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武威雷台汉墓铜奔马——马踏飞燕的故事

 洛水拾贝 2019-06-16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1969年9月10日的那天晚上,甘肃省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的大队干部们正在开会。就在这天下午,村民们在挖防空洞时,挖到了一座古墓,里面有很多古代的铜车马。干部们在让生产队会计做好清单的同时,决定封锁消息。然而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很快,公社党委书记就以视察防空洞的名义来到了大队,明确指出文物不能变卖,必须全部上交。于是这批铜车马就由县里的文物工作者党寿山运到武威文庙暂为保管。同年年底分两批被调至省里。由于年代久远,锈蚀损伤的地方较多,因此当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批文物的珍贵。

  这座后来被称为雷台汉墓的古墓,是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虽然曾经被盗,但从中挖出来的文物仍有231件,其中99件是铜车马仪仗俑。铜车马中有一匹奔马,它三足腾空,一只马蹄踏在一只疾飞的小鸟背上。文管人员在登记造册时,根据这个造型,给它取了一个“马踏飞燕”的名字。这个不经意的命名,一度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争论,但它似乎更具有引人入胜的魔力,成为流传最广的名称。

  奔马个头不大,身高只有34厘米,身长44.5厘米,宽13厘米。虽然造型奇特,但刚刚出土时残缺不全。颈部有7个1公分大小的孔洞。马头及马尾上的几绺[liǔ]鬃毛已经脱落,尾巴也已断裂,3个马蹄的蹄心因锈蚀而出现空洞。在众多比较高大的铜车马中间,它完完全全是一颗蒙了尘的明珠,很难引人注目。

  1971年9月,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到访兰州的郭沫若,用一双慧眼,在众多的文物中,一下子就发现了这匹“不起眼”的奔马被遮掩的光芒。在郭老的安排下,经故宫赵正茂先生的精心修复,奔马宛如一位在战乱中蓬头垢面的逃难少女,在一番梳洗打扮之后露出了令人惊艳的天生丽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全国出土文物展览会上,引起了世人的轰动。

  这匹奔马之所以不同寻常,成为稀世珍宝,首先是因为它的形态美得无可挑剔。它造型生动,高昂的马首微微偏向一侧,似乎在发出振聋发聩的嘶鸣。三只马蹄腾空跃起,右后蹄踏在一只展翅奋飞的小鸟背上,流线型的躯体浑圆健硕,比例匀称,鬃毛和马尾统一向后飞扬,给人以风驰电掣般的强烈动感。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令中外许多考古学家与艺术家叹为观止,难怪有人说,“它的出土,一洗天下凡马空,先秦以来的马俑为之黯然失色,画家也为之搁笔”。

  其次是它对力学平衡原理的完美运用。铜奔马三足凌空,只有一足与地面接触,既要体现动感又要平稳站立,确非易事。然而技艺精湛的古代工匠们创造性地在马蹄下加了一个鸟形底座,使马的重心通过足踏于飞燕之背而保持平衡,在不经意中化解了奔马的轻盈与物体稳定之间的矛盾。底座的面积也许尚不足以支撑起重达7公斤的奔马,于是又让鸟的双翅和尾部呈现出伸展状,使底座宛如一个三角形的支架,稳稳地支撑起只有单腿着地的奔马。正在奋翅疾飞的小鸟回首惊望比自己速度更快的庞然大物,进一步衬托出马的迅疾,而马用一足将全身的重量放在小小的飞鸟背上,则彰显了马的轻盈。这种独具匠心的构思把奔马疾驰的动态定格在一个静止的三维空间,设计之精巧,无出其右。

  再者它是我国古代生死观在丧葬文化中的体现。我们的老祖宗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换了一种方式之后的新的开始。人死了之后,究竟去了哪里?最理想的便是升天成仙。汉朝是亡灵升天观念最为兴盛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在这个世界使用的东西到了那个世界仍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出现了厚葬风俗。马在古代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我国很早就有车马陪葬的文化,洛阳出土的东周车马坑使自古争论不休的“天子究竟是驾四还是驾六”的疑问有了结论。最早一直是把活马杀后陪葬,汉元帝驾崩的公元前33年之后,才改用冥器车马。

  然而,雷台汉墓中的这匹马却非凡马,普通的马匹只能以两侧前后腿同时抬起的对角步奔跑,而一侧前后腿同时腾空的对侧步跑法,凡马是无法做到的,只有天马可以为之。另外,若非天马,也不可能把飞奔之蹄置于飞鸟之上。有学人指出,天马足踏之鸟与汉代神话传说中的天乌极为相似,而天乌与天马都是引导亡灵升天的神兽。铜奔马的造型实际上就是表现墓主的亡灵顺利升天的宗教范式,是古代人们生死观的反映。

  铜奔马出土之后,对于马与鸟的认知,学术界始终意见不一。争论最多的便是马足之下的那只鸟。有人说它是燕子,有人说它是龙雀,有人说是燕隼[sǔn],还有人说它是金乌。由此奔马也衍生出不同的叫法,流传最广的便是马踏飞燕,除此之外还有马超龙雀、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只是1983年10月国家旅游局把它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时,明确指出它叫“马超龙雀”,而甘肃省文物局在2018年6月5日发布的一则声明则声称“铜奔马”是科学、准确和规范的说法。

  即便是官方,也未能做到说法的统一。实际上,历史发展到今天,它叫什么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不管它的初衷是什么,它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艺术和文化瑰宝,是我们祖先在那个时代勇武豪迈气概和昂扬向上精神的物化体现。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艺术和文化的生命是永恒的。个人再伟大,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微不足道的。雷台汉墓的主人归天后,能有如此丰厚的随葬品,足以说明他在当时拥有很高的地位。然而千百年之后,当历史重新翻到那一页,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准确姓名,只知道他是一位张姓将军。正是有了铜奔马,才让今天的人们知道在过去的时空中,他曾经走过。

  在如今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实用主义的驱使改变了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摄取方式,比起人文修养,似乎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甚至在象牙塔中的高级知识分子身上也出现了“有知识没文化”的反常现象。在如此急躁的社会中,成天忙忙碌碌的我们,在时光流水漫过的历史沙滩上,究竟能有几个足印留下?

【后记】铜奔马“成名”后,曾一度赴英、法等国参展,1983年10月被指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授予“国宝级文物”的荣誉称号,由于其身份地位特殊,2002年1月被禁止出境,上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现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原创】文/图:孙成岗


文字2019年6月16日成于河雒古镇榖水

照片2019年6月2日摄于兰州甘肃省博物馆(特别注明者除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