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山致道观与元代文人

 苏迷 2019-06-15

  浦仲诚

  常熟虞山、尚湖一带,山明水秀,风景如画,历史上人文景点极多,著名的有虞山十八之景,其中之一的“星坛七桧”,位于琴川古城区阜城门内西城楼阁下向东方向山坡位置上。

  “星坛七桧”又称“七星桧”,原存于虞山古代道家圣地致道观内。虞山致道观因为有“星坛七桧”,曾让天下历代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元代黄公望便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

  致道观,是始建于梁代的道家净地,其址位于现常熟虞山西南岭下阜城门(西门)内山坡上(现址为石梅小学和驻军外语学院位置),与昭明太子读书台为邻,与黄公望小山南麓上隐居的草庐,相距约八里。

  根据《至正重修琴川志·卷十三》和此后历代《常熟县志》记载:致道观,因得梦所建,观前有石坊,上曰“虞山福地”。两边为石栏夹道,内通观门。入门可见有象征“天上斗宿”的七座平台,称“虚皇坛”,各坛分植七株桧柏(又说是圆柏)。这七株桧柏,形相奇特,气势横贯,树枝错翻,幽奇怪崛,盘曲如虬,各具奇相,为观内一大奇景。道观建成之初,名为“招真治”,在天监二年(503)。后来梁简文帝赐致道观玉案及钟一尊,并撰《招真治碑记》,故又改称“乾元宫”。

  宋天圣元年(1023),有县尹司田外郎胡晏构北极紫微殿。至治平年间(1064-1067),有主观李则正增修殿廊,创造山门。宣和七年(1125),邑府保奏乾元宫有屋一百三十间,敕赐“致道观”额,从此名为“致道观”。

  观内坛正北为“三清”大殿,殿匾上书宋徽宗御笔“金阙寥阳”。大殿后为紫微殿,再入为弥罗阁,阁后为丹井。东西厢边分别设有各色殿宇。除了各处殿堂,观内有道人和俗家访客所居各室,其中“懒云窝”后曾为元代黄公望好友阿里西瑛雅聚居处。

  整座道观,可谓宏大而又精巧。

  在元代延祐元年(1314),有知州王英再次捐资对致道观进行修治,使道观规模和名声逐渐扩大。致道观因名声在外,加上观内有“星坛七桧”奇景,元代许多文人书画大家常常相聚于致道观内举行雅集活动,挥毫吟诗作画,影响很大。

  到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原来由张道裕所植的七棵桧柏,其中四棵已枯废,仅存三棵,分别有“雷震风擘,幽奇怪崛,尤横出意”之称,大画家沈周(1427-1509)曾绘《双桧图》并题咏的,就是其中的两棵。

  元代山水画大家吴镇、王蒙、倪云林等,因与黄公望感情深厚,经常到虞山看望黄公望。黄公望诗《次韵梧竹主人所和竹所诗奉简》:“花槛香来风入座,雕龙影转月穿棂。钩连平野连水碧,排闼遥山隔水青。竹里行厨常准备,浊醪不用恼比邻。文章诗酒朝朝醉,花果园林处处春。”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公望陪友待客的热情。

  有客来访,黄公望必陪至虞山上观景作画,游致道观,观“七星桧”,甚至住在致道观。他们在虞山,除了游虞山,参观致道观,观赏“七星桧”,甚至还在虞山、在致道观会友、下棋、吟诗、作画。据《弘治常熟县志》《嘉靖常熟县志》和清《康熙常熟县志》显示,吴镇、王蒙、倪云林等在游虞山、致道观、“七星桧”时也曾作过许多诗篇和图画。可惜岁月沧桑,这些作品,如今大都已无法再觅。

  “元四家”外,还有许多文人雅士,也到过致道观,观赏过星坛七桧,如宋末元初时期的浙江上虞人(后隐居常熟)顾细二,号称茅山道人的钱塘人张伯雨,与黄公望有忘年之交的平江路儒学教授、长州人郑元佑,浙江绍兴人、黄公望好友、号称铁崖、铁笛的杨维祯,隐于松江席帽山人王逢,承旨任翰林学士、与黄公望有忘年之交的江西金溪人危素(字太朴、云林),与黄公望养父黄乐为同乡人、号称杲斋的平阳人郑东(字季明),以文章著名的浙江义乌人王祎(字子充),元代至正时期任经筵检讨官的浙江临海人陈基(字敬初),元末长洲诗人、号称槎轩的高启(字季迪)等。文人画家中,除了与黄公望交谊深厚的张伯雨、郑元佑、杨维祯、危太朴、王逢、高启等人外,还有后与高启并称“明初吴中四杰”的杨基、张羽、徐贲等。

  据查考历代编写的《常熟县志》中,黄公望的好友张伯雨曾作于虞山的《以顶山栗寄倪元镇》为题的诗:“近从常熟尝新栗,黄玉穰分紫壳开。果园坊中无买处,顶山寺里为求来。囊成稍比来禽帖,酒熟深倾蘸甲杯。为奉云林三百颗,也胜酸橘寄书回。”还有平江路儒学教授、长州人郑元佑在虞山所作的七绝:“我来重下陈蕃榻,数叶芭蕉洗砚池。画里青山呼酒看,落花风扬鬓丝丝。”黄公望好友绍兴杨维祯也在常熟时曾作《游秀峰》:“河阳山色画图开,绝壑悬崖亦壮哉。华表不闻仙鹤语,醴泉曾引凤凰来。玉鱼金碗埋黄土,石兽丰碑长绿苔。独有桓桓丘陇在,秀峰相对读书台(读书台,即昭明太子读书台,在致道观东侧约二步处峰下)。”还有倪云林再游虞山时所作的五言诗《游虞山》:“陈蕃悬榻处,徐孺过门时。甘冽言游井,荒凉虞仲词。看云聊弄翰,把酒复题诗。此时日交欢意,依依去后思。”等。

  千年易过,沧海桑田,如今,致道观早已毁了。原观内的“七星桧”也早已不存,现在其遗址之上的桧柏,分别为后人补植而已。虽然数百年前虞山的“致道观”与“星坛七桧”旧景,早已不复存在了,但历代文人雅士以他们的笔所记录和展示的虞山历史上曾有的美景,许多仍永载史册。

  研读史料,我们还可以在吴镇的《梅花庵稿》中,在倪瓒的《清閟阁集》中,在明代画家文徵明的《虞山七星桧图》长卷中,在明代画家沈启南(即沈周)画的致道观《三株图》中,体会得到虞山的秀美。特别在明代文学大家王世贞为沈周作致道观《三株图》所题诗(《三株图》中“白云团虞山,有七苍虬舞。云当梁初代,昭明读书所。虽干乾坤庇,实饱冰霜苦。其四托狐鸱,帝遣六丁取。存类矍圃三,去杀秦封五。宋人雅好事,往往为之补。颉颃若昆季,厥始实孙祖。隆准理固当,小巫气终阻。昨余游真宫,脱冠憩其下。日落长风来,飒然精灵语。及乎微月上,脩鳞森欲吐。沈翁长康流,为桧传世谱。不欲令汉杰,轻与哙等伍。尺楮移秋山,真宰在阿堵。蓬窗一展看,森阴洗烦暑。何必称七星,三星亦自古”,人们都能明晰地体会到,古时虞山所具有的峻山秀岭和奇丽风景。

  古时就有文赞虞山道:“常熟据郡北境,山水咸具,领其胜而可游者,无若致道观。”历代许多文人也都知晓,在虞山南麓有致道观,内有星坛七桧,长相奇特,盘曲如虬,形如蟠螭,枯干复荣,鹤立其间,风骨凛然。可见常熟古时的虞山致道观,为何会让历代文人雅士争先恐后前仆后继的缘故了。文人为之作诗,画家为之绘图,使其名永存史册。不过,在漫漫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的进程中,元代画家黄公望对虞山的推介,也是扩大虞山人文影响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