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瘾、游戏瘾、手机瘾…你为什么容易上瘾?如何戒瘾?

 木象21 2019-06-16

- 全文 4722字,预计阅读时间 12 分钟 - 

我们的是非观总把“瘾”当做负面的、恐怖的、必须被除掉的毒瘤;而把“能力”当做是正面的、美好的、值得去做的事情。然而事实如下: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对某物上瘾的过程”和“对某能力习得的过程”并无二致;“瘾”不等于“快感”,更不等于“快感的持续”,成瘾的过程伴随着快感的产生与消失;,“瘾”不是“强迫症”,没有任何人或事物强迫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做某事,它是一种大脑平衡状态,戒瘾是一个重新平衡的过程,也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一旦成瘾,终身成瘾,任何的戒瘾都不能一劳永逸。

---------

我们在前两周发布了 Topbook 的第一个深度讨论话题:#如何戒掉手机瘾# 。事实上,关于成瘾,我在很早以前就做了比较深度的陈述,而手机成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很多人可能直接把“戒掉手机瘾”和“戒手机”划上了等号,这种基本常识问题,我们不予讨论。

(一)我们是如何上瘾的 ?

手机上瘾、游戏上瘾、烟瘾、酒瘾、牌瘾…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瘾。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可能不知道,也有可能避而不谈的瘾。比如自慰、色情片、性瘾,甚至恋物癖、易服癖……还有自残等等……

也许你正在为戒不掉的烟酒、为停止不了的赌博苦恼;也许,你无法停止自慰、看色情片,即使身体每况愈下;也许你的心底藏着一种鲜为人知的瘾,自己却不敢承认……有一个很简单的成瘾过程模型,可以测试你是否上瘾:

  • 你只是出于强迫或好奇而尝试如此;

  • 到后来,你即便知道会有不良后果,仍然继续如此;

  • 无法控制自己如此;

  • 渴望如此;

那么,如果确定你已经对某物或某事有了瘾,应该如何解决呢?

正如我以前提到过,很多人没有学习效率,不是因为没有掌握好的方法;相反,他们恰恰是过度注重方法论,而忽略了学习中最基础的东西:你自己,以及学习对象。这种现象对于试图戒瘾的人也是一样——人们往往过于注重寻求戒除方法,而从来都没有真正认识过“瘾”这种东西,也从未真正认识过自己。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我们发布话题时,收到的更多回答表现出对回答本身的专注,而很少花时间去问一个好问题。

比如,“瘾”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

(二)库立奇效应  

科学家在最初用大白鼠做了这样的实验:把4、5只处于发情期的母鼠和1只公鼠关在同一个封闭盒子当中。公鼠立即和所有母鼠交配,直到自己精疲力尽。这个时候母鼠们会继续向公鼠求欢,但公鼠几乎都一动不动。但当科学家们将新的母鼠放进盒子之后,公鼠立马变得精力充沛起来,开始和新母鼠交配。

之后公鼠又萎靡不振,直到再次放入新的母鼠。如果这个实验不断进行下去,不知道公鼠会不会精尽而亡。

这个实验被称为库立奇效应。

也有研究者反过来考察库立奇效应在雌性动物身上是否也能一样,结果是肯定的。只不过程度低于雄性。



所以库立奇效应的解释为:如果引入可受孕的新的伙伴,雄性和雌性动物都会表现出持续、高亢的性行为。

是什么导致了库立奇效应的产生呢?多巴胺的分泌以及其对边缘系统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会有思想?为什么会有感觉?七情六欲从何而来?为什么身体部位能听从我们的使唤而行动?这源自于大脑中数千亿个神经细胞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神经细胞之间是由突触连接,突触之间的缝隙通过一种叫做“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传递。而多巴胺就是其中一种神经递质。

 

对于试验中的小白鼠来说,当发情的母鼠放入,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交配的冲动由此产生;而交配行为完成后,多巴胺的分泌随之下降。此时的雄鼠便失去交配欲望。这就是为什么男性在行房之后还有一段时间的不应期,我们称为“贤者时间”。

(三)我们有些基因进化得特别慢  

在之前的一篇思维文章《为什么会有突然想放弃的念头,怎么办?》当中,我有提到过,人类拥有 300 多万年的历史,而人类进入农耕文明的时间,不过才一万年,进入如今这样的现代生活,更是短短几十年。我们的基因进化程度根本比不上现代科技的变化。

对于人的动物属性本身,我们需要通过生存和繁衍,将基因传给下一代,以保证种族的延续,以至于即便人类拥有了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了现实世界外的各种虚拟现实(见《人类简史》、《理想国》等著作),我们依然无法与原始的动物性抗衡,这种机制始终不断延续。

要生存、繁衍,我们需要食物、性、爱、好奇……因此大脑总会在它认为适当的时候通过分泌一定量的多巴胺告诉你,你需要食物、你需要交配、你需要爱、你需要学习、你需要躲避危险……多巴胺释放得越多,你对某样事物的渴望就越大。

另一个可怕但好玩儿的事情就是,每当我们遇到一样新鲜事物,多巴胺分泌会急剧上升。新的玩具、新的手机、新的旅游地、新的一切,都会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在性爱过程中不断开启新世界的大门,比如角色扮演、捆绑、SM,甚至发展为可怖的冰恋;又比如为什么有的人对自慰有瘾可能还伴随着一定的恋物癖,甚至,还有其他各种不为人知的探索。

当然,当多巴胺大量分泌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刺激被满足后,多巴胺的大量减少。这也解释了库立奇效应——交配过后的白鼠看到新放入的白鼠立即有了生殖冲动。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脑对更多多巴胺的期许。

至此你应该能够理解,手机和电脑一样,只不过是一些刺激的载体,要戒的不是手机,而是这些刺激本身。你手机里可能藏着不可描述的图片和视频,也可能有一个或多个聊天时让你充满愉悦感的人,还有可能是某些手游、某些娱乐八卦、某些深夜故事……

(四)成瘾的过程是什么 ? 

当我们受到新的刺激,多巴胺急剧增加,直到通过一定行为,满足这一刺激,多巴胺又急剧下降。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刺激来满足这种“饥饿感”,这种过程循环往复,造成我们对整个过程麻木,这一现象被称为“脱敏反应”。

在此基础上,一旦有相应或类似的刺激出现,我们会比其他人更加敏感,因为大脑告诉我们,它能满足我们。这种回路如同学习过程中,神经元突触之间的联结不断强化直至牢固一样,形成无法抵抗的超级记忆,这一现象被称为“敏化反应”。

在不断的刺激、脱敏和敏化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这是人与动物进化过程中所不一样的那一部分),最终无法控制我们的行为。甚至由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们会出现精神失常、紧张、神经衰弱、无法自控等症状。

“瘾”在此形成。

然而,我们到底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去解决它呢?

(五)戒瘾的本质是什么 ? 

理论上来讲,我们应该让“敏化反应”变得不那么敏感,减弱这种刺激,同时增强控制力,也就是让退化的大脑前额叶皮层重新复苏。

实践上来讲,有很多人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知和训练,完成了这一过程,从而脱离“瘾”的魔障,而有的人则不然。

可怕的事实是,一旦成瘾,终身成瘾。正如一个学习过程形成一样。习得的行为,通过大脑神经元突触的不断强化,便很难去改变,被形成的瘾回路厚实坚韧,如同高速公路,给每一次诱惑打开了便利的通道。所以,“瘾”从理论上来讲,是无法真正被戒掉的。烟瘾、酒瘾、性瘾、毒瘾,目前所知的瘾都是如此。

所以为什么很多看起来成功戒瘾的人,最终又重回成瘾魔障,无法自拔。

如果你正要尝试某种瘾,三思;而如果你已经有了某种瘾,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这种原理本身的存在。只有通过增强自制力和刻意弱化成瘾回路,才能让自己逃离死循环中。

(六)如何戒掉手机瘾  ? 

这个问题分两块看待:

首先,如果在第一部分中,你确定自己没有上瘾,那么,便不存在戒瘾这一说。你需要做的,是从自己出发,去做一些特定的事情:

第一,放下你对手机的戒心,就像当初苏格拉底担心年轻人不再口述而转为用笔书写,他声称这种方式会对让人不再动用记忆力;就像上个世纪人们担心电视机的出现会让人变成不愿思考的呆子;手机也不过一个时代的产物而已。

第二,删除掉你手机里那些不常用的 APP 。如何界定?如果你觉得有可能会用到,那它一般就用不到。删除就好了。所谓的不方便,不过是你被现代生活宠坏的借口;

第三,必须保留某些 APP 或账号的话,想尽一切办法让它不从负面影响你,比如恶意推送、垃圾广告。能关掉的尽量关掉,能屏蔽的尽量屏蔽。别害怕错过什么信息,一般来说,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事情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紧急。

其次,如果你确定自己有手机瘾的话,刚才我们已经说到,手机和电脑一样,只不过是一些刺激的载体,要戒的不是手机,而是这些刺激本身。

不论你是对不可描述的小片上瘾,还是对刷社交网络上瘾(包括但不限于抖音、微信、微博……),还有对某些学习平台上瘾( 是的,有些所谓的学习,不过是浪费时间地缓解焦虑和交智商税 ),请参考上面一部分,戒瘾的本质是什么。

这里再重申一次:

理论上来讲,我们应该让“敏化反应”变得不那么敏感,减弱这种刺激,同时增强控制力,也就是让退化的大脑前额叶皮层重新复苏。

实践上来讲,有很多人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知和训练,完成了这一过程,从而脱离“瘾”的魔障,而有的人则不然。

在我们发布的话题中,有的回答可以印证这一点:由于去了山里,信号不好;由于手机坏了,一直没有换;由于需要考试,强迫自己不带手机;尝试关闭朋友圈一段时间,再打开就没有多想刷的欲望……

这些都是好的方法,但一旦重新开始继续之前的不良习惯,一切又都是徒劳。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吗?

没有。

戒瘾是一个让大脑重新平衡的过程,这个过程很艰难,并且从不可能一劳永逸。

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事情,如果你觉得有,只不过是被生活宠坏了而已。

被生活宠坏的人,迟早也会被生活打败。

后记  

我在此文中对“瘾”的思考,是出于从成瘾过程来反思我们平常抵制诱惑的过程,以及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从头至尾充满对成瘾者的敬意,也包括我们自己。毕竟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成瘾现象。

我通过一些论坛找到一些成瘾者,也从一些国外网站上找到部分研究资料,发现,那些成功从“瘾”过程中解放出来的,在遇上好的治疗师的同时,非常正确而积极地摆正自己的位置。然而没有人能够保证他们不再重新沾染上令他们成瘾的东西。

局外人不理解的是,他们为何如此不珍惜自己重生的机会。我很诚恳地说,他们比任何人都要珍惜重生的机会,然而,外界的环境极少主动去关心这些人,也包括那些心态极为不稳定的青少年。

我见过一个性瘾者的论述,他非常清楚多巴胺及多巴胺受体的作用,也积极掌握自身成瘾的规律,并与之抗争8年。然而对普通人来说,再正常不过的新闻标题和图片,对他来说都是刺激,这不是他无中生有,因为这正是“敏化反应”的结果。如今没有道德约束和法律限制的新闻推送、社交网络中那些挑逗人的图片和视频,从没为他们考虑过这些刺激所带来的后果,更别提他们那些在成瘾方面认知不足的亲人和朋友,也因为自己不足的认知,把孩子的青春断送给杨永信们。更讽刺的是,那些声称要戒除别人网瘾、毒瘾的人,自己也或多或少有些瘾在身吧。

类比起来,戒除手机成瘾不止是与自我惰性、天性的对抗,更是与不良环境的对抗,比如恶意推送、垃圾广告等等,特别是在这个所谓的大数据和算法大量被用于推送广告和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时代。

另外,我试图总结那些成功摆脱魔障的戒瘾者的成功之道,发现这和学习的过程如出一辙,那些没能摆脱魔障的人与那些没能学好知识与技能的人一样,如同生命的观众,似乎这些事情与自己并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四处求方法,正如很多人四处求医解救自己的“瘾”。而摆脱了的人,从来都将自己置身其中,不是被动等待他人来治疗自己,而是通过认知、学习、实践进行自救。同样,那些拥有极强学习能力的人从来都将自己作为主体,发掘、认知、收集、整理,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不论是治疗师、老师、朋友、亲人等等,都是辅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