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隆福寺有件国宝因地震被拆解,在博物馆却难以完整“拼”装起来

 历史解密坊 2019-06-17

在华夏历史上,从来都不缺奇珍异宝,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古人做不到的。比如,在北京的隆福寺,曾有一件独一无二的国宝,可因为唐山大地震变得岌岌可危。

文物专家们为了保护这件国宝,便将它全部拆卸后送到博物馆保存。可没想到的是,国宝到博物馆后却拼不上了。最后还是文保大师用了一个妙招解决,究竟是什么“妙招”呢?您看完小编下面的揭秘就明白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事情还得从1976年说起,这一年的7月28号凌晨,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导致40多万人伤亡,70多万栋建筑倒塌受损。唐山大地震的震波,同时也影响波及到周边多个省市,比如在首都就有较为强烈的震感。
唐山大地震导致北海白塔塔顶受损,于谦祠奎星阁被毁,还有隆福寺的古建筑,也变得颤颤巍巍。因此,文物专家们的心都提了嗓子眼,尤其是隆福寺中的国宝——隆福寺藻井的安危,更是让专家们寝食难安。

据文物专家介绍,隆福寺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后于清雍正九年重修并成为皇家寺院。经专家们鉴定,隆福寺藻井为明代时期的文物,即一件悬挂在屋顶上的“避火设备”。据史料记载,藻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屋顶的一种装饰,多用于寺庙,宫殿和佛堂等建筑。
藻井顾名思义是一口假想的“井”,由工匠用木料雕刻堆叠出来,一般还会用莲花做装饰。古人认为,悬挂藻井可以“驱火”,使建筑得到长久的保存。其次,藻井上绘莲花,也是象征着佛教净土,会受到保护,邪门歪道不敢侵犯。总之都是古人对防火的防范,以及对平安的祈愿。

如今像隆福寺藻井这般精美且保存完好的藻井,已经找不到第二件了,因此它也就变得异常珍贵,但可惜的是,因唐山大地震的原因,它已经变得岌岌可危,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一旦它从上面掉下来,那很可能就毁于一旦了。险情就是命令,专家们立即行动起来,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随后,就对隆福寺藻井进行了转移。

但问题是,这件藻井可是个大家伙,直径竟有2米左右,共有6层,其中1-5层上都布置满了亭台楼阁。然后最顶上还有一幅星宿图,共计存星1400多颗,因此整个藻井看起来浑然一体,宛如琅琊玉宇,大罗仙境一般。后来,专家们经过一番研究,决定对藻井进行拆卸,然后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再进行拼接。

专家们认为,古建筑博物馆设施完善,可以作为转移的地点。可是下来的迁移工作,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一开始,那些经验丰富的古建筑木匠老师傅,对藻井进行了一番全面检查,确定哪些部件可以拆,哪些部件不可以拆。然后,专家们登着梯子,小心翼翼的对藻井进行拆解,拆解的同时对每个部件进行编号,以及拍照保存,保证在后期拼接的时候能恢复原样,不至于张冠李戴,或者混杂错乱。

拆卸和转移藻井,专家们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但工作顺利,没有发生什么意外情况。可在最后拼装的时候却让人感到头疼,因为需要拼装的大小部件有好几百块,即便是再熟练的工匠,也需要反复的调试,最后专家们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才拼装好藻井。

屋漏偏逢连夜雨,最后准备将藻井吊起来时,又发现第二层和第三层拼接的地方竟然少了个木销子,导致两层之间有个缝隙。这下可急坏了在场的专家,如果放任不管的话,藻井用不了几年就会因为受力不均匀而变形断裂。专家们把隆福寺和博物馆都翻了个底朝天,结果还是没有找到丢失的木销子。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专家们请来一位专门从事古建保护的大师,请他想办法能弥补这个缝隙。木匠大师经过仔细的观察,并翻阅了大量的古代藻井资料,然后通过几十次的尝试,终于用木料造出来一个小拇指大的木销子,将第二层和第三层有缝隙的地方“销”在一起,这才算“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使得文物专家们成功的复原了隆福寺藻井。

几十年过去了,隆福寺藻井已经成了古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虽然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洗礼,但它却依然光彩依旧,而这一切都和无数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付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您以后有机会去到北京,也不妨去一趟古建博物馆,观看这件独一无二的珍稀国宝,进一步体会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和无穷智慧。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