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书先生十年磨剑《伍子胥》

 苏迷 2019-06-15

  张澄国

  记得去年春天在苏州一家弄堂书场里,我每天下午去听周明华说《伍子胥》,半个多月几乎没落下一回,很是过瘾,当时我和一些老听客建议明华做好录像,以便温故知新,常说常新,也有部分听客建议他将评话《伍子胥》整理编辑出书,为评弹艺术宝库留下一点资料。明华为这部书准备了十三年,没想到从去年开始两年不到,话本就要出版了,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很是为他高兴。

  周明华先生是苏州资深评话演员,曾任苏州评弹团副团长、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从艺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周明华早先师从著名评话艺术家曹汉昌学说长篇评话《岳传》,后拜评话名家吴君玉为师说《水浒》,在演出实践中曾经编演过《红花喋血》《大宋兵马图》等多部长篇评话。他常年活跃在书台,他的评话表演,说表清晰,叙述细腻,精神充沛,手面生动,深受听众观众欢迎。在担任苏州评弹团领导职务之后,尽管团部和协会组织管理工作繁忙,他还是尽量抽出时间,进书场、登书台为听众演出,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坚持跑码头,退休后演出也将近五百场。

  周明华先生很早就萌发了将传统的评话艺术与苏州历史文化结合起来的愿望,决心用苏州话讲好苏州故事。2006年他在苏州电视台开播了百家讲坛《吴史春秋》专栏,连播二十四集,后又录制了《吴国英雄传》六集,扩大了吴文化的宣传影响。在此基础上他的长篇评话《伍子胥》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觉得周明华创作评话《伍子胥》,在题材开掘上是相当合适的。苏州是吴文化的核心地,自泰伯南奔构建勾吴三千年以来,吴地民众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吴文化,吴文化的源头在春秋吴国,六百年吴国史留下了许多生动的典故,给后世文化注入了许多优良的基因。当年谦让开拓、至仁至德的泰伯仲雍,南游播儒的言偃,德艺并臻的季札,精通兵法的孙武,冶技出众的干将莫邪,侠胆义肠的专诸要离,精明强干的寿梦,固本强基、威震八方的吴王阖闾,乃至不可一世的末代吴王夫差等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曾经生动地演绎了吴国早期的艰辛与开创、辉煌与曲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识、研究、扬弃和传承的。尤其是吴国一代忠臣良相伍子胥,早已成为吴地民众家喻户晓、尊崇敬仰的人文先贤。伍子胥出生楚国,好文习武,勇而多谋,为报杀父之仇,避难奔吴,后被吴国委以重任,他出将入相,深谋远虑,编练军队,铸造兵器,转战南北,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都筑城,建造阖闾大城名留青史,他的文韬武略辅助吴王阖闾兴邦建业,西破强楚,北敌齐晋,南服越人,遂使吴国国力鼎盛威名远播。

  周明华先生以吴国名相伍子胥为题材创作的长篇评话,较好地展现了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吴国历史,揭示了时代前进的雄壮和英雄落幕的悲怆,反映了创业艰辛坎坷和世态炎凉变幻,给听众解读了一部吴地早期起步的发迹史和创业史。

  经过周明华精心刻画,伍子胥跌宕起伏的人生,忠良报国的情怀,足智多谋的韬略,刚烈侠义的性格,都给听众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听客们在体会伍子胥人生抱负,恩怨情仇中得到荡气回肠、酣畅淋漓的艺术享受,对吴文化的深厚底蕴,早期成就有了大彻大悟,激励自强的历史震撼。

  除了弘扬吴文化之外,我觉得周明华先生创作长篇评话《伍子胥》,为探索评话艺术创作规律,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启迪。

  一是重视书目创作。苏州评弹界有个传统,评弹艺人除了说好前辈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目,还要善于创作新书目。过去许多名家常常是自己写脚本,自己上台说,自编、自导、自演促进了评弹艺术的繁荣发展。周明华先生继承了前辈书家的好传统,他除了说《岳传》《水浒》等传统书外,积极投入新书目创作,平时注意积累,潜心开展研究,为了创作《伍子胥》,他阅读了大量古书典籍,虚心向专家学者讨教,多方听取意见,特别是得到了评弹老艺人的悉心指点,评话大师金声伯以及杨玉麟、强逸麒、沈守梅等名家给予有力支持,经过多年在书台上琢磨锤炼,不断修改完善,最后终成正果,周明华的创作实践给年轻一代评弹艺人树立了正面的榜样。

  二是坚持长篇为主。长篇评话和长篇弹词是章回性的连续演出,这是苏州评弹在历史上的节目形态,长篇是评弹艺术的活水源泉,也是评弹艺人的立身之本。过去评弹艺人都有一部或几部看家书,全是长篇。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将中、短篇甚至弹词开篇当作是评弹艺术的基本形态,这实在是个误解。长篇是评弹叙述容量的归宿,是评弹“理、味、奇、趣、细”“说、噱、弹、唱、演”综合艺术的载体,有了各种不同题材的长篇,评弹艺术的精华和众多表演手法才能充分地呈现出来,才可能形成不同的流派,名家靠长篇而产生,书场靠长篇而生存。周明华先生作为一名评话演员,对长篇书目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在他的心目中长篇是评弹艺术的生命线,他多次写文章,谈体会,利用各种场合呼吁重视长篇,而且自己带头创作长篇,尽管长篇创作工程浩大,难度较高,但周明华先生不辞辛劳,百折不回,尽可能将对长篇评话的全部理解和所有技巧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伍子胥》的问世是多年来苏州评弹界呼吁重视长篇的成果之一。

  三是正确处理史料与艺术的关系。周明华先生尊重历史文化,在评话《伍子胥》的创作中,他秉持历史人物真实性理念,给自己定了“七分史料,三分艺术”的原则,于是以《史记》为主,大量参阅了《左传》《吕氏春秋》《吴越春秋》《越绝书》《资治通鉴》等典籍,踏勘了众多吴文化历史遗迹,记录和拍摄了不少珍贵人文资料,为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史实基础。然而评话艺术毕竟不同于学术讲座,《吴史春秋》讲座可以多讲史料,评话《伍子胥》就不能停留在讲史料这个层面,而是要在史料的基础上去塑造人物,要把人物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说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因为“说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讲故事”,不仅要叙事,更要通过叙事把人物说活,这就需要充实细节和刻画,穿插议论和抒情,设置噱头和关子,增添知识和掌故,运用评话各种技巧,通过对史料大量的艺术加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推出人物鲜明,情理交融,精彩纷呈的艺术大餐,以赢得听客的审美共鸣。周明华在艺术加工方面下了苦功,他钻研《东周列国志》,收集有关伍子胥的民间传说,向传统戏剧曲艺学习,特别是向老艺人虚心求教,获得了丰富的艺术养料,从而使伍子胥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耀眼。例如伍子胥过韶关一夜急白头的故事来源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和民间传说,周明华将这典故运用到书中,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陈述和描绘,突出了当初伍子胥避难奔吴路途艰险危急的境遇以及既悲愤又恐慌的心情。又如吴国败楚后,伍子胥竟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疯狂复仇,有的听客不能接受,认为不够厚道,周明华在书中插了一段说明,介绍了后人对这种行为的不同反应,着重叙述了为报楚王杀害父兄之仇,伍子胥多年忍辱负重,压抑在内心的深仇大恨,突然迸发出来的烈火般的感情,同时从古代“忠孝观”的层面解释了伍子胥的刚烈行为,让听众在增长历史知识中去认识去消化。从周明华先生评话创作的实践来看,对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再创造是十分必要的,史料占有和艺术加工到底要有多少比例,很难一概而论,关键是既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又要遵循评话艺术的规律特点,塑造出有血有肉,鲜活灵动的人物典型,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统一,给听众以知识的增益和欣赏的满足,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方面,周明华下了十三年苦功,努力做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