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第二篇 生命的归宿

 思哲大本营 2019-06-16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的信仰或价值观,必定是来源于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死亡的敬畏。单纯从结果看,每个人的结果其实都是死亡,但死亡的理解都是过于现象,对它的本质定义无从下手,也无法验证。也只能从辩证的角度去思维,却无法实证。

如果比较形式化的理解,人每天都是在更新,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今年的你和明年的你,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说不是同一个人,可以认为人时时刻刻都在消亡同时又在重生。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但其实整个过程中人的机体和欲望都是连续的。作为整体,有的只是结构内部形态上的变化,结构整体和欲望都没有中断过,所以,无关生命的归宿,

笔者理解,如果谈论生命的归宿,必定是第一篇里谈到的,维持存在的欲望和实现该欲望的结构这两个要素的消失。

前者主要属于本我,后者属于自我。(本我的理解,通常我们说任何情绪都是假的,甚至你的意识对于你自己也是不真实的(意识是一种特殊结构),真正代表自己的是完全脱离任何意识形态后你的纯粹感受,也就是本我的形态。就好比排除一切记忆、经验、社会权威、规范、道德等意识形态后剩下的直觉感受、欲望、快乐和痛苦,就有如刚出生的婴儿)。

接下来,先做一个知识的铺垫,就是关于时间的理解,《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是相对的,观察者的运动状态不同,那么你的时间也会不同。观察者遭受到的引力不同,那么你的时间也不同。就说时间是相对于物质的空间运动的,同样的时间对于人也是相对的,它是相对于你的状态。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当然不要轻易的尝试):

实验工具:秒表,大头针,人,手机

试验1、打开手机,玩你最喜欢的游戏或者视频,秒表计时60秒,你记下这一分钟的感受。

试验2、大头针扎住你的手指头最疼痛的地方,秒表计时60秒,你记下这一分钟的感受。(当然不要轻易的尝试):

实验的结果是:试验160秒你感觉很快就过去了,试验260秒,你会感觉度日如年的漫长。

这就是时间的相对性。同样的时间相对不同的人或同样的人不同的状态,它是不一样的。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之所以感觉不出你和身边人的区别,是因为大家状态相当。而对于疼痛难忍的临死病人,这个时间就是有区别的,他们的一天可比正常人一年。

那么这个问题最终回到生命归宿上面,生命终结之前是伴随生命的存在结构的破坏,而这个破坏的直接结果是产生痛苦,痛苦的程度也是随破坏的程度成正比,而同时,痛苦带来的是相对个人时间的延长,痛苦程度越高,时间也就越长。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按这个实验的结果,生命的生存结构的破坏程度无限接近消亡时,痛苦也无限增长,时间无限延长?

这里就要做出假设:

维持自身存在的欲望与可以实现这个欲望的结构是否可以分离?

假设可以分离,那就进入佛教的世界了,也就是如何从人肉身的痛苦中将灵魂解脱出来,整个佛教上下几千年都在研究这个事情,当然,佛教博大精深,以我的学识浅见,没有必要做太多的赘述。

笔者主要针对假设不能分离的情况,去探讨生命的归宿,假设自身存在的欲望与可以实现这个欲望的结构始终是一体的,无法分离,那么就会因生命终结前无限的痛苦带来时间的无限延长,那么生命的归宿最终进入到无休无止的无限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对别人可能是一两天甚至一两秒,而相对于身处无限痛苦频临终结的生命,这个时间是无限长的,无休无止,无法终结。那么生命的归宿就定格到一个无限痛苦,时间永不结束的世界中。

  因而这样,死亡对生命体自己而言也成就了伪概念,不存在死亡的说法,只是从一种时间状态进入到另一种时间状态。

所以生命的归宿存在两种可能性

1、  解脱,生命的感受或欲望逃离身处痛苦的肉身。

2、  进入一个时间无限延长的痛苦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