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大会,怎能少得了盆景这个大腕

 峨眉佛光 2019-06-15

编者按:

央视热播、圈粉无数的一年一度《中国诗词大会》已经落下帷幕,但其余热却迟迟未退。《中国诗词大会》带动了全民学习、诵读古诗词的潮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得到了继承与发扬。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不少古代文人都用诗词歌赋来表达对盆景的喜爱。所以诗词大会,怎能少得了盆景这个大腕?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古诗咏盆景》

文|钟竹意

融园艺学、文学、美学于一炉的我国盆景艺术历史悠久,早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盆景约始于汉唐时代,经过发展衍化,至今可分树桩和山水两类,形、色、神各有千秋。历代诗人为其留下不少溢美的诗篇。

诗人咏盆景始于画。唐人冯贽《记事珠》载:“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可见诗人王维曾将山与幽兰配置一起做盆景,使之成为一帧立体的画。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盆景诗云:“青石一二片,白莲三四枝,寄给东洛去,心与物相随。古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诗人爱盆景之情跃然可见。

杜甫的盆景诗更令人称绝:“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诗人笔下的飞峰写意,幽谷生云,充满着天然野趣。

到了宋代,文人吟咏盆景之风更盛。苏东坡是盆景爱好者,写了不少咏盆景的诗:“五峰莫愁千峰处,九华今在一壶中;试观烟云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中。”苏东坡爱盆景,简直是痴态可掬。他在《双石》诗中云:“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嵋。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元明清也有不少吟咏盆景的好诗。元代诗人丁鹤年诗云:“仿佛烟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旁人莫讶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反映出盆景以小寓大,给人以“咫尺之内能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的艺术感受。

《鹊桥仙 盆梅》

年代: 元 作者: 刘敏中

孤根如寄,高标自整。坐上西湖风景。几回误作杏花看,被梦里、香魂唤省。薰炉茶灶,春闲书永。不似霜清月冷。从今更爱短檠灯,夜夜看。

《午酌对盆兰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陈著

山中酒一樽,樽前兰一盆。

兰影落酒卮,疑是湘原魂。

乘醉读离骚,意欲招湘原。

湘原不可招,桃李花正繁。

春事已如此,难言复难言。

聊借一卮酒,酹此幽兰根。

或者千载后,清香满乾坤。

《盆池荷花》

年代: 宋 作者: 袁说友

根向盆池束,华敷菡萏丛。

细擎深院宇,低袅半窗风。

蘸水凝绡翠,当轩试脸红。

化工虽力浅,犹折小莲蓬。

《盆中树》

年代: 元 作者: 王冕

橐驼已矣树多病,后世谁能谕官政?

盘根银节入盆盂,岂伊妡生之本性?

童童结盖拥绿云,皮肤转卷生虫纹。

幽人重之如重宝,置诸座右同佳宾。

时时玩赏勤拂试,要做人前好颜色。

自怜无路接春风,惭愧荆榛得甘泽。

人言此树受恩爱,我独悲之受其害。

既无所资无所求,何故矫为阿媚态?

嗟哉木命既有亏,其所玩者何为奇?

君不见石家珊瑚高且贵,今日根株在何地?

又不见李家花木比异珍,于今野草秋烟昏。

姚黄魏紫夸艳美,看到子孙能有几?

人生所重重有德,耳目之娱何足齿?

我知万物各有缘,胡不听之于自然?

平原太谷土无限,樗栎能与天齐年。

此树那宜此中种,器小安能成大用?

愿君移向长林间,他日将来作梁栋。

《悯盆松》

年代: 宋 作者: 艾性夫

物生天地间,细大各有容。

伟哉霄汉姿,厄此盆盎中。

嗟吁尔橐驼,局促吾苍龙。

驼兮顾我笑,可悯岂独松。

《谢东园主人惠竹石以紫石盆贮之》

年代: 宋 作者: 陈宓

幽人巧琢紫璠玙,中贮琅玕一尺馀。

怪石嵌岩苔藓古,坐移衡霍入吾庐。

《盆中四时木犀》

年代: 宋 作者: 何应龙

一树婆娑月里栽,是谁移种下天来。

金英恰似清霄月,一度圆时一度开。

《盆梅》

年代: 宋 作者: 施枢

白玉堂前树,谁移此地栽。

看教清意足,唤得艳阳回。

舞片疑云堕,留香待月来。

只应标格好,独为岁寒开。

《盆橘》

年代: 宋 作者: 张镃

懒向江头置木奴,瓦盆聊玩绿垂珠。

何烦二老输赢决,始悟商山乐不殊。

延伸阅读:

盆景诗话

作者:颜年安

中国是世界的诗词王国,历代的诗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以凝炼的语言,传神的文字,十分生动地概括了山水花木的精神品格和风情韵致,还有不少是吟咏盆景艺术。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清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纹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品赏山水盆景后发自内心赞美的咏叹。“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达。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得见成荫否?人生七十稀。”这首诗是白居易自栽松树盆景几十年,对松树盆景蔚然成林,葱茏突兀,富有强盛生命力的歌吟。

宋代的不少诗人、画家如苏东坡、陆游不仅亲自制作盆景,且往往触景生情,诗兴勃发,对入画的盆景加以吟咏,留下许多名句:“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苏东坡《取弹子石养石》)“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足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丘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芬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天功日衰稿。”(陆游《菖蒲》)。这些诗篇不仅表述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还对山水盆景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赞美。

元代强调盆景的“小中见大”,也要求画理入盆的意趣。谢宗可《蟠梅》诗:“萦春绊碧裂苍苔,岁晏寒香宛转来;蛟蛰冻云冰骨瘦。龙眠夜月玉鳞开。风霜气势从千折,铁石心肠亦九回;只为东君甘自屈,不教枉点百花魁。”

清时,观花盆景不仅在民间深受喜爱,在宫廷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康熙在《咏御制盆景榴花》中写道:“小树枝头一点红,嫣然六月杂荷风;青叶里珊瑚朵,疑是移银金碧中。”把盆中珊瑚配景的衬托,榴花的娇艳欲滴写的十分传神。

同是用《小重山》词格描写盆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符在《小重山》词:“红架方瓷花镂边,绿松则半尺,数株攒,断云根取石如拳。沉泥上,点缀郭熙山,移近小阑杆,剪苔铺翠晕,护霜寒,莲筒喷雨冥飞泉,添香霭,借与玉炉烟。”

龚翔在其《小重山》中也写道:“三尺宣州白狭盆,吴人偏不把,种兰荪,钗松拳石叠成村,茶烟里,浑似冷云昏,丘壑望中存,依然溪曲折,护柴门,秋霜长为冼苔痕,丹青叟,见也定消魂。”两首《小重山》词把盆景的形象和意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触景生情和浮想联翩的感觉。

现代著名作家和园艺大师周瘦鹃先生不但著作等身,也不辞风雨寒暑,在富有诗情画意的盆景丛中,侍弄花草盆景,他曾写过一首七绝诗来说景言志:“不事公卿不辱身,悠然物外葆天真。长年甘作花奴隶,先为梅花忙一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