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存在大量需要说服别人的场景: 你的上级准备做一个决策,你认为不妥当,怎么说服他? 你想说服朋友做某件事,或相信某个观点,怎么做? 销售人员想让客户购买本公司的产品,怎么开口? 很多人会说,这还不简单,摆事实、讲道理、列数据、举例子,谁对听谁的呗。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这招用处并不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老婆今晚想去吃披萨,而你想去吃川菜。你会想:“我们经常吃披萨,换个口味不行吗?两个人要相互理解,不能自私。”你老婆会想:“天天口口声声说爱我,一顿饭都不愿意迁就我吗?太自私了。” 发现没有,现实中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个人都觉得对方很自私,都希望对方能够让步。但是,很少有人承认自己也是自私的,谁都不愿意先舍弃自己的利益。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战国策》中的经典文章,也是一篇说服别人的经典案例。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赵太后刚刚主持赵国朝政,秦国就猛烈攻打赵国。赵太后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复道:“必须以长安君做人质,才能发兵。”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再三劝说。太后公然对左右道:“若再有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老妇我一定要把口水吐到他脸上!” 【解读】群臣认为,必须要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为国家利益牺牲儿子是应该的。 太后认为,国家花这么多钱养着你们有什么用?国难临头,你们却连我的儿子都保护不了。你们谁也别想劝我,我是不会让我最喜欢的儿子冒险去做人质的。 说服别人,意味着一件事:用自己的观点、意见,去让对方信服,让对方同意自己的立场。很多时候,这就意味着“对抗”。你在有意或无意的用自己的思想,跟对方的思想相对抗,并决出一个胜负。 对抗思维,是最低效的方式,所以太后和群臣的冲突才会激化。 那到底怎么说服太后呢? 不停的说大道理?你以为赵太后不懂大道理吗?但她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儿子啊。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 左师触龙请求面见赵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解读】在销售中,最难搞定的客户,就是赵太后这样的。她对你销售的产品有强烈的偏见,一见到销售人员,就本能会提高防范心,总觉得你会坑他,认为你来拜访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 此时,精通人性的高手,一代销售大师触龙出场了。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腿脚不好,不能快走,所以才很久没有来拜见太后。平常总是以腿病为由而自我宽恕,但是又担心太后身体真有什么不适,所以还是希望能够前来面见。”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赵太后道:“老妇平常靠乘辇来代步。”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又问:“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 曰:“恃粥耳。” 太后道:“只是喝粥而已。”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然后逐渐想吃东西了,身体也舒服了一些。” 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说着脸上不悦之色稍稍缓解。 【解读】情绪是沟通的障碍,在对方有情绪时,不管讲什么道理,对方都听不进去的。所以首先要帮助对方缓和情绪。 触龙先是在面见太后前故意放慢脚步,一方面,避免在太后怒气最盛的时候见面,给她一点消气的缓冲时间;另一方面,也是故作老态以激发太后的敬老之心,将谈话的气氛由君臣争执朝政转变成长者闲话家常。 人人都有防范心,如果你一上来就直入主题的推销产品,谁愿意听你的?在此之前,不妨多一点寒暄,别轻易暴露自己的目的。 当别人对你的信任感逐渐增加,抵抗情绪慢慢放下的时候(太后之色少解),再进一步去谈其他的。不过,此时还是不要直接推销产品,不能急,还是要循循善诱。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触龙道:“我有个儿子名叫舒祺,年龄最小,又不成器;而我年纪已经大了,私下里最疼爱他。希望能让他在宫中补个黑衣卫士的缺,保卫王宫,在此冒死向您请求!” 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太后道:“可以,他今年多大了?” 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触龙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很年轻,但我总想着在自己还没入土前为他做好安排。”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太后道:“男人也知道疼爱小儿子吗?” 对曰:“甚于妇人。” 触龙答:“比女人更厉害。” 【解读】聊天中,要不停的制造话题、调动对方兴趣,让太后可以主动聊下去,千万别把天聊死了。如果总是你在说,对方只会回复个“哦”,那就是不合格。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太后笑着说:“还是女人更厉害。” 【解读】在这段时间,所有的大臣都是晓以大义,抨击赵太后偏爱小儿子,不让他作人质,有愧于国家,因此赵太后必然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现在触龙为小儿子求工作,赵太后立刻敏感地发现,自己不是唯一偏爱幼子的人,从而感到如释重负,也让赵太后在不知不觉中把触龙从对立面拉到了同一阵营中。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触龙道:“老臣私下认为,太后宠爱燕后胜过宠爱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太后道:“你这话说得不对!我对燕后远不如对长安君!”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触龙道:“父母疼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长远。您当初送燕后出嫁时,抓着她的脚后跟直掉眼泪,想到她要远嫁燕国,心情十分悲伤。待到燕后离去,您不是心里不想念她,可是每逢祭祀之时,您总是祝愿道:‘千万别让燕后回来。’这难道不是为燕后考虑长远,希望他的子孙能够在燕国相继为王吗?” 【解读】金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现代有不少父母,以为留给子女几套房子就够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价值观培养。实际上,如果孩子能力不够、三观不正,有再多的房子,也不够他败家的。 太后曰:“然。” 太后道:“是这样的。”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触龙道:“从现在起往前算三代,当初赵王子孙被封为侯的,现在还有没有继承人仍然在位的?” 曰:“无有。” 太后答:“没有了。”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触龙又问:“不单是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子孙被封侯爵的,现在还有继承人仍然在位吗?” 曰:“老妇不闻也。” 太后答:“老妇没听说过。”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道:“这是因为人的灾祸,近的殃及自身,远的殃及子孙。难道说是先王被封为侯的那些儿子中就没一个成才的?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未建功勋,俸禄丰厚而未经辛劳,却能坐享国家的宝器。现在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赐予他贵重的宝器,却不让他为国家建立功勋。一旦您不在世上了,长安君又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的少,所以才说您更宠爱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太后道:“好吧,一切听您的安排!”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于是为长安君备齐一百乘车,前往齐国做质,齐国这才出兵救赵。 【解读】说服他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我不反驳你、不与你争辩,而是支持你的观点。 触龙自始至终,都没有谈派长安君去作人质,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因为赵太后知道这些好处,只是她太喜欢长安君了,所以就算知道对国家有利,但还是不愿意让小儿子长安君去冒险。 其他那些大臣,总是企图用国家大义去说服太后,明显是不得要领。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却从没有从对方的立场考虑过问题。 心理学上,有条颠扑不破的铁律:我们更愿意相信的,永远是跟自己立场一致的人的意见。 比如,比起广告、媒体宣传,我们更相信的,一定是来自朋友的推荐。因为前者有可能坑我们,而朋友大多都是真心为我们好,最起码看上去是与我们立场一致。 如果想让对方听得进去你的话,首先得让他感觉和你的立场一致,也就是他关心的问题也是你关心的问题。立场问题比华丽的言词和流利的口才重要的多。立场一致,才有交心的可能性。 触龙很聪明,他的角度是只谈怎么做才算宠爱孩子。既然太后很喜欢小儿子,那就要让太后知道,送长安君去做人质,才是对他真正的宠爱。 世事万千,不变的只有人性。当你遇到难办的事情时,不妨多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解决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