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雍正破格重用的李卫非穷苦出身,而是一心做个好官的富二代

 风吟楼 2019-06-16


文:竹映月江(读史专栏作者)

老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科举,一直被古人视为步入仕途的最佳途径。君不见无数考生头悬梁锥刺股,只为了科举榜上能有小小的一块地方容纳自己的名字。

然而,清代却有一位大臣,他文化水平不高,也并非科举出身,却一路青云直上,成为雍正的心腹重臣,这是怎么回事呢?

01、买官入仕

清代人想要做官,最有含金量的方式自然是参加科举考试,这个方式也被清代人看作是做官的“正途”。

然而,除了正规考试的方式外,清代人做官还有一条“杂途”,那就是花巨资捐个官来做。不过这样的官往往都是闲职或者荣誉职位,和两榜出身的正途官员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雍正时代的重臣李卫,正是通过“捐官”的方式出道的。康熙五十六年,出身江苏徐州的富二代李卫因不是读书的料,但又热衷官场,遂捐资五品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正式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近年来一些热门的影视剧中,将李卫刻画成目不识丁的叫花子。只因李卫本人机巧百变,又十分幸运地遇上了微服私访的雍正,才得以成为一代名臣。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可从来没有吃过要饭的苦,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虽然影视剧里隐瞒了李卫的收入,但关于李卫文化修养的描述,倒是与历史中真实的李卫相差不远。

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李卫闹过不少笑话,比如他做布政司时,称呼自己的上级总督高其倬、巡抚杨明时为“老高”、“老杨”,一时间引为官场笑谈。

文化教育的不足也体现在李卫做官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本性来,不懂得韬光养晦圆融处世。李卫母亲过世时,素来与李卫不和的田文镜派人来吊唁。李卫知道后立刻毫不给对方留面子的说:“我母亲虽然过世了,但我绝不会收田文镜这样的小人任何礼物的。”

说完,李卫把对方送来的礼物扔进了猪圈,然后赶走了来人。

这样直来直去的脾气和薄弱的文化基础,都是为官的短板。那么,李卫具有这么多的“缺点”,雍正为什么还要重用他呢?

02、坚持原则

这是因为,雍正最看重的不是科举成绩,而是干实事的魄力。可做实事难免会得罪人,李卫不怕得罪人的脾气正好符合雍正的用人标准。

事实上,李卫也丝毫没有辜负雍正对他的期许。他做户部郎中时,负责管理银库。有位亲王暗中告诉他,让他每收千两银子都额外加收十两作为库平银。

其实多收的钱就是那位亲王私人的小金库了,但李卫不愿协助对方贪污,于是李卫将多收的钱放在走廊上,还专门注明这是某亲王的“盈余”,吓得那位亲王再也不敢这么做了。

一般捐钱做官的人,都有些做官后收回本钱的想法。因此,一般官员对于这位亲王的事情,便往往不会深究。可李卫却一生廉洁奉公,从未想过敛财,这才能不畏权贵,秉公办理,为国家做好事,做实事。

03、主政浙江

李卫在户部的优异表现让雍正大为满意,而李卫的品行能力也让雍正愿意托付他去完成更艰巨的任务。

雍正四年,李卫升任浙江巡抚,兼两浙盐政使,负责捉捕强盗和治理盐政。

李卫到任之后,发现浙江私盐泛滥十分严重。针对这一情况,李卫一方面在私盐贩子出没的“适中孔道”海宁设点缉私,另一方面重拳出击,打掉了大盐枭沈氏的私贩团伙,从而使浙江盐课的收入大幅增长。

除了整顿盐政,李卫在捉拿盗贼上也是一把好手。浙江原本是南明小朝廷的根据地,大盗颇多。李卫通过调查走访发现,一些大盗的背后往往有当地官员作为保护伞。

对此,李卫毫不含糊,立刻上奏弹劾这些官员,丝毫不怕得罪同僚有什么不良后果。

同时,李卫还发现一些落草为寇的小盗贼,其实原本都是失地的农民,他们迫于生计,才不得不干起了盗贼的买卖。

针对这一情况,李卫主动为这些人提供就业岗位,安排他们垦田晒盐,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失地农民被迫为盗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官盐的产量,可谓一举两得。

在李卫的治理下,浙江很快就出现了“千里无盗”的景象,与此同时,浙江的财务状况也越来越好,呈现出一片兴旺之景。

虽然李卫的学识和名气比不上一众以“清流”自居的官员,但他务实的作风和过硬的能力却一扫官场多年积弊,办成了许多科举出身的官员办不成的事。

这样能为老百姓做实事,也能有效执行朝廷政策的好官,雍正怎能不重用。

李卫死后,浙江一带的百姓对他深切怀念。老百姓们自发的为李卫设庙立像,终年祭祀不绝。

百姓们对李卫的爱戴就是李卫为何获得重用的最好注释。公道自在人心,想必便是这样。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