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林响溪 2019-06-22

中华文明的发展之路清晰可见,几乎符合文明认定标准的每一个阶段,因此中华文明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续的文明。

一万年前,华夏先民开始从石器时代进入金石并用时代,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和技术积累,终于在夏末商初掌握了当时的顶尖科技--青铜冶铸技术,成功进入青铜时代,从而奠定了中华文明的醇厚底蕴。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1石峁遗址出土的铜刀铜范

夏朝初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环首青铜刀和制作刀具所用的石范,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到夏朝晚期的二里头遗址,青铜器数量开始增多,出现了成组的青铜器,中华文明正式进入青铜时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为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

不少人认为古史所记"夏铸九鼎"是中华青铜文明开始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但笔者认为夏初中国仍处于金石并用的时代,青铜器少、器型小,且当时技术积累也不够,尚无法制造九鼎那种大型青铜器,九鼎多半是周人为证明其统治正统性,迎合《周礼》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补做(伪作)的。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另外说明: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铜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古老的冶炼青铜器,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将此刀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开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为该刀为孤品;二是因为甘肃的铜矿中伴生锡、砷、铅矿,所以无法证明当时已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很可能是冶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铜。

因此研究商朝青铜器首先应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技艺,它主要包括采矿、冶炼、铸造三个环节。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3马家窑青铜刀--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青铜器

一、丰富的矿产资源奠定中国青铜文明的基础

铜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矿物的形式存在,必须经过高温冶炼才能得到。先人们在制作石器和烧制陶器的过程中,逐步识别了自然铜与铜矿石。

最先被使用的铜矿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铜量高(可达10-20%或更高),是一种氧化矿,只要与木炭一同放置到炼炉中加热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炼出铜来。孔雀石常常与自然铜一起出现,古人认识到自然铜与孔雀石的价值后,就推开了冶金术的科学大门。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4美丽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发源于铜矿资源匮乏的地区不同,中国有较丰富的铜矿(世界储量第五)和锡矿(世界储量第一)资源,晋南中条山、河西(甘肃)、辽西等地都发现了夏商时代残存的铜矿遗址或冶炼遗址。进入商周时期,内蒙古林西大井铜矿遗址,江西瑞昌铜岭铜矿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安徽大工山古铜矿遗址等清晰可见,有些现在还在开采。

商周时期的古铜矿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铜矿为主,都属氧化矿,矿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铜。它们大多分布在火成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上,岩石松碎,比较容易采掘,成为古代先民理想的采铜场所。古人开采铜矿石主要有三种方式:露天采矿、坑采、以及从矿区河流夹带的沙石中淘采铜矿石。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5商周铜绿山遗址古代矿井密如蛛网形似迷宫

因中原地区锡矿资源稀少,故推测夏末商初的锡矿石主要来自南方地区,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锡矿,内蒙古赤峰和甘肃河西地区也提供了大量锡矿石。

据统计,中国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超十万件,重量达千吨,仅战国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吨的青铜器,而当时实际使用的青铜应是这个数量的百倍、千倍,若无发达的采矿与冶炼业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铜金属原料的。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6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鼓座

二、古人对青铜的认识程度令人吃惊

青铜是铜和锡、铅等金属的合金,硬度高、熔点低,兼具硬度与韧度,浇铸时流动性好、气泡少,所以能铸出锋利的锋刃和精细的花纹,适于制作坚实的兵器、工具及亮丽的容器。

据考古测定,商朝的青铜器多为铜锡合金,锡的比例大约为5%-20%。青铜合金中铜锡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青铜礼器的含锡量是10%-20%,刀剑的含锡量是15%,镞的含锡量是17%,戈头的含锡量是20%,含锡量越多,青铜器的硬度就越大。因此锐利的工具、武器加锡多,一般器皿加锡少。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7商朝铜钺(大刃)

《周礼·考工记》中列出了六种青铜的不同铜锡比例:"六齐(即六剂)--钟鼎之齐,铜六锡一;斧斤之齐,铜五锡一;戈戟之齐,铜四锡一;大刃之齐,铜三锡一;杀矢之齐,铜五锡二;鉴燧之齐,铜锡各半。"虽然这种配比并不完全合理,但说明古人已经知道不同的铜锡配方可以获得不同性能的青铜合金。

三、探索出真知的青铜冶炼技术

华夏先民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掌握了铜冶炼技术。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发现的一块半圆形黄铜片和一块黄铜管状物,年代测定为公元前4700年左右。专家通过X射线荧光面扫描分析,发现姜寨黄铜片不同区域的锌含量差异显著,而铅元素呈零星点状分布,其特征与固态还原法制备的黄铜完全相同,从而证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属与发明金属铸造之间,曾采用热煅法或固体还原法冶炼金属,标志着当时初步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8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和黄铜管

青铜冶炼技术是在纯铜和黄铜冶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得益于先民从烧制陶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为青铜冶铸业提供了必要的高温知识、耐火材料、造型材料与造型技术等条件。例如龙山文化中黑陶和白陶的烧陶温度均与铜的熔点接近;陶模具泥坯和印制花纹等技术与铸铜的模具功能有相似之处;金属冶铸用的熔炉、型范等都是陶质的用具;炼铜和烧陶用的燃料都是木炭。

通过对安阳殷墟的铸铜工场遗址还原,可以知道商朝的铜矿原料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铜),矿砂中夹杂着赤铁矿。将矿石与木炭放在红黄色陶制冶炼炉中,通过鼓风设备加热到合适温度可以得到较纯的铜液。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是中原地区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专业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铜遗址,有大量二里头、二里冈时期的遗存。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9山西西吴壁遗炼炉残迹、铜炼渣(炉渣)、炉壁(坩埚壁)

锡的冶炼难度远低于炼铜,因为锡的熔点很低(231.89℃),只要把锡石与木炭放在一起冶炼,木炭便能将锡从锡石中还原出来。所以古人应该更早掌握了锡的冶炼技术,中国古代的五金就是指金、银、铜、铁、锡,可见锡的普遍性。

少量商朝青铜器中有一定比例的铅,甚至有完全用铅代替锡的个例,尚无法确定加入铅的目的是什么。不过现代科学证明,铜锡合金中加入极少量的铅,可以在铸造花纹时起到花纹清晰、减少气孔的效果。工匠们到战国时期才开始有意识地使用该技术,商朝时多半是冶炼技术探索时的产品。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10商朝已有少量锡器(图为现代工艺品)

四、鬼斧神工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相比熔炼青铜液,制作青铜器的难度要小得多。商人借鉴制作陶器的型范技术发明了青铜器铸造技术,不需要敲击或剜凿。通过对殷墟的考古研究,目前已经还原出商朝青铜器的制作流程。

先用特制的泥做成待铸器的实心泥"模",然后在泥模上分块翻制待铸器的外"范"(没错,模范一词就是由此而来)。范是陶制的,由内范、外范多块拼成。外范做好之后,加以适当修整,并在外范上加刻精细的花纹,之后再把小块外范拼成大块,后期会在外范底部制作铭文范。内范的做法是在泥模上刮去一层,这层空隙就是待铸器的厚度。等是做好浇口和冒口后,用600度左右的温度将之焙烧成陶质,对合成的整体范预热并灌注铜液,待铜液冷却后,打碎整范,取出青铜器再进行接缝研磨即可。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11商朝“范”实物

从上述工序流程可以看出铸造一件青铜器需要多么复杂的工程,尤其是制作大型青铜器,更需要很多人参与制模、翻范、液化铜汁、浇筑和拼接,绝对是劳动密集型的高技术工种。

从安阳殷墟遗址中可以看到当时陶范的选料、配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都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也非常成熟,充分显示了先人的聪明才智。除了陶范翻铸青铜器法外,商朝还出现了两次浇筑提梁或链条等多种铸造方法,是中国金属冶铸技术的重大发明。另外在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的蜡模法是否在商朝已出现,现在尚难以证实。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12“模范”铸青铜器法示意图

五、中国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制造技术进入成熟期,器物最为精美,涉及社会生活的大部分领域。当时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在华夏数千年文化发展及艺术发展中居于显要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

商朝青铜器因制作工艺而没有量产一说,所以每一件商朝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既有工艺美术价值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青铜器的大量应用促使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璀璨的青铜文明。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13商朝青铜器精品-四羊方鼎

商人在装饰美术及工艺方面,开创了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形成了一些规律性的装饰手法。例如:表现性和装饰性的统一效果;纹样组织的对比统一效果;以及造型、装饰与实用相结合等等。

商朝匠人甚至能将铸造过程中的因陶范拼合而产生的觚棱利用起来,变为对称或重复连续花纹的效果,巧妙之处令人震撼,可谓匠心独到,成为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典范。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14凤纹方罍

商人在用丰富多彩的青铜纹饰展示卓越艺术才智的同时,更喜欢表现商人独特的宇宙观、世界观。商朝是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氏族部落仍然保持着自己古老的图腾文化,这些古老的图腾不仅是部族的标志,同时也被铸刻在青铜器上,成为青铜纹饰的重要内容之一。

商朝青铜器的纹饰同时具有幻想的神话动物和自然界的动物,展现了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15“饕餮纹”示意图

神话动物以饕餮、夔龙、夔凤等为主,最常使用的是"饕餮纹",饕餮在当时具有两面性(外族的破坏神,同族的保护神),所以在青铜器绘画形象中多以正面形象出现,夔龙、夔凤都是侧面形象,大多只表现一只脚,所以冠之以"夔"字。夔龙、夔凤时常和饕餮纹混合组合,例如相对称的一对夔龙就组成一个饕餮纹。饕餮纹一般布置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面上,夔龙、夔凤则在次要的装饰面上。

商朝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也会直接取材于现实动物,多是蛇、牛、虎、象、鹿、蝉、蚕等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化出龙纹,大量出现成为商周青铜器的纹饰中。从商朝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龙纹的样式变化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16青铜器上的夔纹

1、爬行龙纹,即龙纹形象,和兽面纹一样,此种龙纹也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其盛行时期约在商朝早期至西周早期。

2、双体龙纹,即以一个龙头的正面形象为中心以向两侧展开,常饰于青铜器颈部的狭长范围内,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3、卷龙纹,龙的躯体作卷曲状,其中一种是龙头的正面形象,曲中曲体盘绕,其外形成一圆形,多饰于盘的中心,建于商末周初。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17双龙纹(青铜器 春秋)

几何纹样也是商朝青铜器多用的纹样。除了排成行列的四瓣纹及圆涡纹外,最多的是不规则的云雷纹,常装饰在空白处,作为底纹或装饰在上面所说的幻想的或现实的动物纹之上。

总体来说,商朝青铜器大多装饰丰富,花纹布满全体,并有上下层次;也有少数青铜器装饰简单,甚至朴素无饰或仅有一道弦纹。除了平面纹饰之外,商朝青铜器上也往往有凸起的立体装饰,古器物的耳上、牺首上,或某些器盖上的兽形钮。这些兽形具有商朝雕塑的一般风格特点及商朝雕塑处理形象的特殊手法。

另外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纹饰,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其考古意义更加重要。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技艺纹饰

30.18刻有金文的散氏盘jpg

因为青铜器的特殊之处,古人很早就意识到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权贵及文人也喜欢收藏古青铜器,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在民间,一直存在铜贵钱贱的情况,铜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所以青铜器在古代遭受过较大的破坏。底层的民众因缺乏鉴赏能力和变现渠道,得到古铜器(大多为盗墓所得)后大多熔炼成铜汁,重新铸成生活用铜器或铸钱,造成青铜器大量消亡,能保留至今的古青铜器估计百不存一,这样的结果实在让人扼腕而叹!

(请关注下一期《商青铜器艺术赏析》)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