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博物馆

 hsgzlgg 2019-06-15

       洛阳博物馆新馆建成于2009年3月,位于隋唐城遗址公园北侧,与中原明珠电视塔、新区政府大楼等城市地标性建筑遥相呼应,总占地约300亩,投资3.5亿元,建筑面积4点2万平米。整个建筑由主楼和附楼两部分组成,长230米、宽140米。建筑外形如大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体现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
图片
        阙楼东侧跌水池后有一座高柱,取自武则天时期的“天枢”。“天枢”外观呈圆柱形,高55米,顶部4条金龙托着一个直径3.9米的金黄色大珠子,为“四龙托珠”
图片
        主馆外墙上有13龛浮雕,东边7龛,西边6龛,东西相通。这组浮雕出自我国著名雕刻大师江碧波之手。黄砂岩的材质显得古朴而厚重,河图洛书、大禹铸九鼎、商汤祈雨、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班超出使西域、洛神赋等栩栩如生,通过这些浮雕,可以了解洛阳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门 
图片
        新馆展出文物1.1万余件(套),陈展面积2.9万平方米。展馆设计突出人性化,专门设计了公众互动区、公众休闲区以及文物收藏、研究等。其功能设施包括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常设展品约1.5万件,内部设计有完善的公众互动区和休闲区以及文物收藏、研究及修复区等。基本陈列陈展主题为《河洛文明》,通过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时期5大篇章,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河洛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轨迹,展出文物2000多件;专题展览分为《洛阳珍宝馆》《汉唐陶俑馆》《唐三彩馆》《宫廷文物馆》《古代石刻馆》和《书画馆》6大专题。主楼一层、二层还设有壁画展临时展览和多种类型的机动展览。  
图片

图片

        河洛文明展的展示面积将近4000平方米,展出文物2000多件。这里更多是通过文物来讲述历史,从而全面了解古都洛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情况。十三个朝代又分为史前和夏商周,汉魏,隋唐和五代北宋五个大的篇章。
        陈列室的入口处有一条延伸到屏风墙的轴线坐标,上面展示出了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王朝,他们依次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在洛阳建都的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多年,可以说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之一,有“十三朝古都”的美称。 
图片 
前言 

图片
史前部分
图片
旧石器时代
图片
象牙化石
图片
鸵鸟蛋化石,水龟化石都是珍品中的珍品。
图片
       最重要的展品当属一件距今约五万年前的保存非常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保存的非常完整,长5.7米,高2.8米,古菱齿象躯体雄伟庞大,两根门齿粗壮。中原一直以来都与大象关系密切,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周、乃至两汉时期,中原一直以来都有大象的形象出现,河南省的简称“豫”字的右半边,就是一个象字。

图片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骨针、骨匕、陶背壶、陶灶等,这些都可以说明,在数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洛阳的土地上已经有了“刀耕火种”,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 
图片
裴李岗文化时期和仰韶文化时期
图片
鹳鱼石斧图伊川缸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为夹砂红陶,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一侧用深浅不同的棕色和白色绘出一幅节奏欢快的“鹳鱼石斧图”。

        陶画中的形象有三种,即一只颧鸟,一条鱼,还有一柄石斧。画面可分作两组,一组为鹳叼鱼,一组为带柄的石斧。颧鸟身躯健美,长喙短尾,昂首挺胸,口衔一条大鱼,旁侧立着一件带柄的石斧。创作者很注意通过细部处理强调表现对象在运动中的姿态以及它们生活的某种情状,似乎是为了追求一定的情感才去作画的,通过这些动物形象传达的某种神情,以唤起观者的联想。右侧的石斧,捆绑在一个竖立的木棒上端。柄是一根加工过的木棒,木棒顶端凿孔以安装石斧,在大孔的上下两侧各凿两个小孔将木柄和石斧绑缚在一起。又在木棒的下端握手处缠上粗织品,将其末端刻成木棒粗的方块形,以防握手操作时滑脱。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些彩陶上的颜色具有黑、红、棕、白四色。初步分析,这些颜料主要为自然界的矿物质,如黑色颜料的成分为磁铁矿,棕色颜料为赤铁矿,并含有石英杂质。人们采集到这些颜料后,又经过了细致研磨、调和,然后应用到器物上。这说明当时仰韶时期的人们已掌握了矿物颜料采集及加工使用的技能。这幅画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发现画面最大、内容最丰富、技法最精湛的彩陶画。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
图片
       伊川缸因1959年首次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此类彩绘陶缸最早发现于洛阳伊川县,为装殓亡者骨殖的二次葬具
图片
妯娌遗址和王湾遗址图片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易经》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河图洛书是汉族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汉代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河图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图片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图片
 石壁和石环
图片

        陶鬲,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董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看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图片
黑陶镂空高柄豆
图片
骨针、骨管、骨簪、骨匕
图片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随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在河洛地区的建立,中国历史进入“青铜时期”,这也标志着中国逐渐步入文明。夏朝之后,商、西周、东周均在洛阳建都,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作为三代更替中心的洛阳,更是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显要位置。
图片        夏族是主要活动于豫西和晋南的一个古老部落。公元前21世纪,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被推选为夏族的首领,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朝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欲了解夏朝,首先要了解夏都斟鄩。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自1959年被发现以来,一直都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前沿阵地。目前在二里头遗址已经发现有宫城、大型祭祀遗址和宫殿基址等都城级别的遗迹,并出土有制作精美的青铜礼器、玉礼器、镶嵌绿松石牌和龙形器等高规格的遗物。这表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早在距今约4000年前后就已率先迈入了文明时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铜爵是统治者为维护自己地位所铸制的一种礼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青铜爵有10多件,它们的造型已具备了相对固定的形式。“华夏第一爵”-乳钉纹铜爵、方格纹铜鼎等等均在精品馆展出。

        夏代的玉器加工已进入繁荣时期。二里头出土的玉器品类繁多,纹饰精细华丽,线条流畅圆润,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大型、片状、有刃,构成了二里头玉器的主旋律。
        玉璋,考古学家郑光曾将二里头牙璋的扉牙装饰称为“张嘴的兽头形饰”。邓聪则认为张嘴兽头形饰的兽就是龙,因而简称装饰有此类扉牙的牙璋为“龙牙璋”。  图片

       璧戚。整体近圆,中有大孔,齿状外弧刃,更富装饰意味而不适宜于装柄,应该是祭祀或礼仪活动中手持的礼玉。
图片
      堪称“超级国宝”的早期龙形象珍品,有着“华夏第一龙”之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图片
         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是十分罕见的。有学者认为,绿松石龙形器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这一出土于‘华夏第一王都’的碧龙,才是真正的‘中国龙’。 ”

图片
        微雕玉兽,长0.9厘米 高0.5厘米。青玉质,作卧伏状。深目,高鼻,口微启,昂首向右张望,尾巴下卷,自胸部至尾部有一个细小的穿孔。这件玉兽在放大镜下,表情十分生动,甚至能看到根根毛发,也就是说,它是采用微雕技术制作而成的!在夏代,这就非常了不起了,当时可没有放大镜!对于研究我国微雕技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图片
        夏代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陶较多,黑陶(包括黑衣灰陶)和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见。还有少量白陶器。主要器形有:作炊器的鼎、罐、甑,作饮器的觚,作食器的豆、簋、钵、三足盘,作盛器用的盆、瓮、缸,等等。纹饰主要是篮纹、方格纹、绳纹,还有一些素面磨光或在磨光陶器表面拍印的回纹、叶麦纹、涡漩纹、云雷纹、圆圈纹等。夏代陶器盛行在器表加饰数周附加堆纹、划纹、弦纹。陶器造型方面的特征是:折沿平底、三底足、圈足为主,圆底器少量出现。夏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些进步,出现了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封顶隆起形似馒头,故名。馒头窑可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火候)陶器的质量得以提高。 
图片


图片
陶鬲
图片
四系陶壶
图片 
陶鼎
图片
        灰陶蟾蜍,长10.4厘米,宽8.8厘米,高3.8厘米。这只蟾蜍双目圆凸,凝视前方,嘴巴微微张开,腹部扁平,曲肢俯卧,背部又圆又鼓,布满了细线雕刻的小小圆圈纹。蟾蜍作匍匐爬行状,仿佛要伺机捕食猎物。整个蟾蜍造型敦厚,形象奇特,生动有趣,雕工娴熟,比例准确,非常罕见。
图片 商朝时期
图片 商都西毫遗址为1893年世界十七大发现之一。
图片 
图片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是青铜时代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一页。
图片 

       “子申父己”铜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口径16.5,通高20.2厘米。立耳,浅腹,圆底、扁足。腹饰浅浮雕花纹三组,中为蝉纹,上下为斜角雷纹。鸟形足,头接鼎底,鸟尾着地,与腹上的扉棱相连。腹的内壁有铭文一行四字“子申父己”。此鼎制作精美,洛阳及其附近还不多见。是商代晚期典型器。

图片 兽面纹铜大口尊
图片
目云纹铜尊
图片
铜爵
图片
 铜斝(读音“假”)
    侈口,束颈,腹微鼓,平底,三足,颈腹间装有一鋬。口沿上有两个菌状柱,柱顶饰圆涡纹。尖锥状三足中空,横断面呈三角形,足腔与腹腔相连。颈部饰一周带状饕餮纹,腹下部饰六个圆涡纹。 
    "斝"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已见到,为商代双柱平底斝之象形。周代礼书中也常常提到斝,是一种酒器。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发现,铜斝是与铜爵配套的酒器,专门向爵内注酒,又兼作温酒器
其最大特点就是三空足与器腹相连,适于迅速加热,便于温酒。 

图片       商代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
 陶爵
图片
陶鼎
图片
陶大口尊
图片
 西周时期 图片
图片
西周都洛邑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周青铜器
图片

兽面纹铜爵
图片
 伯丰铜爵
图片 
叔造铜爵
图片
 兽面纹铜方簋(guǐ)
     该簋长19.2厘米,高30.5厘米,口径22厘米,侈口,鼓腹,圆底,喇叭形圆足;腹部有一对对称的象鼻兽头耳,圈足下为方形座;簋腹和座四侧均饰以饕餮纹,圈足饰夔纹。 
图片 
王妊铜簋 
        铜簋下腹及圈足的饕餮纹正中有扉棱,内底有铭文一行“王妊作(左上“白”左下“匕”右“殳”)”四字。“王妊”,是指周王妊姓的后妃,表明此铜簋即为周王后妃所作之器。)
图片 竖棱纹铜簋
图片 龙纹铜簋
图片 兽面纹铜簋 图片

       “内白”提梁铜卣(读音“有”)。卣是一种酒器,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精美的纹饰,圆润的外廓,富贵而大气。
图片       召伯虎盨,1993年发现于北窑西周晚期贵族墓,器物做工精湛,纹饰精美,造型古拙,推测是西周名臣召伯虎祭祀亡父所用的器物。盨主要用于盛装食物。该盨高25厘米、长35厘米、宽20厘米;两侧有一对附耳;在盖子口沿和腹部口沿处,装饰有云雷纹衬底的变形龙纹;腹部下半部分,以四道弦纹装饰。整件器物做工精湛,纹饰简练而精美,造型古拙而质朴。

       召伯虎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召穆公,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和历史名词“周召共和”都和他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片 “考母”铜罍

       西周酒器。1964年洛阳市北窑410号西周墓出土。高22厘米,口径13厘米,肩宽25厘米,底径13.50厘米。直颈,侈口,方唇,圆肩,圆腹,肩上有对称的牛头形半环耳,另一侧下腹有一个小牛头形半环耳。肩部饰等距的阴线圆窝纹6个。口部颈内壁有“考母作簠”4字。

图片
“考母”铜壶,盛液体用器。
图片
“作宝彝”铜尊
图片 

环带纹铜匜(yí) 图片
西周礼乐制度的完善
图片 

西周 铜编钟(底部有漂亮的鸟纹图) 图片
北窑陶埙
图片 西周玉石加工
图片 

 
图片

图片
放大镜下的玉蚕,历经岁月磨砺,仍旧纹路精细质地洁白。
图片
西周战车上的各种部件。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周瓷器
图片
     原始青瓷罍(léi)原始青瓷罍高27厘米,口径15.2厘米,肩宽28.8厘米,底径12.8厘米;其口沿微侈、圆鼓宽肩、圆底、低圈足,肩部饰以弦纹、波折纹和斜方格纹。器身通体施以青釉,釉面均匀纯净。最别致的是,其肩部贴附有两两相对的半环形和绳索形钮。
图片 
        青瓷瓮,敛口、折沿、溜肩、扁圆鼓腹、小平底。通体施青釉,釉层不均匀,多处有流釉现象。与现在的瓷器相比,它显得有些粗糙,但它是现在瓷器的“先辈”,被人们称为原始瓷。这件腰比水桶还粗的瓷瓮,其烧结度、胎质釉色、渗水性已基本达到瓷器标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原始瓷器。

图片

图片

东周时期
图片
东周洛阳城
图片

图片
东周王陵
图片
王城陵区
图片
天子驾六车马
图片

图片
周山陵区
图片
金村陵区
图片
青铜铸造
图片
蟠螭纹铜鼎
       蟠螭纹的图案表观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张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 
图片
铜马
图片
“哀成叔”铜豆

图片
        龙纹铜方壶,单从外型而言,真的很美,其周身饰卷体龙纹。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其装饰效果明显,很是端庄。但可惜的是没什么铭文。
图片
吴王夫差铜剑(下)和繁阳之金铜剑(上)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时制造的一系列青铜剑。剑身铸有"吴王夫差其元用"字样。(感觉是赝品!)
        繁阳之金铜剑剑鞘由象牙制成,饰以珍珠,保存完好,至今依然锋利,剑身铭刻错铜纹“繁阳之金”四字,极为罕见。“繁阳之金”剑铭,横笔宽且直,竖笔曲折,字形秀丽,饶有书法艺术的意味。据考证,剑铭中“繁阳”位于楚国,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以北,是当时的经济要地,地理位置重要,而“金”字的含义当指兵器。“繁阳之金”应释为繁阳所铸之剑。  
图片

图片
狩猎纹铜壶
图片

图片
齐侯铜盂

       高43.50厘米,口径70.30厘米,最大腹径20.70厘米,重7.5千克。敛口,侈沿,鼓腹,圈足,身有四个对称的衔环兽耳,外饰两组布局匀称的环带,线条简略,美观大方。
图片
        上腹内壁的口沿处有铭文5行26字:"齐侯作朕(媵)子仲姜宝盂,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子子孙齐侯铜盂铭文孙永保用之"。由铭文可知,铜盂是齐侯为他女儿仲姜所作的陪嫁品。铜器铭文字体清秀,笔道纤细匀称,是春秋时期书法艺术的佳品。齐侯盂的时代当在春秋晚期和史料记载的周齐之间通婚事件正相符合。《春秋》襄公十二年(前561年)记:"灵王求后于齐……齐侯许婚……"襄公十五年(前558年)记:"春,官师从单靖公逆后于齐……"因而这件铜盂很可能是周齐之间通婚的遗物,它对研究当时周王室与齐国的政治地位以及周齐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片 窃曲纹铜鼎
        窃曲纹是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又称窃曲纹、穷则曲。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周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始见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战国时仍见沿用。
图片 货币
图片

图片
特种错金银工艺 
图片
错金银玉带钩
图片
铁芯玉带钩
图片
玉石加工
图片
双首弓身玉龙
图片
龙形玉璜
图片
谷纹玉壁
图片
玉人
图片
龙形玉佩
图片

进入第二展厅
汉魏时期
图片
东汉时期
图片
洛阳城
图片
东汉灵台
图片
东汉太学
图片
东汉刑徒墓地
图片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因为于汉熹平四年(175年)开刻而得名,又称“汉石经”。刻于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3)。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隶书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史载为蔡邕所书。东汉末年蔡邕、李巡等奉诏,为正定经本文字,以隶书一体写成,所以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刻石开始,陆续立于洛阳太学前。此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史书多有记载。
图片
汉代皇陵
图片

图片

图片
庄园经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灰陶风车与米碓
图片
       洛阳发掘的墓葬也反映这一丧葬观:墓穴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随葬品丰富,大凡生前使用的衣、食、住、行、用等各种器皿应有尽有,生动再现了汉代的现实生活。
图片 
 墓壁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墓壁画“六博图”

图片 

六博案
图片
彩绘陶制百花灯

        通高92厘米,分为灯盏、灯栏、灯座三部分。顶部是彩绘朱雀形灯盏。灯干部插接12支曲枝灯盏和4条飞龙,12个羽人坐在灯盏和飞龙上。此外还有8只卧蝉及众多火焰做装饰。灯柱下为一象征长寿的乌龟。喇叭形灯座犹如群峰环抱的山峦,上边塑有两个仙人和30余只动物,有猫、羊、狗、虎、鹿、猴等动物形象,这些动物或奔腾跳跃,或坐卧蹲伏,生动逼真。
       昆仑山象征着理想世界,是人间向往的仙境和死后灵魂最好的归宿。灯座呈覆盆状,这与中国古代传说中对昆仑山的描述十分相似。昆仑山是由三层组成的,这与灯座上的人物和动物呈三层排列的设计十分吻合。百花灯上的灯柱代表的是昆仑山上的天柱。古人认为,天柱是顶天立地的象征,把天堂、人间和地狱联系到了一起。十二枝曲枝形灯盏,分为三层插在灯柱上。这就形成了三层天盘,它们分别代表了传说中昆仑山上的三座城池,从上至下分别是樊桐、玄圃、增城。
图片 

釉陶薰炉。
        通高28.2厘米。薰炉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一浮雕虎形座,虎作侧回头咬盘关。虎背上驮柱盘,盘柱中部浮雕菱形纹样。上层为镂空浮雕执铖力士、豪猪、凤、虎、蛇的山峦形炉盖。其中力士左手按住豪猪颈部,右手执铖举过头顶。怒目圆睁,正欲砍向豪猪。
图片

铜灯

        通高12厘米。由灯盘、铜人和底座三部分分别铸造,而后焊接而成。灯盘扁平状,下有一柄。铜人头微抬,两眼上视,头上长发后垂翘起,右臂伸出擎灯,左臂下垂,手扶膝,单膝跪于案上,案面长方形,下设四足。
图片
铜镜一组,左上角是王公西王母车马画像铜镜。
       东汉。直径19.2厘米。镜作圆形,圆钮,弦纹连珠纹钮座。画像用四乳钉分为四区,相对二区分别饰拱手而坐仪态端庄的王公、王母形象,两边各有二侍者,画像中各有“王公”“王母”题榜。另外相对二区,一区内饰奔驰的车马,车有华盖,舆内乘坐一人;另一区内饰天禄、辟邪。画像外镌隶书铭文一周:“蔡氏作镜佳且好,明而月,世少有,刻冶今守,悉皆左,令人富贵宜子孙,寿而金石不老知兮,乐无极”。外围饰斜线纹、锯齿纹、云气纹各一周。宽平素缘。东王公、西王母是我国远古神话中的人物,又是道教的仙人、神灵。
图片
铜雁足灯
图片
郡国五铢钱铜范
图片
错刀“一刀平五千”钱币。王莽新政用,下方是“五铢钱”

图片
玉握猪 
        长11.6厘米。长条卧状,圆雕雕出耳、鼻目、尾等。用于死者握于手中的玉握。
图片

骨尺。
        长23.3厘米,宽1.36厘米。长条形、磨制。正反两面皆线刻尺寸,全尺十等分,以圆圈表示,每寸中又以短线条十等分为分,又在半尺位置上饰以四个小圆圈。保存完整,刻度清晰准确。是中国古代度衡史上重要实物资料。

图片

 草叶纹釉陶罐。
        高19.6厘米。小口,厚圆唇,丰肩,弧腹下收,大平底,肩部饰以四组横置的白色S形草叶纹,是汉墓随葬器物中极为少见的装饰纹样。
图片

彩绘陶镇墓瓶

       瓶内一般装有面粉、粟子粒、云母片等所谓的神药,瓶腹文字多用朱色或黑色直接书写。其作用主要是以文告的形式,告诫地下鬼怪不能对死者进行侵扰。图片 东汉科教文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丝绸之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汉之后的曹魏、西晋、北魏各朝均以洛阳为国都,历时300多年。尤其是北魏时期,国力臻于强盛,经济日益繁荣,都城洛阳成为规模最大的京城和通达百国千城的贸易都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洛阳而言,北魏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这一篇章,通过北魏洛阳城、北魏皇陵、北魏贵族墓葬和北魏汉化改制与民族融合以及北魏崇佛之风与龙门石窟的开凿等单元,向参观者全面展示北魏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 

 北魏洛阳城 
       汉魏洛阳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包括:1、内城核心区:主要保护展示阊阖门、太极殿、铜驼大街、永宁寺和东北城墙、西阳门等重要遗迹,占地约1200亩。2、洛南礼制建筑区:主要保护展示太学、明堂、辟雍、灵台等重要遗迹,占地约800亩。
图片
模制兽面砖饰
图片

兽面纹瓦当

        直径14.2厘米,瓦当面主体纹饰为兽面图案,两眼突出,胡髭倒竖,面目狰狞;外饰乳钉纹、弦纹各一圈,边轮宽平。

图片
永宁寺
图片

北魏皇陵
图片

       北魏贵族墓葬主要分布在孟津、偃师境内的邙山一带。洛阳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北魏大、中型墓葬10余座,如北魏元巶墓、染华墓、侯掌墓、元睿墓等。而在这些贵族墓葬中,有一大批极具代表性的陶俑,这些陶俑大致可分为镇墓俑、出行仪仗和家内奴仆、庖厨操作俑等,最值得一体的是,这些陶俑的模样多数是“胡人脸,汉人衣”,既有对汉文化的继承,又融入了自己民族的特点,使广大参观者

能更直接地领会当时魏孝文帝推行汉化制度、各民族大融合的情况。

彩绘男陶俑
图片
彩绘执杖男陶俑
图片

图片
彩绘仪仗陶俑群,北魏重臣杨机墓。

        陶俑被摆放在乒乓球台大小的展台上,看上去就像迈步从历史中走来的气势恢宏的“游行方阵”。“游行方阵”的前方是两排共四件镇墓俑:两件镇墓兽和两件比其余陶俑高约一倍的镇墓武士俑,镇墓武士俑巨头大手,形态狰狞,让人望而生畏。紧跟着镇墓俑的是出行仪仗,出行仪仗以一架牛车为中心,环绕着牛车的是一些侍从,还有一些骆驼俑和牵驼俑。在出行仪仗的后面,是大批男女侍从及舞乐俑。侍从俑中,有一个连体女俑,这是国内发现的唯一连体女俑。它们就像队伍中的一对“双胞胎”,双手相挽,面带笑容,一个目视前方,一个侧首张望。目视前方的那个双脚错开,似在前行;侧首张望的那个似乎对身边的景物恋恋不舍,一幅北魏少女游春的画面跃然眼前。仔细看,其中一个女俑脸颊还保存有两点红色的彩绘,就像涂抹的胭脂。“游行方阵”的最后是羊、猪、犬、鸡的陶俑和一些陶瓷做的厨具。
图片

        首先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变化。整个队伍是以牛车为中心的。在西汉以前,乘牛车是件丢面子的事。到东汉末年,皇帝和高级官员都开始崇尚牛车,因为牛车舒服,在牛车上装棚子,铺席设几,躺着、坐着都行,这与士族开始追求旷达不羁的风尚有关。

  其次是看服饰,在陶俑的身上,可以明显看到人们开始着汉服,这与北魏推行汉化有关。这时的汉服与以往不同,原来宽大的汉服融入少数民族服装的特色,变得更合体,更适于行动了。

  再次是看乐舞俑。在这组陶俑中,共有10个乐舞女俑,它们造型生动,极具欣赏价值。有6个乐舞俑像是刚做完高难度的转体动作,那美妙的裙摆像6朵盛开的花朵,其中的两个席地而坐,一个怀抱琵琶,手指拨向了琴弦;另一个怀抱一面小鼓,一只手做着敲击小鼓的准备动作,似乎在向我们展示那消失已久的北魏经典乐曲。

  最后是看工艺。这些陶俑已从西晋及北朝早期的古朴厚重,转向生动自然,细节刻画逼真。陶俑人物体态修长,面部特征明显,具有鲜明的北魏工艺特点。

图片
北魏汉化改制与民族融合
图片
北魏崇佛之风与龙门石窟的开凿
图片
玉辟邪
       高4.3厘米,卧状,四肢曲伸,昂首,圆腹,丰臀,五官琢制清晰。造型别致,制作精细,小巧玲珑,是洛阳北朝时期少见的玉器品种。
图片
 晋归义胡王金印
        印面长、宽各2.2厘米,高2.6厘米,重约83.2克。印文篆刻着“晋归义胡王”五个大字,字体为白文篆书;印文布局稳重严整,字迹规整充满阳刚之气,造型简练古朴,是我国古代玺印中的佳作。印纽则呈现出一匹双峰骆驼的形状。皇帝玉印为虎纽,诸侯王金印为驼纽,丞相、太尉、列侯金印为龟纽,俸禄千石至二百石的官员铜印为鼻纽。晋朝赐予中原诸侯王的印多为金质,而赐予少数民族首领的印多为铜质或是鎏金印,但此印和内陆诸侯王的印章质地相当,这也反映了晋朝对此王的重视程度。
       因为这枚金印个头太小,特意将金印放在一面放大镜下。
图片 魏晋科教文化
图片
曹植与洛神赋
图片
左思与三都赋,竹林七贤。
图片

进入第三展厅
 隋唐时期
图片
隋唐洛阳城
图片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洛阳城的特点是辉煌、庄重、大度、对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镇墓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铜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代金银器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最高水平。唐代社会经济繁荣,金银产量增加,使大量制作金银器成为可能;而上层人士崇尚奢华,服食金丹之风流行,又刺激了金银器制作的发展。唐代社会开放,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也很频繁,两汉以来脱胎于青铜铸造而日见独立的金属加工工艺,到唐代取得与传自中亚细亚古国粟特、波斯萨珊、印度、东罗马的金银加工技术和装饰艺术相融合,造就了唐代金银器娴熟精巧的制作工艺和典雅华贵的艺术特征。 经鉴定证实,当时已普遍采用了镀金、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等工艺,制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鎏金铜龟 

图片

杨国忠银饼
图片
花叶纹金镯
图片
鎏金银碗
图片
鎏金花鱼水纹海棠式银盏
图片
银簪一组
图片

图片

图片
鎏金三足银盆
图片

文化艺术
图片
神龙元年造像碑
图片
五代北宋时期。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之后,中国依次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王朝,史称五代。在这期间,后梁、后唐、后晋依旧定都洛阳,后汉、后周则以洛阳为西京。 
图片

       在五代时期,洛阳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960年,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经济和文化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宋朝实行两京制,汴梁是东京,洛阳是西京,这两座城市形成了全国的两大中心。

图片


五代北宋时期的陶瓷和金银器。

        宋朝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宋瓷的特点首先是突破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其次是品类繁多,器形多样;再加上釉色优美,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此外,宋代瓷器的器形与之前相比更为丰富多彩,有碗、盘、壶、罐、盒、炉、枕等,包括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时期作为西京的洛阳是全国文化中心,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名相大儒云集洛阳。朝中重臣多居洛阳,仅洛阳籍名相就有赵普、吕蒙正、张齐贤、温仲舒等。文彦博、富弼等13人组成“洛阳耆英会”饮酒赋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洛写就《新唐书》;司马光历时15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不仅如此,洛阳是还是“洛学”的发源地。程颢、程颐兄弟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世称“二程”。他们创立哲学理论,称“洛学”,后发展为“宋明理学”。二程弟子众多,杨时、游酢冒雪等待休息中的程颐,留下尊师重教的“程门立雪”典故。

  而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洛阳作为西京的历史也宣告结束,千年帝都的“大幕”渐渐落下。

图片
 结束语

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