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随症加减用药表

 图书 馆员 2019-06-17
中药随症加减用药表

因其现症之异而为之加减。如伤寒论中治太阳病用桂枝汤,若见项背强者,则用桂枝加葛根汤;喘者则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白芍汤;更恶寒者,去白芍加附子汤,此犹以药为加减者也。

补血以大剂黄芪当归等,

外感风寒-----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白芷,

外感风热-----桑叶,菊花,薄荷,蝉蜕,蔓荆子,

温病-----(卫分)或热毒,银花,连翘,牛蒡子,大青叶,板兰根,

热入营血-----(营分)生地,丹皮,元参,赤芍,

火毒-----川连,黄柏,黄芩,山栀,

少阳证-----柴胡,黄芩,

阳明气分证-----石膏,知母,花粉,

阳明腑实证-----大黄,芒硝,元明粉,

外感风热-----菊花,蔓荆子,薄荷,蝉蜕,

外感风寒-----羌活,荆芥,白芷,藁本,细辛,

鼻渊头痛-----苍耳子,辛荑,薄荷,白芷,

湿邪头痛-----藿香,苍术,防风,羌活,

肝热头痛-----龙胆草,夏枯草,枝子,黄芩,

肝阳上亢-----石决明,草决明,钩藤,菊花,

痰厥头痛-----川芎,细辛,南星,陈皮,云苓,半夏,枳实,甘草,

少阳头痛-----(偏头痛)柴胡,黄芩,玉竹,

太阳头痛-----(后头痛)川芎,麻黄,羌活,独活,

少阴头痛-----(前额痛)升麻,石膏,白芷,葛根,

太阴头痛-----苍术,半夏,南星,

少阴头痛-----麻黄,附片,细辛,

厥阴头痛-----(头顶痛)人参,吴萸,藁本,生姜,大枣,

气虚头痛-----黄芪,人参,炒白术,升麻,

血虚头痛-----当归,熟地,炒白芍,川芎,首乌,鸡血藤,

阴虚头痛-----元参,山萸,白芍,枸杞,玉竹,女贞子,生地,

阳虚头痛-----鹿茸,鹿角胶,附子,肉桂,苁蓉,巴戟,仙灵脾,

顽固头痛-----全蝎,白姜蚕,白附子,蜈蚣,

外感眩晕-----川芎,天麻,半夏,羌活,桔红,茯苓,甘草。生姜,

内伤眩晕-----人参,当归,茯苓,枣仁,菊花,天麻,桔红,

肝风内动-----菊花,钩藤,天麻,地龙,薄荷,

肝阳上亢-----珍珠母,代赭石,石决明,龙骨,牡蛎,

肝热眩晕-----夏枯草,菊花,龙胆草,草决明,

气虚眩晕-----黄芪,党参,升麻,人参,

血虚眩晕-----当归,熟地,首乌,白芍,

肾阳虚晕-----鹿茸,紫河车,锁阳,仙灵脾,仙茅,

气滞头晕-----木香,丁香,砂仁,桔皮,茯苓,炒白术,

痰湿头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

外感风热-----牛蒡子,蝉蜕,薄荷,元参,竹叶,

肺气不利-----射干,桔梗,麦冬,

肺胃热盛-----山豆根,牛黄,马勃,胖大海,花粉,

热毒-----银花,连翘,板兰根,山栀,

失音-----胖大海,川贝,冬花,

心胃火盛-----川连,山栀,石膏,黄芩,木通,竹叶,灯心。

肺胃阴虚-----生地,元参,石膏,玉竹,沙参,麦冬,

虚火上炎-----元参,生地配肉桂,

阳明腑实-----大黄,芒硝,元明粉,

口渴-----花粉,葛根,芦根,沙参,麦冬

口苦-----龙胆草,茵陈,山栀。

口甜-----川连,黄芩,山栀,石膏,佩兰,茯苓,竹叶,

口臭-----炒黄芩,川连,木通,连翘,荜拨,藿香,砂仁,川朴,槟榔,

牙齿肿痛-----当归,生地,丹皮,升麻,川连,防风,荆芥,石膏,

胃火牙痛-----升麻,川连,生地,当归,丹皮,生石膏,大黄,芒硝,甘草。

风火牙痛-----羌活,防风,藁本,白芷,川芎,薄荷,细辛,生地,

虫牙痛-----元参,生地,川连,川椒,细辛,白芷,乌梅,薄荷,

阴虚牙痛-----熟地,生石膏,麦冬,牛膝,知母,

牙齿腐烂-----芦荟,胡黄连,山栀,牛蒡子,银柴胡,桔梗,川军,玄参,薄荷,

鼻流清涕-----石膏,玉米,辛荑,麻黄,赤芍,桔梗。

鼻流臭涕-----苍耳子,白芷,黄芩,胆草,知母,牛蒡子。

鼻流浊涕-----苍耳子,辛荑,白芷,薄荷,藿香。

鼻流黄涕-----黄芩,枝子,银花,鱼腥草,苍耳子,辛荑,知母,防风。

鼻衄-----生石膏,茅根,侧柏叶,茜草根,淮牛膝,生地。

鼻内生疮-----黄芩,麦冬,炙桑皮,山栀,连翘,赤芍,桔梗,荆芥,薄荷,甘草。

肾虚耳鸣-----熟地,山药,山萸,云苓,泽泻,丹皮,磁石,五味子,

肝火耳鸣-----龙胆草,泽泻,牛膝,黄芩。

突然耳聋-----知母,生石膏,柴胡,香附,路路通,甘草,

耳内流脓-----银花,连翘,山栀,柴胡,黄芩,防风,荆芥,当归尾,赤芍,

耳内生肉-----当归,川芎,炒白芍,靶子,柴胡,丹皮,黄芩,川连,牛蒡子,生石膏,甘草。

耳底疮-----银花,连翘,薄荷,桔梗,蒲公英,菊花,路路通。

耳痒-----熟地,生地,天冬,麦冬,玄参,郁金,泽泻,甘草,

眼流泪-----苁蓉,熟地,山药,菊花,丹皮,泽泻,

眼前黑花-----磁石,菟丝子,远志,神曲,石斛,苁蓉,熟地,

肝火上冲-----龙胆草,枝子,黄芩,夏枯草,秦皮,

风热目翳-----蒙花,谷精草,草决明,木贼,蝉蜕,青葙子,菊花,

肝肾虚-----熟地,女贞子,枸杞,复盆子,白芍,黑豆,

瞳孔散大-----山萸肉,五味子,知母,菟丝子,枸杞,

瞳孔缩小-----元参,丹皮,

白内障-----菟丝子,五味子,谷精草,

只能视上物-----(肾阳不足)酒当归,黄芩,熟地,麦冬,五味子,人参,柴胡,枳壳,枸杞,

只能视下物-----夜明砂,石决明,蝉蜕,当归,木贼,

肝虚雀目-----柴胡,白芍,熟地,茯苓,菊花,细辛,防风,甘草,

眼不能远视-----(气虚血明)生地,麦冬,枳壳,菊花,

眼不能近视-----(血虚气明)人参,远志,菖蒲,茯芩,

视物异色-----人参,黄芪,蔓荆子,黄柏,白芍,葛根,升麻,炙甘草,

目眩-----熟地,菟丝子,车前子,杞子,菊花,

气滞痛-----薤白,瓜萎,枳壳,桔梗,橘叶,乌药,木香,

淤血痛-----丹参,乳香,没药,桃仁,红花,五灵脂,蒲黄,

痰阻痛-----白芥子,瓜萎仁,半夏,陈皮,枳实,

阳虚寒凝痛-----桂枝,肉桂,制川乌,附子,

胁痛-----(左痛)柴胡,陈皮,川芎,赤茯芩,枳壳,木香,甘草,香附,

(右痛)桔梗,陈皮,枳壳,郁金,

胃寒-----半夏,陈皮,丁香,柿蒂,砂仁,良姜,干姜,吴萸,

胃热-----竹茹,批杷叶,山栀,赭石,

痰湿-----半夏,陈皮,生姜,茯芩,

伤食-----山楂,莱菔子,炒麦芽,炒谷芽,神曲,

一般呕吐-----藿香,半夏,橘皮,云芩,川朴,枳实,伏龙肝,甘草,生姜,

一般呃逆-----旋复花,赭石,半夏,党参,陈皮,砂仁,甘草,生姜,

寒痛-----干姜,高良姜,吴萸,附子,肉桂,乌药,小茴香,

热痛-----川黄连,山栀,黄柏,川楝子,

虚痛-----黄芪,党参,炒白术,炙甘草,

寒积实痛-----附子配大黄,干姜配大黄,

气滞痛-----木香,厚朴,枳壳,枳实,砂仁,香附,乌药,沉香,檀香,

血淤痛-----元胡,五灵脂,没药,丹参,蒲黄,

虫痛-----乌梅,使君子,槟榔,川椒,

食痛-----山楂,莱菔子,炒麦芽,炒神曲,鸡内金,

食欲不振-----砂仁,木香,焦三仙,

消化不良-----炒麦芽,炒扁豆,鸡内金,五谷虫,焦山楂,神曲,木香,

痞满腹胀-----丁香,木香,沉香,砂仁,槟榔,青皮,陈皮,二丑,

吞酸-----川黄连配吴萸,乌贼骨配浙贝母,煅瓦楞子,

嘈杂有佘-----川连,枝子,白芍,神曲,橘皮,云芩,白术,

嘈杂不足-----当归,白芍,川连,人参,白术,云芩,神曲,甘草。

肾虚腰痛-----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狗脊,怀牛膝,巴戟,

气滞腰痛-----(闪挫)当归,官桂,玄胡,杜仲,小茴香,木香,

风湿腰痛-----独活,羌活,防风,桑寄生,狗脊,木瓜,稀莶草,威灵仙,

寒湿腰痛-----干姜,苍术,细辛,附子,肉桂,

血淤外伤-----乳香,没药,川牛膝,三七,桃仁,红花,

风湿痛-----羌活,防风,细辛,木瓜,威灵仙,海桐皮,秦皮,

寒痛-----制川乌,制草乌,附子,桂枝,

经络阻滞痛------鸡血藤,络石藤,青风藤,威灵仙,地龙,

上肢———炙桑皮,桂枝,羌活,

下肢-----牛膝,木瓜,

膝关节-----牛膝,松节,

湿在表-----白术,苍术,羌活,防风,川芎,独活,桂枝,

湿在里-----白术,苍术,云芩,泽泻,陈皮,半夏,神曲,炙草。

湿在上-----玉米,杏仁,桑皮,藁本,荆芥,橘红,半夏,云芩。

湿在下-----白术,苍术,防风,防己,羌活,泽泻,玉米,牛膝。

心虚---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花,合欢皮。

心神不定---龙骨,龙齿,远志,茯神,牡蛎,磁石,琥珀。

痰浊壅滞---远志,菖蒲,半夏,茯神。

火热扰心---川黄连,栀子,竹叶,木通,灯芯。

心肾不交---肉桂配川连,远志。

用脑过度---茯神,熟地,远志,炒枣仁,当归,山茱萸,珍珠母。

心气虚-----人参,党参,黄芪,炙草,

心血虚(阴)-----酸枣仁,柏子仁,当归,首乌,阿胶,麦冬,五味子,

心阳虚-----桂枝,肉桂,附子,

痰湿-----半夏,茯神,远志,

气阳虚-----人参,黄芪,炒白术,附子,五味子,牡蛎,炙甘草,

血阴虚-----地黄,黄柏,知母,白芍,当归,麦冬,龟板,

汗出不止-----白芍,生地,黄芪,当归,川连,五味子,枣仁,

诸经出汗-----防风,炙黄芪,焦术,肉桂,酒白芍,附子,枣仁,

常用敛汗药-----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山萸肉,煅牡蛎,乌梅,

皮水-----东瓜皮,大腹皮,桑白皮,五加皮,茯芩皮,白茅根,车前子,玉米须,

水肿兼内热-----泽泻,车前子,滑石,猪芩,茯苓,

水肿兼气滞-----大腹皮,陈皮,槟榔,

水肿兼表证-----麻黄,浮萍,苏叶,

水肿兼血淤-----泽兰,益母草,琥珀,白茅根,

气虚水肿-----黄芪,炒白术,茯苓,

阳虚水肿-----肉桂,桂枝,附子,

风寒咳嗽-----麻黄,苏叶,杏仁,紫苑,

风热咳嗽-----桑叶,菊花,桔梗,批杷叶,

寒痰咳嗽-----半夏,陈皮,冬花,干姜,细辛,旋复花,

热痰咳嗽-----瓜蒌,蒌仁,天竺黄,桑白皮,贝母,

燥咳------沙参,麦冬,天冬,贝母,百部,

肺虚久咳-----诃子,炙粟壳,乌梅,五味子,人参,

痰喘-----白芥子,苏子,莱菔子,葶苈子,杏仁,款冬花,

水泻-----白术,苍术,茯苓,车前子,泽泻,滑石,

寒泻-----煨生姜,干姜,吴萸,

湿热-----川黄连,黄芩,秦皮,黄柏,

脾虚-----白术,炒山药,炒苡米,炒扁豆,党参,

脾肾阳虚-----补骨脂,肉豆叩,五味子,干姜,肉桂,

伤食-----炒神曲,焦山楂,莱菔子,鸡内金,

久泻滑脱-----赤石脂,禹余粮,煨诃子,煨肉叩,炙粟壳,乌梅,

热结-----大黄,芒硝,元明粉,芦荟,

寒结-----巴豆,硫黄,

津枯-----元参,麦冬,生地,

血虚-----当归,熟地,生首乌,

气秘-----枳实,枳壳,厚朴,槟榔,

虚秘-----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锁阳,苁蓉,

老年习惯便秘-----肉苁蓉,番泻叶,莱腹子,厚朴,

顽固性便秘-----熟地,当归,川芎,白芍,枳壳,火麻仁,杏仁,厚朴,川军,柴胡,甘草,

热淋-----扁蓄,瞿麦,木通,海金沙,滑石,车前子,山栀,甘草,

湿热淋-----猪苓,滑石,车前子,木通,淡竹叶,

血淋-----大小蓟,茅根,琥珀,生地,蒲黄,藕节,滑石,车前子,

石淋-----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冬葵子,琥珀,滑石,

膏淋-----草蔻,石苇,黄柏,菖蒲,车前子,苍术,莲子心,茯苓,滑石,

劳淋-----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云苓,熟地,女贞子,知母,黄柏,金樱子,

气淋-----沉香,石苇,滑石,赤芍,瞿麦,冬葵子,乌药,柴胡,当归,

肾虚遗尿-----桑螵蛸,海螵蛸,当归,桑寄生,白芍,生龙骨,人参,

气陷遗尿-----黄芪,党参,当归,升麻,山萸肉,桑螵蛸,益智仁,

肾阳虚多尿-----菟丝子,肉苁蓉,附子,桑螵蛸,五味子,牡蛎,

肾气不摄-----桑螵蛸,龟板,龙骨,远志,菖蒲,人参,

心肾不交-----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萸,茯苓,泽泻,金樱子,龙骨,丹皮,

肾虚有固-----莲须,五味子,芡实,金樱子,山萸肉,山药,熟地,

湿热下注-----苍术,黄柏,萆解,滑石,茯苓,泽泻,车前子,莲子心,甘草。

心脾两伤-----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远志,木香,金樱子,芡实,炒枣仁,当归,

血淤-----川芎,当归尾,赤芍,红花,桃仁,丹参,

气滞-----香附,木香,乌药,沉香,元胡,厚朴,

虚寒-----吴萸,当归,川芎,白芍,党参,桂枝,阿胶,艾叶,巴戟,熟地,

湿热下注-----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苍术,茯苓,蒲黄,五灵脂,

肝肾虚损-----当归,白芍,山萸,巴戟,阿胶,山药,甘草,

气血两虚-----党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香附,艾叶,砂仁,

脾虚(白带)-----白术,苍术,党参,山药,白芍,陈皮,柴胡,车前子,

肾虚(清带)-----菟丝子,黄芪,桑螵蛸,附子,杜仲,补骨脂,

湿热(黄带)-----当归,白芍,柴胡,云苓,白术,茵陈,山栀子,车前子,甘草,

寒湿带下-----苍术,白术,炒山药,小茴香,巴戟,

室女白带-----生熟地,丹皮,女贞子,旱连草,椿根皮,续断,桑寄生,菟丝子,香附,

常用止带药-----芡实,海螵蛸,白果,椿根皮,煅龙牡,

恶阻-----砂仁,炒白术,陈皮,香附,乌药,木香,生姜,

胞阻-----当归,炒白芍,川芎,茯苓,炒白术,元胡,桑寄生,

子肿-----炒白术,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陈皮,

子嗽-----(胎火上逆)百合,紫苑,桔梗,麦冬,炙桑皮,竹茹,

子晕-----桑叶,菊花,黄芩,白芍,钩藤,蔓荆子,石决明,白术,]

子癔-----钩藤,桑寄生,人参,茯神,当归,菖蒲,菊花,桔梗,

子淋-----生地,木通,甘草,竹叶,元参,麦冬,黄芩,黑栀子,

子鸣-----人参,黄芪,麦冬,当归,橘皮,花粉,

胎伤腹痛-----人参,黄芪,杜炭,续断,砂仁,

突然腰痛下血-----黄芪,当归,地榆,杜仲,续断,胶珠,艾炭,白术,黄芩,

气滞-----苏梗,砂仁,

血虚-----阿胶珠,熟地,

脾虚-----炒白术,党参,

蕴热-----黄苓,

肾虚-----续断,桑寄生,菟丝子,杜仲,

气血虚弱-----人参,黄芪,当归,麦冬,通草,桔梗,猪蹄,

肝郁气滞-----炮甲珠,王不留行,通草,青皮,柴胡,当归,白芍,川芎,生地,

血虚-----当归,熟地,阿胶,人参,山药,续断,麦冬,肉桂,甘草,

血瘀-----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益母草,乳香,炙甘草,黄酒,

气虚出汗-----黄芪,白术,防风,防风,熟地,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

阴虚盗汗-----人参,麦冬,黄芪,白术,防风,山萸肉,五味子,煅牡蛎,

气虚-----人参,黄芪,白术,鹿胶,艾叶,橘皮,升麻,柴胡,姜枣,

血热-----熟地,白芍,生地,山药,川断,阿胶,旱连草,海螵蛸,

血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丹皮,益母草,

感染邪毒-----银花,公英,地丁,蒲黄,五灵脂,丹皮,赤芍,鱼腥草,益母草,

血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丹参,丹皮,益母草,炙草,

外感-----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甘草,生姜枣,

血虚-----八珍汤减川芎加黄芪,

临床用药配伍经验

《石室秘录》中对药的巧妙配合

 《石室秘录》为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编著。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陈士铎临证精于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处方用药多有独到之处。尤其应用对药,独具匠心。本文对《石室秘录》中以下药对试作如下分析:

白术伍车前   健脾利湿水泻止

“湿盛则濡泻”,大凡水湿多由湿困脾土、脾失健运、水湿杂下而致,治疗当健脾利湿为法。然利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有利小便实大便之说,白术甘温补中,苦燥除湿,为治脾湿盛之要药;车前子甘寒滑利,性专降泄,通利水道。白术与车前子相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各有专能,以能分助,用沼水湿,奏效如神,故有“分水神丹”之美誉。

枣仁合生熟   安神定志治怔忡

外无受惊恐而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夜卧不宁,是谓怔忡。此大都责之心肝血虚心神失养,酸枣仁甘酸性平,甘补酸收,既能益心之营血以安心神,又能收敛肝之阴血以通心气,所谓心病治肝乃虚则补其母之治。 酸枣仁为养心实肝、安神定志之佳品,陈士铎盛赞本品为“安心上不寐之圣药”。

银花并当归   解毒活血疗疮痈

  金银花味甘性寒,为治毒疮痈之要药,且本药“败毒而不伤气,去火而以能补阴。”火热毒邪内盛外炎,败血腐肉而为疮痈,所谓“血不活所以生痈。”当归辛散甘补,苦泄温通,既能补血,也能活血,血活而痈自愈。银花与当归合用,互为佐助,功能解毒活血,为治疗各种火毒疮痈必用之对药。

黄连配菖蒲   清心泻火治口疮

  舌为心之苗,心经郁火上炎则致口舌生疮,黄连味极苦,性大寒,有泻火解毒之功,为治火之主药,尤长于清泻心火。石菖蒲辛温芳香,其性走窜,主入心经而为向导之师,与黄连同用,苦直折上炎之心火,辛温发散内蕴之郁热,使心火郁热清泻无遗,何患口疮不愈。

牵牛偕甘遂   逐水消肿臌胀

  膨胀为中医临床四大难治疾病之一。病人症见腹大如瓮,脐突尿少,下肢浮肿,气短不得卧者。法当泻水邪、消肿用以缓标急。牵牛与甘遂均为苦寒降泄之品,用之不当,祸不旋踵,人多疑弃不用。陈士铎指出:“此二味之中病源,妙在于猛也。牵牛性虽猛,得甘遂而迟缓矣,两相合而相成,实有妙用”,用治水肿臌胀,二药“水煎一服即大泻水斗余,臌胀尽消”,誉为“消肿神方。”然非壮邪实者,又“不可以此二味轻投以杀之也。”且告诫“服此二味之后,切不可食盐,食盐前病重犯,不可救矣。”

车前同肉桂   温通利水治尿闭

  小便闭塞多责之膀胱气化失司。肉桂辛甘大热,性善下行,功能补命门之火以助膀胱气化。车前子甘寒体滑,其性降泄,功专通利水道,然“非肉桂不能引入膀胱”。二药同用,寒热相济,补泄兼施,标本同治,用治膀胱气化之尿闭有“水煎服即通”之良效。

此外,人参与麦冬同用滋肾补肺治虚喘;
白术与葱仁同用去腰脐之湿;
栀子与白芍同用清心泻肝治心中卒痛;
人参与萝卜子同用以治气虚胀满;
生枣仁与山药同用补肾涩精治梦遗;
贝母与半夏同用化痰软坚治顽痰成块而塞在咽喉之痰。

中药的配伍合用是从单味药发展而来,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配伍得当可以加强作用,提高疗效,适应复杂的病情。 

“七情和合”是药物配伍的指导原则,除了“单行”外,经互相配合起到协同作用的有相须、相使。

相须是将两味功用相近的药物合用以加强疗效,相使是将两味功用不同的药物有主辅的合用以促进疗效。

互相配合起到相制作用的有相杀、相畏、相恶。

相杀是一种药物抑制或缓和另一药物的毒性和有害作用(如防风解砒毒),相畏即是后者受制于前者的关系,有的则禁忌合用(十九畏)。相恶是一药牵制另一种药,使其减低甚至丧失原有性质和功效。相反(十八反)则是互相配合起到对抗作用,产生毒性或剧烈反应者。

协同作用当中同类相须药物的运用,一般易于掌握,相反对抗者除特殊情况外(如甘遂半夏汤之用甘遂、甘草,则属少数相反相成例),一般均属配伍禁忌,不予同用。至于“相恶”的药物,同用的机会亦较少,所以在了解药物配伍时,应以研究促进(异类相使)、制约(相杀和相畏)的关系为主。
正确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是指导药物配伍的依据,临证时,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特异性,如个体、病情性质、转变发展、主症与兼症等方面的不同,结合药物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配伍,于此可知,不同药物的配合,是有一定条件的,必须是药物的特长适合病症的特点,只有这样,那些不同作用的药物组合在一起,才能起到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联系的关系,或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同类相须
是指将两味功用相近的药物配伍合用,习称为“姐妹药”,如银花与连翘,三棱与莪术,乳香与没药,荆芥与防风,桃仁与红花等。临床运用要注意“姐妹药”并不是所有的作用皆相同,如桃仁与红花,在活血化瘀方面是“姐妹药”,但若用于大便燥结,红花不能代桃仁;用于关节痹痛,桃仁不能代红花。荆芥与防风,在发散风寒方面是“姐妹药”,若遇产后血崩,需用荆芥炭者,防风不能代替;中砒毒,需用防风解砒毒者,荆芥也就不能代替。可知其相关配伍,既须与病证相符,还要区别“对子药”的各自特性,把握同中有异的用途。兹仅举例如下:
1.
麻黄、桂枝
麻黄辛温发汗,通阳散寒,祛营中寒邪;桂枝辛温解肌,祛卫分风邪,行阳活血,为血中气药,能引血中之寒外达。相须相使,增强散寒发汗,温经宣痹作用。
2.
荆芥、防风
荆芥、防风辛温解表,祛风散寒,协同增效。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并可祛肌表之风,而治皮肤痒疹。
3.
麻黄、细辛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细辛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多用于寒邪犯表,痰饮阻肺,恶寒身热,无汗身痛,喘哮咳逆,痰多清稀者。
4.
川芎、白芷
川芎上行头目,为祛风活血止痛要药;白芷祛风止痛,引川芎而入阳明,治偏正头痛,反复久延不愈。
5.
天麻、川芎
天麻入肝熄风,缓肝而治肝虚风动之眩晕;川芎入血行气,血行则风息而头痛平。共奏平息肝风,定眩止痛之功,主治肝风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
6.
苏叶、香附
苏叶散寒解表;香附理气舒郁。主治风寒夹气滞,无汗恶寒,周身胀痛,胸脘痞闷。且能顺气安胎,治疗妊娠呕吐。
7.
银花、连翘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协同增效。治风温病身热,表里俱热。且可凉血解毒,治疗痈疮。
8.
黄芩、桑白皮
黄芩泻肺中实火,桑皮泻肺中郁热,佐黄芩清肺。泻肺、平喘、止咳,用于肺热壅盛,气逆咳喘,咯痰黄稠。
9.
桑叶、菊花
桑叶、菊花疏风散热,轻宣肺气,相须增效。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咽痛。

10.山栀、丹皮(桑叶、丹皮)
山栀苦泻清肝,丹皮凉血泄热,为泻肝清火常用药物。桑叶清肝经气分之热,轻清疏泄,上走头目,配丹皮气血两清。
11.
丹皮、大黄
丹皮入血,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大黄苦寒通下,清热解毒,凉血消瘀,合用更能泻热散瘀,荡涤热毒瘀滞,常用于肠痈、附件炎、盆腔炎等。
12.
青蒿、黄芩
青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泄肝胆湿火,共奏和解清泄之功。治疗热郁少阳,外受暑湿,寒热往来,热重寒轻,胁胀口苦等症。
13.
夏枯草、蒲公英
夏枯草善清肝火,疏通郁滞,散结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相须合用,清火解毒更强。可用于肝经实火,热毒内蕴所致的咽喉肿痛,目赤肿胀,疔疮痈肿,如肝炎、乳痈、淋巴结肿等。
14.
胡黄连、银柴胡
胡黄连入血,清阴分伏热,银柴胡凉血,清肝胆虚热,二药合用,可治内伤劳热骨蒸,午后潮热,夜热早凉,手足心热,盗汗,小儿疳热等症。
15.
桑白皮、地骨皮
桑白皮、地骨皮二者皆可入肺清热,润而不燥。桑皮偏入气分,泻肺中邪热;地骨皮能入血分,清肺中伏火。治肺热阴伤,喘咳气逆。
16.
栀子、黄柏
栀子清肝经之郁火,黄柏泄脾家之湿热,相伍能增强清热利湿之功,治疗阳黄热重于湿,尿赤,下焦热淋等证。
17.
生地、大黄
生地凉血清热,滋阴生津;大黄泻下热结,降火凉血。二者合用,增强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治疗心胃火炽,阴伤火炎之出血。
18.
大黄、黄连
大黄、黄连苦泄胃热,泻火止血。主治胃火内燔,迫血妄行,以及肺胃热盛,吐血、咯血,口舌生疮等症。
19.
青蒿、白薇
青蒿、白薇清透气营伏热,治温病后期,高热己退,低热不清,午后为甚,热郁气营,或内伤劳热。兼有阴伤者配鳖甲、地骨皮。
20.
全瓜蒌、薤白
全瓜蒌、薤白豁痰散结,通阳宣痹。治疗胸痹证,临床以胸闷胸痛,舌苔浊腻为主症。如胃炎、肺气肿、冠心病具有以上特点者均可应用。
21.
石膏、知母
石膏辛寒透热,知母苦寒降火。相须合用,清胃除烦,治胃火内盛,阳明气分实热,壮热、汗多、烦渴、面赤、脉大。胃热中消。
22.
黄连、黄芩
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清肺胃之热,治上、中二焦火热炽盛所致的身热,头面红肿焮痛,口舌生疮,烦躁不寐,吐衄发斑,神识昏迷等症。
23.
知母、黄柏
知母、黄柏清利下焦湿热,治热淋,尿频急疼痛。配肉桂化气行水,治湿热癃闭。肾阴不足、水亏火旺,配生地、龟板滋阴降火。
24.
人参、蛤蚧
人参、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动则为甚,汗多,语言无力。

25.僵蚕、白芷
僵蚕、白芷祛风通络。走阳明而治风热头痛、齿痛,可随寒热兼夹主次配药。亦治湿浊下注,妇女白带。配生川草乌各1.5g、生甘草10g(僵蚕、白芷各10g)研成粉剂,分成九包,一日三次,每次一包,用绿茶送下。有祛风散寒通窍之功,治风寒头痛、偏头痛。
26.
天麻、豨莶草
天麻、豨莶草平肝熄风。主治肝风眩晕,手指麻木,血管硬化,血压偏高等;伴见头皮、手足麻木者,重用豨莶草;伴见头昏晕痛,目花,重用天麻。
27.
僵蚕、地龙
僵蚕、地龙搜风化痰通络。治风痰入络,头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肌肉瞤动。
28.
苍术、厚朴
苍术苦温性燥,除湿健脾,升运脾气;厚朴苦温性散,化湿除满,和降胃气。共奏化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治湿困中焦,胸膈痞塞,脘腹胀满,呕恶不食,口粘,舌苔厚腻等症。
29.
高良姜、香附
高良姜温胃散寒,理气和中;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合用可治寒凝气滞,脘宇胀痛,胸闷胁痛,喜温喜按,口淡多涎,苔白等症。
30.
附子、干姜
附子辛热,走而不守,回阳补火,散寒除湿;干姜辛温,守而不走,温中回阳通脉,二者协同增效,回阳救逆,祛寒破阴。
31.
当归、白芍(当归  川芎)
当归、白芍(当归  川芎)养血和血,以养为主。治疗肝病,筋、爪、胁痛、风痹、月经不调等病。芎、归并用名佛手散,可治妊娠伤胎难产,胞衣不下。
32.
苁蓉、当归
苁蓉、当归润肠通便。主治虚人、老人,肠燥津枯便秘。
33.
三棱、莪术
三棱长于破血中之气,莪术善于破气中之血,合用破瘀散结更强,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癥瘕积聚,心腹诸痛,腹部肿块,妇女经闭经痛。
34.
穿山甲,王不留行
山甲血肉有情,其性走窜,活血通络,宣通脏腑,力达全身;王不留行入血通脉,逐瘀开闭,合用祛瘀通络之功更强,治疗气血瘀滞所致之癥瘕积聚、痈肿、妇人经闭、痛经、产后乳汁不下。
35.
补骨脂、胡桃肉
补骨脂温肾暖脾,壮阳止泻,纳气平喘;胡桃肉养血益气,补肾填精、敛气定喘,两者刚柔相济,功能补肾壮阳,纳气平喘,强健筋骨。主治肺肾两亏之虚喘、阳痿早泄、腰膝酸软。
 ()异类相使
     
主要是指将两味以上功用不同的药物合用以促进疗效。但亦涵盖相杀及相畏、相恶等药物的配伍,以使其增效减毒。临证还当根据复法治疗的需要,把握药物的配伍关系,才能取得预期疗效。兹举例介绍其相关配伍如下:
1.补阴与补阳
   
要注意把补阴与补阳结合起来,或以补阳为主,结合补阴;或以补阴为主,结合补阳,适用于阴阳两虚,不宜纯刚、纯柔者。
熟地、附子:熟地补肾阴;附子补肾阳。从水中补火,治肾虚,阴阳并损。
龟板、鹿角:龟板补任脉之阴;鹿角补督脉之阳。阴阳并补,填补精血(如龟鹿二仙胶)
2.补气与补血
    
血为气母,气能生血。“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
   
黄芪、当归:黄芪益气生血;当归入血(为引)补血。合用益气生血(血脱益气),治血虚形痿。
   
当归、人参:当归补血;人参益气。补阴中之阳,血中之气,治气虚(补血益气)

3.补与消

白术、枳壳:白术补脾健脾;枳壳破气开痞。消补兼施(补破兼施),治脾虚气滞,食积成痞。如胃下垂。

熟地、砂仁:熟地补肾阴;砂仁健脾胃。拌蒸,治肾虚脾弱,能减少地黄滋腻碍胃之弊。

苁蓉、沉香:苁蓉补肾润肠;沉香理气调腑。治老年虚秘。
   
党参(人参)、莱菔子:人参得莱菔子则补不滞气;莱菔子得参则下气而不耗气。相畏相成。适用于胃虚气滞、噎膈呕吐。
    4.补与散
   
黄芪、防风:黄芪补气固表;防风祛风散寒。治表虚自汗,易感冒。防风升散阳气,引黄芪达表。东垣:“黄芪得防风其功益大,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人参、苏叶:人参补气;苏叶发散风寒。扶正祛邪,治气虚卫弱,风寒表证。
   
杞子、菊花:杞子补肝肾阴;菊花清散风热。治肝虚、目疾、眩晕(桑麻丸之意亦同)
   
5.补与泻
   
熟地、泽泻:熟地滋肾阴;泽泻泻肾经湿热。治肾阴虚而有湿热。
   
黄芪、防己:黄芪益气;防己利水湿。治风水浮肿,表虚身重汗出恶风。对慢性肾炎,心脏性水肿有效。如配茯苓,补气利水,治气虚浮肿。
   
6.补与攻
   
芫花、大枣:芫花逐水;大枣护胃气、解毒。治悬饮、胸水。
   
大黄、当归:大黄泻下通腑;当归润燥补血。润下通幽,治阴血亏耗,燥热内结。
   
大黄、人参:大黄通腑;人参补气。扶正祛邪,治正气虚弱,燥热内结之证。
   
7.行气与活血
   
川楝子、元胡:川楝子理气;元胡活血。治气结血瘀,血气刺痛。
   
香附、当归:香附理气解郁;当归和营活血。治气血郁结之痛。如香附配三棱可以消积。
   
8.升与降
桔梗、枳壳:桔梗化痰宣肺;枳壳下气利膈。治痰气郁结,胸膈痹闷,脘部痞满。
柴胡、前胡:柴胡解热散邪,前胡下气化痰。治时邪发热,咳嗽胸闷,肺气不利。
川芎、大黄:川芎引药上行;大黄清热泻火。清上部湿热火毒,治疮疡、目赤、头眩、头痛。
   
9.散与敛
   
细辛、五味:细辛散寒解表;五味收敛肺气。治寒饮蕴肺,肺虚上气咳逆。或干姜配五味,一开一合,治脾肺寒饮咳喘。如慢性支气管炎。
   
桂枝、白芍:桂枝发汗解肌;白芍敛阴和营。调和营卫,治表虚感受风邪,恶风自汗,脉缓。

10.表与里
   
麻黄、石膏:麻黄宣肺散寒;石膏清肺泄热。治表寒里热,邪热郁肺,风温喘咳,风水证。表证重,肺经症状不重的用薄荷、石膏。如肺炎、急性肾炎等。
   
麻黄、黄芩:麻黄辛散,宣通肺气;黄芩苦寒,清肺降火。用于表寒肺热,痰热壅肺之咳喘,痰黄而粘,气粗胸闷,烦躁,口渴。
   
柴胡、黄芩:柴胡透达半表之邪,黄芩清泄半里之热,二者合用,入少阳肝胆,和解枢机,疏散郁热。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欲呕,口苦、咽干等症。
   
桂枝、石膏:桂枝祛卫表之寒;石膏清内伏郁热。治外寒束表,背微恶寒,内热烦躁,热痹证,关节痛、身痛。
   
豆豉、山栀:豆豉解表疏风清热;山栀清热除烦。合用解表清里。治热郁气分,发热,胸膈烦闷。
   
麻黄、附子: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里。温经散寒,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如再配细辛可达少阴寒邪,治太阳、少阴同病,表有寒束,寒水内伏。头疼、身痛、风湿痛。如慢性肾炎,因外感急性发作,水肿。
   
薄荷、石斛:薄荷解表发汗;石斛滋阴生津。养阴发汗,用于肺胃津液不足,外有表证,不能得汗者。
   
豆豉、生地:豆豉发表;生地滋阴。治素体阴亏,温邪失表,不能得汗,邪从气分入营。发热无汗,烦躁,舌质红。为透营转气之法。
   
11.寒与热(温与清)
   
细辛、石膏:细辛升散郁火;石膏清阳明胃热。治阳明火热上攻,头疼齿痛。
   
细辛、黄连:细辛升散郁火;黄连清心泻火(如属肾火改黄柏)。治心肾火炎,口舌生疮。
   
大黄、附子:大黄通腑下积;附子温中祛寒。治寒积便秘腹痛。如:大黄配厚朴,大黄清热泻下;川朴燥湿理气。大黄减川朴之燥,川朴减大黄之寒,腑气通而燥结下。治腹胀满,便秘腑实。
   
大黄、肉桂:大黄清热通腑;肉桂温里化湿。治痢疾迁延,湿不化,热不清,腹痛,大便有粘冻。亦可治血证,在苦寒清热的同时,佐以肉桂从治,引火下行。
   
木香、黄连:木香行气消滞;黄连清湿热。治湿热痢。
   
苍术、黄柏:苍术燥湿;黄柏清热。治湿热在下焦,腿膝肿痛,小便赤涩、短少疼痛。关节炎,尿路感染。
   
肉桂、黄柏:肉桂助阳化气;黄柏清湿热。治湿热蕴结膀胱,小便不利,咽痛。
   
黄连、肉桂:黄连清心火;肉桂引火下行。交通心肾,治失眠。
   
苍术、石膏:苍术燥湿;石膏清热。治湿温发热,肢体酸重疼烦。
   
白芷、黄芩:白芷祛风引黄芩上行以清头目;黄芩清肺热制白芷辛温香燥之性。治风热头额眉棱骨疼。如阳明有热,用石膏代黄芩。
 
  12.开与泄
    
即辛开苦泄法(或苦降辛通法),治胃气不降———痞满、疼痛、呕吐等症。
     
黄芩、川朴:黄芩清胃肠热;川朴燥脾胃湿。化脾胃湿热,治湿温,湿遏热伏,身热不退。腹痛,脘痞胀,泛恶,苔黄腻(单用苦寒则湿遏不化,单用苦温则热邪更炽)
     
黄连、苏叶:黄连清中泄热;苏叶理气和胃。宣通上焦,治肺胃不和,气滞热郁,胃气不降。痞胀、噫气、恶心干呕。
   
黄连、川朴:黄连清热;川朴燥湿。治湿热郁于中焦肠胃,脘痞,腹胀腹痛,呕吐,腹泻,口苦而粘,舌苔黄腻,或有发热。临床多用于时病湿温。
     
黄连、干姜:黄连清热;干姜温中散寒。开中焦胃家之痞,令热从中散。治寒热互结,脘部痞胀或痛,呕恶,苔白罩黄,尖红。或栀子配干姜,用于胃中寒留热郁,胸中烦满而热。
    
黄连、附子:黄连清胃泄热;附子温中止痛。寒因热用,治胃痛脘痞。或栀子配附子,治胸痞切痛,或栀子配草蔻,苦辛合伍。
    
黄连、半夏:黄连清热;半夏化痰。辛苦合用。化痰热,开痞结,治呕吐。
   
黄连、吴萸:黄连苦泄清中;吴萸辛通理气。泻肝经之痞结,令热从下达,解肝郁。治肝胃不和,气郁化火,脘痞痛,胁痛,恶心吐酸嘈杂。或腹痛,腹泻。
   
临床对辛开与苦泄的比例,当视寒热的主次,寒热相等者宜平衡,热重者苦泄为主,寒重者辛通为主,如左金、反左金。   

总之,中药配伍不仅是单纯有效量的积累,同时还可产生质的变化(如乌梅甘草同用,有酸甘化阴,敛肝和胃的作用),改变影响其作用,促进疗效,更好地发挥其在某一方面的专长而减少其副作用与毒性(如半夏配生姜),或牵制其偏胜,此即古人所谓“使药各全其性、各失其性”的意思。也就是说,药的功效不止一个方面,不同的配伍,可以发挥不同的特长,并避免其偏弊,有时甚至药量的比例不同,在作用上也都可发生变化(如川朴与大黄)。为此,必须根据疾病的特点,矛盾的本质和主次关系,决定药物的配伍,正确掌握和利用药与药之间的不同特性及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把中药配伍列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一环,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理解总结药物的配伍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