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输就哭,娃有颗玻璃心,家长该怎么办?

 txa595 2019-06-15

周末的时候,闺蜜向我倒苦水,说女儿在家里冲她大哭大叫,还把pad给砸了,真是要被这孩子气死了。

细问之下,原来闺蜜给女儿预约了一节英语网课的试听课,没想到在开始上课前,当孩子得知是一个老师对两个学生的上课形式,立马强烈表示不愿意。女儿不但拒绝,而且哭叫着说另一个孩子一定会比自己好,自己一定会被比下去的,绝不要上这个课。

尽管闺蜜百般安抚和解释,说上课并不是比赛,没有人要和她一比高下,但女儿还是不依不饶,最终足足哭了一个多小时,试听课也就泡汤了。

一节试听课不上没什么,但是闺蜜说,让她真正感到心累的是,女儿特别在意“输赢”,更不能忍受自己“输”,现在只要有可能和别人形成对比的活动,女儿都不愿意参加,因为觉得自己会“输”。

比如学校里的艺术节、体育节,不愿意报名参加项目;班级里要小朋友们自愿上台演讲,也不愿意;家里来了小客人,大人夸奖其他孩子某个方面几句,女儿会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不如别人,然后感到不开心。

孩子不喜欢“输”是人之常情,大人在挫败的时候心理也需要一个过程,更何况孩子。但闺蜜女儿对于自己和别的孩子可能形成对比如此敏感并逃避的态度,令妈妈深深地担忧。

  

今天分享这个事例,是因为孩子“怕输”的情况其实很普遍。这个问题和孩子年龄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怕输”的特点会更突出一些,读小学后,随着情绪管理能力的提高,以及越来越深入集体生活,会逐渐不那么明显。

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所有的孩子不怕输,也没有一种教育方法能适合所有的孩子,但是我认为,这个现象折射出了一些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的一些问题。

家长怎样做孩子的“避风港”

孩子因为输而哭闹时,父母的有些话并不是安抚:

  • “宝宝,哭是没用的,要做勇敢的男子汉”

  • “待会儿的比赛,你可别丢人啊”

  • “输了就输了,大方一点”

  • “输不起就这样,以后别人就不和你玩了”

这些话,向孩子传达的信息是:输了就哭是不光彩的;输了不能把不开心表现出来;输了以后哭,会失去朋友。

孩子听到这些话时,不但情绪没有得到疏导,反而还要增加一层思想包袱,担心自己会失去大人的认可和爱,于是要么强压自己的情绪停止哭,要么哭得更伤心。

  • “妈妈抱抱,不开心就哭一会儿吧”

  • “宝贝,妈妈知道你现在的心情”

父母要做的不是让孩子停止哭,而是用自己包容的态度和温和的语气,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这是他度过情绪这道坎的“底气”。

家长如何看待“输赢”

除了孩子在“输”的当下,我们要帮助他的情绪得以疏导之外,平日里家长对于“输赢”的观念,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当孩子“输”的时候,他会以此来判断自己。

  • “妈妈,我只想要100分”

  • “我一定会是最后一个,同学们都会嘲笑我的!”

  • “我不想参加,这样就不会有人知道我弱了”

以上都是我身边朋友的孩子真实说过的话。如果孩子认为,只有满分(第一名)才是成功、失败可耻、放弃也比失败好,这样的认知让孩子更不能接受自己输。虽说,孩子的输赢概念不完全来自于家长,但是一定是受到家长影响的。

  • 把“妈妈希望你下次还是第一名”改成“这次得第一,是因为考试前你复习地特别认真!”

  • 把“待会儿的比赛,你可别丢人呐”改成“没有人是常胜将军,努力的过程更有意义。”

  • 把“要是进不了前三,这次的努力就白费了”改成“能去参加就已经是好样的,得第几名不是我最看重的!”

引导孩子多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告诉孩子,无论是输还是赢,我们的成长是在过程中完成的。无论输还是赢,都只代表暂时的成绩,不是永远的。父母的输赢观念,影响着孩子对待输赢的“态度”。

家长平时对孩子少奉承、

少抱怨、少比较

平时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家长的评价应该侧重于“过程”和“努力”,切忌言过其实的夸赞。“嗯,宝宝真是小天才!”、“宝宝真了不起”、“你太厉害了,把周围所有的人都比下去了”……夸张的赞赏,容易增加孩子的虚荣心,使得孩子在受挫折的时候,更在意“失去别人的夸奖”。

在孩子表现不如人意时,家长如果经常表现出悲观和抱怨,孩子会觉得是因为自己“差劲”,所以妈妈感到不幸福。这样他会更加“怕输”,对于“输”格外介意,他不喜欢在“输”的那一刻,看到妈妈失望的表情。

孩子“怕输”,也会怕被家长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这可能和家长平日里常常把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较,并且总觉得自己孩子各方面不如别人有关。

比如,朋友之间聊起弹钢琴,就问“你弹了几年了?每天练多少时间?考了几级了?”,提这种和数据直接相关的问题,会让孩子之间气氛突然紧张起来,感到自己被评判和比较。可以改成问“你在练哪一本练习曲?觉得难吗?最喜欢弹的曲子是哪一首?在学校里表演过吗?”这样的话题更能让孩子们愉快地参与。

用轻松的语言和孩子真诚沟通,用平和的心态接受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不同,才能培养孩子拥有一份面对“输赢”的从容。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敏感的“点”不一样,所以引导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以文章一开头,我闺蜜女儿的事情为例,她排斥各种可能会和别人形成对比的事情,可能是与平日里妈妈比较多地在意她是否比别人优秀有关;她不允许妈妈夸赞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是担心失去妈妈的爱。

如果一个孩子安全感得到满足、内心充满自信、并拥有成长型思维,相信他就不那么怕“输”,也不会因为“输”而痛苦。作为父母,自己首先成为这样的人,可能是引导孩子最好的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