尖流出,慢慢在心中融化,泛起年代感同的涟漪。(风轻云淡)

读着朴实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时光,那一份眷恋,真的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情感。(芷若花)

写得真好!把我想写的都写了,把我写不出的也写了。还记得后山的滴水洞吗?还记得骆驼湖吗?都是老师带我们去春游和野炊的地方!(梦)

很想念从前的日子。大学毕业后基本一两年回去走一走,看一看,走遍曾经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回忆过去是首唱不完的歌曲。(联想)

我好久没回去村里了,有空去兴安都会抽空进去看看,拍照。鱼塘边以前住的房子还在,也许里面还有遗忘的玩具,至少回忆还在。(驾校车随心动)

一院天地,一生情系。(丽雯)

无论身处何地,桂兴村都是一个无法忘怀的家!(韦衡)

从来不识画中美,只因身为画中人。待得识尽画中美,无处再寻画中人。(郭跃猛)

还有一位同学在群里留言,说刚才她卧病在床的父亲睡醒了,在病榻旁听女儿念了我的文章,“老爸说写得太好了,难得看到这么质朴的文章了”,“激动的啊,眼泪快出来了!”

这种感受、这种感觉、这种感情,确实是“无以言表”,我在文章中写出了一些,更多的写不出也写不完,它们缱绻心底、酝酿在心灵深处,如同一坛封藏的老酒,蕴积着情感,发酵着念想,缓释着记忆,无声无息。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只是因为想写,回了一趟久别的桂兴村,心里有一些东西非要释放出来,“不写出来,觉都睡不好”。就这么简单!

也有一位读者留言:

思考什么?反映什么?这是国企,那个时代来讲就是一种贵族单位,贵族学校。没有思考,只见炫耀。

这话说得对也不对。

——“没有思考”,这是对的。其实我并不是没有思考,而是没有把沉重甚至是沉痛的思考写出来。我在文章中写道:“2007年,走过艰辛、创过辉煌的532厂不幸破产了。”这一句话,背后的思考足以做一篇很大很大的文章。我相信,每一个看到这句话的人,无论是桂兴村的职工,还是他们的子弟,都会有一种揪心的痛!我之所以没有就这一点展开来写,一来是因为这并非我的文章想要表达的;二来写文章就像画画一样,需要适当留白;三来,我认为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评价那段历史、评价我们的父辈。如果妄然评价,那也是“站着说话腰不疼”,是“看的”指责“干的”。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决不能去触碰、去揭开父辈心底的伤疤。532厂已经破产12年了,很多人心底的疤,还没有愈合。所以,我们的父辈,“这些当年因宏大理想背井离乡的人,现在却从不谈论宏大的东西,回忆的,只是人。”

——“只见炫耀”,这一点我无法接受。我在文章中所写的,固然主要是桂兴村的“好”;即使她的“不好”,在我们厂子弟眼里,尤其是回不去以至于失去了以后,也统统变成了“好”。这就如同“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一样。

但是,在那个城市户口尤为宝贵的年代,我们的父辈只为了一句“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就毅然决然地放弃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的户口,放弃那里已有的事业基础、优越的生活条件,到山旮旯去战天斗地,到乱坟堆中艰苦创业,这是炫耀吗?

我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哥哥支援三线的时候,母亲怀着我,一个人生活在千里之外。当母亲带着我投奔到桂兴村的时候,父亲用借来的板车把我们拉到厂里。哥哥不认识我,连母亲也不认识了,躲着叫“阿姨”。这是炫耀吗?

哥哥在武汉度过的婴儿期,那时母亲在供销社工作,奶粉随时可以买到;母亲把我带到了桂兴村,千方百计托人从大城市买来的奶粉,寄到的时候已经结块了、不能吃了。桂兴村的野果再好吃,能比得上城里货架上的水果好吃吗?小时候,我曾因为误食了有毒的野果,疼得满地打滚……这是炫耀吗?

我已年近半百,可至今没有扫过爷爷奶奶的墓,不是因为距离远,而是因为父亲支援三线多年以后,再回去,墓都找不到了。对于很多很多的三线人来说,故乡反倒成了诗人余光中所说的“回不去的地方”。这是炫耀吗?

是的,我们厂“除了火葬场没有,该有的都有了”。但这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我们的父辈一锄头一铲子挖出来的,一块砖一块瓦地砌起来的。这是我们的优越感,更是父辈的自豪感!

一位叫朱玉萍的阿姨,看了我的文章后留言:

我是邮电部523厂的,在江西景德镇也是一个三线厂,经历与邮电部532厂相似,看完该文章,我浮想联翩,心潮澎湃,想起我的青春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现在下岗失业,又常年生病,真是度日如年,难啊,生活不容易。

在400万三线职工中,像朱阿姨这样的,不在少数。我这次回桂兴村,没有到所剩无几的宿舍楼里走一走,何尝又没有“躲”的心理。我生怕自己的“衣锦还乡”,给“朱阿姨”以及和她处于相似境况的长辈们带来刺激。

一位陪我重回桂兴村的同事,看了我的文章,留言道:“感慨着你的感慨,激动着你的激动!”他固然看到了我抑制不住、溢于言表的激动,但只有三线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五味杂陈、万千感慨。

在一篇追忆三线生活的文章中,我看到了这么一句话:

一场“报效祖国”的三线运动,如今早已结束,工人们都已年迈,厂房也变成了机器的墓地,但一切却依旧不为世人所熟悉,他们就好比一个时代的风,刮走了,再没人想起。

不管别人会不会想起,但我们每一个三线子弟都会牢牢地记住这段历史;不管别人会怎么看待我们父辈的那段经历,在我们心里,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致敬,桂兴村!

致敬,三线厂!

致敬,厂里的每一位叔叔阿姨!(2683字,2019年5月4日凌晨完稿。《再回桂兴村》一文引发的留言太多,无法一一回复,谨以此文聊表寸心。顺便向叔叔阿姨们报告一声:我是陈道明、黄玉玲家的老二。)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