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海南黎苗族的珍品——山兰稻

 老鄧子 2019-06-15

海南有一种叫山兰稻的植物,与我们平日所见的稻米不同。一般的稻米多是生长在田园、水田之中,而山兰稻却长在大山中。传说,山兰稻是在山中居住的猎户打到了一只鸟,在鸟脖子中发现两颗谷粒,便随手撒入土中,竟成长为山兰稻了。

山兰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稻种?到底与黎族苗族生活有何不解之缘?它们成长“栖息”的环境是怎样的?山兰酒有多醇香和珍贵?让我们走进黎山苗寨山兰稻的故乡去一探究竟吧!

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

山兰稻的传说大抵可以证明它的种子有一层蜡不易消化,鸟类啄食山兰稻种子,便通过鸟的粪便排出,遇到雨水和适宜的温度就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抽穗结果。在30度左右的斜山坡上,如果是光照、雨水充足,台风较小的地方,那便是山兰的生长乐园。

早在原始时代,勤劳的黎族人民及其先民就能根据海南的独立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用自己的双手培植出适于旱地、刀耕火种的旱稻品种--“山兰稻”。1932-1933年,中山大学农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崖县(今三亚市)发现了“庞粒”的野生稻种,在保亭亦有类似的野稻栽培种发现。史书记载:“山稻,种于内图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为粪,不需牛力,以锥土而播种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实,连岁有收,地乃去之,更择它处。”山兰稻虽好,但种植却不易,需经过砍伐树木、焚烧、下种、看护、除草、收割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属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利用焚烧的方法,将地面的草木烧为灰烬作为作物生长必需的肥料,同时也使地表接近10厘米的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耕作,而且也能烧死地表的害虫。所以,种植山栏稻不但是黎族的特色,更体现了黎族人在与大自然的共存中表现的生存智慧。

山兰米是很珍贵的食物,有关资料记载,“其粒绝白”,“一家煮山兰饭全村香”,营养丰富,是黎族迎接贵客的珍品。用山兰米酿的酒称为山兰酒,由于具有独特醇厚的芳香,有“黎家茅台”的美誉。

黎苗人家的生存智慧

从三亚崖城育才镇的观音山左转,眼前是阳光下群山环绕的绿,路延展曲折伸向深山里,路尽头是一个由200多户,1000多人的苗族村落,66岁的卢明胜是什盆新村退休的老书记,他告诉记者,苗族在没有下山之前,在深山种山兰,并以山兰为生。在他家里,记者看到至今还保留着他和他祖辈们使用过的种植、采集、舂山兰米的工具。灶上火正旺,酒槽里新酿的酒正顺着胶管一滴一滴落下……

山兰稻是怎样种植出来的呢?卢明胜老书记向我讲述了人们种植山兰的详细过程。种植山兰稻先要选地砍树,所以越是树林茂密的山林越是最受青睐。热带的树木高大而茂密,粗壮的树干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人们便打磨一根较粗的竹竿,再选取“v”字形的木钩,木钩的一侧固定在竹竿上,另一侧钩住树干,人顺着竹竿爬上树,用斧头砍掉枝叶,再钩上面的树干,继续砍掉枝叶,层层攀爬直到把整棵树砍得干干净净。

砍树是男人的事,每年农历2、3月干旱季节就扛着工具上山了,他们小心翼翼地从树底爬到树梢,再从这棵树辗转到那棵树,尽可能砍掉最后一片叶子,为脚下的山兰多增肥料。卢明胜说,这段时间是三亚的旱季,雨水少,一天最多砍三棵树,一片山兰地最少需要1至2个月的砍伐期,砍下来的枝叶在阳光暴晒下水分挥发快,都是良好的干柴。点火烧烬后放置着,农历5月份的第一场雨后,趁着土壤松软,人们就到山兰地准备播种了,男人们拿着油南木棒,用底部尖尖的铁片在地上点坑,女人则背着装山兰的箩筐,麻利地撒上一小把山兰种,或者3、4颗,或者7、8颗,撒到即可,台风季节一场雨下来,灰烬顺着雨水自然地掩埋住了种子。

人们在山兰地周围种上黄瓜、地瓜、玉米、木豆等,环设4米宽的隔离带,扎上一排竹制的栅栏,便是他们的院子。山兰地里则搭棚建屋,常见的茅草屋是用木头搭支柱,茅顶上覆盖茅草、芭蕉叶等。山兰生成于荒野山地中,成熟后香气弥漫,容易招致各种动物来抢食,为了保护劳动成果,他们也会掘坑狩猎山兰稻香吸引来的孢子和山猪。每个苗族少年都有至少一把用于打猎的腰刀和火枪,枪子弹是火药掺上碎铁、铅子,射击后散射面积大,一时之间猎物可能没死,这时他们就要与动物肉搏,拿腰刀捅入猎物的颈部,他们从15、16岁开始打猎,将动物下颌骨吊起来挂在屋内,用以记录一生的战果。也有的人家为了防止野猪拱进山兰里踩踏山兰,便将腌制的竹笋中加入秘制草药,把衣服撕成长长的布条浸入其中,然后把布条缠在竹子上,竹子则插在山兰地的周围,野猪闻到浸竹笋的臭味,便不敢来了。山中的鸟啄食山兰,用枪是打不完的,为了驱鸟,苗族便从山中采摘一种草药,打烂、泡水、过滤后将叶子晒干,再在上风向点燃用烟熏来赶走盘旋上空的鸟儿。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山兰米被他们吃掉,再加上耗子的经常光顾,最后到村民手中的就所剩无多了。

山兰稻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而且种植过的地方此后5年内是不能再种了,只能迁移到别的山头,重新砍山、烧树……山兰生长期间,不施肥、不打农药。7、8月份,烧过的树木枝头会生长出新的嫩叶和细芽,郁郁葱葱地和稻谷一起争夺阳光雨露,这时人们还要再爬上树,将新生的枝叶砍下来,为山兰腾出雨露阳光,同时也是在补充施肥,使它们长得更粗壮。山兰收获季节是在农历10月份,人们天不亮就提上竹筒饭,翻山越岭,趁着天亮前赶到山兰地。收割工具也极为轻便,左手抓住稻穗,右手速速用牛角铁片条条割断,灵活地摆好扎成捆,分叉放在竹竿上挑回家,一担都有百来斤。挑回山兰要走很远的路,为了节省体力,山兰米只取干净的穗,回家后便可直接挂在房前屋后的梁上晒干。

种植山兰稻竟然如此艰难,山兰米的珍贵由此可见一斑了!除了苗族,黎族也在很早年间就有种植山兰稻的风俗。

这是一群靠山为生的人,山兰稻是他们食物来源,也浸润到他们生命中的文化和内涵里面去了。

黎苗婚嫁风俗的必需品

在崖城黎族高地村村民吉成会家里,记者看到了留存下来的山兰种,比我们常见的稻穗稍大、瘦长,不十分饱满,顶部有一根硬尖的刺芒,因为是长在稻粒尖上,人们亲切地叫它“种子尾巴”,拨开一颗山兰种,米粒洁白细长,也很坚硬。

吉成会说,一年收成一季的山兰是一年的粮食,当然劳力多的家庭,开辟的山兰地大,丰收的山兰米能管上2年。这些金贵的山兰米他们平时不舍得吃,是族人婚嫁、过年过节待客的食物。

按照黎族婚嫁习俗,男方迎娶女方的当天,要安排两个人抬着装有山兰饼的箩筐去迎亲,如今虽没有山兰饼,但是黎族婚礼中仍有送饼的习俗。有朋自远方来,热情的黎苗人也会拿出山兰米招待贵客。黎族还有“认同年”的风俗。逢年节,他们会带上十多斤山兰米,二三斤山兰酒去拜访好友,朋友会送点鱼干、好吃的回赠,这样长久交往就变成了好朋友,他们把这种关系亲切地称呼为“认同年”。这种认同年的关系是他们生活中一种很重要的一种同盟关系。山里物资短缺,用山兰换取特色食物,这在大山里的黎族群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交流作用,后来大批汉族商人涌入收购山兰米、药材等,发财致富的也不在少数。

山兰稻依靠露水和落叶获取生长必须的水分和肥料,结出稻穗。成熟时节,稻粒会从绿色逐渐变红或变黄,稻杆的颜色也逐渐干枯老化变红或变黄,成熟的山兰稻果实和稻秆的颜色都是一样的,人们将称红色的称为“糯霞稻”,把黄色的叫做“花梨糯”。漫山遍野的山兰稻穗,色彩艳丽,很漂亮。苗族用山兰加上各种树叶,制作的美味的色饭,是苗家特有的风味美食。

曾任崖城农业推广站站长的钟志平说,50年代他们在黎族居住地推广现代农业水稻种植技术,鼓励更多的黎族人把山间流水堵起来,造成堰塘灌溉水田,种植产量高的水稻。传统种植山兰稻的这种耕作方式是以破坏大片的森林,改变土壤结构为代价的。在地广人稀的时候森林可以通过演替慢慢恢复,到了近现代人口增多给森林和土地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现在政府更是明令禁止砍伐森林,山兰稻种植的面积也大不如前。清香扑鼻的山兰米饭、香醇的山兰米酒也就日趋珍贵。

珍贵的山兰酒与山兰椰子饭

山兰米,它是一种黎家独有的旱生山兰糯稻谷,种植时不施任何化肥,是正宗的“绿色食品”,具有独特的米脂芳香。而谈起酿酒,当然少不了酒曲的存在,酒曲可是酿酒过程中的精华所在。而黎家的山兰米酒酒曲是采用山上天然的扁叶刺、山橘叶、南椰树心等树叶为材料而制成的。这些树叶都具有独特的树脂芳香。黎族老人常说,用传统方法酿制的“山兰米酒”汇集了大自然精华。用山兰米酿酒、煮饭就香味扑鼻了,山兰米营养丰富,是黎族迎接贵客的珍品。

用山兰米制作的酒,是黎、苗少数民族的一种特色酒,黎、苗家中备有专门的酿酒罐,酿酒罐内壁有一圈槽,下面用火加热,上面放置冷却器,冷却器不断更换冷水,从酿酒器口冒出来的水蒸气遇到冷却器就液化成小水滴,有的落入锅中,有的落入槽中,落入槽中的水便沿着槽轨流出,顺着管子流入另外干净的罐中。没有专门的酿酒器的人家,就把洗干净的山兰米蒸熟,放入罐中,放在凉快、通风的地方,十五天左右挖米兑水便是酒了。山兰酒的度数不太高,因为是用刚剥壳的山兰米酿造的,所以很新鲜,喝过的人说山兰酒香且甜,有潜在后劲。平常米酿酒,当时若不醉,以后就不会醉,但是饮用等量的山兰酒,喝时不觉得醉,回家的路上就可能会醉了。

因为没有碾米机,用山兰稻酿酒或者做饭,都是现吃现碾,以山兰米为原料做成的椰子饭很好吃。挖出椰肉,挤干椰肉水作汁,将淘洗干净的山兰米放在椰汁里,倒入锅中煮熟,飘香可口的椰子饭就好了。如今,做山兰椰子饭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从街边排档到五星级酒店都有椰子饭,超市特产也有包装精美的椰子饭团,有甜的、咸的,迎合了多种口味,但是里面已不是稀有的山兰糯米,吃上真正的椰子饭已经很难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