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分类也能带来“大”改变

 吴越尽说 2019-06-17

“小”分类也能带来“大”改变


 作者:庞崇崚 蔡铭越


    垃圾分类就像是一根链条,包括前期的分类、中期的运输、后期的处理,这三个环节,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垃圾分类的效果。


工作人员对厨余垃圾箱内垃圾进行再分类。


厨余垃圾运输车。


奥林清华西区的垃圾分类回收亭。


居民在分类垃圾箱前投放垃圾。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厂内正在处置餐厨垃圾。


      家住奥林清华西区的陈阿姨,家里一共摆放了六个垃圾桶,除了客厅和卧室,她还在厨房特地放了两个垃圾桶。

      “烧鱼的时候,鱼鳞和内脏放一个垃圾桶,归厨余垃圾;装鱼的塑料袋要放在另一个垃圾桶,归其他垃圾。”陈阿姨解释。

      奥林清华西区于去年启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试点,8个多月运行下来,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明显增强。该小区垃圾分类试点经验能否在全区推广?吴江其他小区垃圾分类现状如何?围绕垃圾分类,记者展开调查。


现场直击

小区垃圾桶不分类 居民“无差别”扔垃圾


      位于中山南路旁的莱福公寓是一个老小区。在10幢楼下转角的位置,放着一个大垃圾桶,没有分类标识。垃圾桶内已经扔了很多垃圾,传出阵阵厨余垃圾的异味,垃圾桶边上有不少纸箱,以拆开的快递盒为主。

      一名年轻女性业主拎着大包小包的垃圾走出楼道,一股脑儿都扔进了大垃圾桶。记者看到,垃圾里有快递盒、外卖饭盒、装厕纸的垃圾袋、用过的猫砂……

      “在家里这些垃圾都是分开的,但楼下垃圾桶不分类,就扔一起了,赶着去上班呢。”年轻女性业主说。

      记者走进城区多个小区,发现大多数小区的室外垃圾桶是分类的,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个桶,但实际上,这两类垃圾桶并没有起到分类的作用,业主把家里收集到的所有垃圾“无差别”地往桶里扔,完全不分类。

      在瑞景国际小区,住宅楼下放置的大垃圾桶分为了绿色和黄色两种,前者用于收集可回收垃圾,后者收集不可回收垃圾。但记者看到,不论是绿色的还是黄色的垃圾桶,里面收集的垃圾都是五花八门,有可回收的、不可回收的,还有餐余垃圾。


试点效果彰显 基本实现垃圾精准分类


      在奥林清华西区的北门和西门,各设有一个垃圾分类站,摆放的垃圾箱分类很细,有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中,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的垃圾箱放置在一个垃圾分类回收亭内,而可回收垃圾箱又细分成了纸张、金属、塑料、玻璃四个回收箱。

      在厨余垃圾箱前,陈阿姨拎着贴有二维码的垃圾袋,将智能垃圾分类信息卡对准垃圾分类箱的扫描口,扫描成功后,箱门打开,然后投放,动作十分娴熟。

      “我们小区实施垃圾分类大半年了,一开始不适应,现在习惯了。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比较好处理,拎到楼下,按箱子放就行。餐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有时比较难分辨。”陈阿姨说,比如粽子,她跟女儿就产生了分歧,她觉得粽子叶和捆粽子的绳子都是其他垃圾,但她女儿说粽子叶算厨余垃圾。

      “回头我扔垃圾的时候,要问一问专业人士,把这事弄清楚。”陈阿姨说。


记者调查

多数小区垃圾分类不细 垃圾混扔现象普遍


      记者近日就“你了解垃圾分类吗?”“你平时会进行垃圾分类吗?”等问题,在多个住宅小区内开展调查,结果并不乐观。

      接受调查的市民基本上都知道垃圾分类,但相当多的市民只知道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且扔垃圾时容易出错。

      “大致会分一下。像纸箱、啤酒瓶、塑料桶、旧报纸这些能卖钱的,都是可回收的,送给收垃圾的人或小区保洁员。其他的垃圾,都混在一起扔了。”市民曹明德说。

      “我们家不分类的,反正小区楼下就一个大垃圾桶,出门时带下楼一起扔了。要分类的话,家里老人怕是不适应的。”家住瑞景国际的居民刘女士说。

      市民章先生说,单位里曾组织员工去大型环保公司参观,了解垃圾分类,他觉得挺有意义的。“我儿子在学校里学了一些垃圾分类的知识,我给他也买了相关的玩具,让他分着玩。”章先生说,虽然家里还没有落实垃圾分类,但他认为,应该培养分类的习惯。

      调查发现,很多居民在家里会对垃圾大致分类收集,但扔到楼下的垃圾桶时,就不会仔细地分了,直接扔在一个桶里。

      “以前仔细地分类过,后来大家都不分了,我们家也不分了。即使我们在家里分得再好,垃圾车在装的时候,又把垃圾混在一起,分了有什么意义?”家住吴越领秀小区的张阿姨表示。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试点 居民逐渐适应


      去年9月,奥林清华西区设立了我区首个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试点,通过投放智能餐厨垃圾收集设备、智能可回收设备、积分兑换和垃圾袋发放一体机设备,使餐厨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实现分类投放。

      “推行垃圾分类的难点,还是居民的意识不够。目前,奥林清华西区垃圾分类回收试点的居民参与率达90%以上,居民垃圾分类正确率保持在85%到90%之间,情况很好。但小区住户存在新老交替,我们的宣传工作一直不松懈,帮助新来的居民适应起来。”浙江联运知慧科技有限公司吴江项目负责人杨林介绍,该公司安排了10余名工作人员每天在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巡逻,进行设备维护、垃圾转运和垃圾分类宣传,经常为居民答疑解惑。


部门声音

大分流、细分类模式 保证垃圾分类“链条”不中断


      区城管局市容中心垃圾分类科科长钱惠胜介绍,随着生活垃圾量快速增长,生活垃圾的处理压力越来越大。垃圾分类它就像是一根链条,包括前期的分类、中期的运输、后期的处理,这三个环节,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垃圾分类的效果。

      钱惠胜介绍,目前,我区正逐步推广“大分流、细分类”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对市民日常生活中造成的各类垃圾进行分类。

      “大分流”就是按照生活垃圾的属性进行专项分流,将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和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投放,采用不同的垃圾运输车进行分类运输,最后由各类垃圾运输车将不同种类的垃圾送至各个垃圾处置站进行分类利用和处置。

      “'细分类’就是将日常生活垃圾进一步细分成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在有条件的场所可以将其他垃圾进一步细分成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钱惠胜补充道。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区配备了可回收物收集车、餐厨垃圾收集车、有害垃圾收集车等不同类型的垃圾收集车,它们将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再运输至各个类型的垃圾处置站。


垃圾“选对”了处置方式 实现变废为宝


      为了推进“大分流、细分类”的垃圾分类模式,我区通过居民小区以物换物、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实施强制分类、建立有害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园林绿化垃圾处置试点推进、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就地处置、推进餐厨废弃物处置等处置方式做好末端处理。

      除了一些就地处置方式外,目前城区及城区周边分别设立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垃圾、有害垃圾及一般固废处置站。

      6月14日下午,记者实地参观了吴江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处置厂。餐厨垃圾处置厂的一名技术人员透露,餐厨废弃物进厂后,经过分拣、破碎、制浆、沉砂、压滤,再由三相分离产生水、渣、油。其中,水、渣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油经过处理,可作为工业用油的原料。

      “这些餐厨垃圾在预处理车间,由三相分离机分离出的油,经过处理后,可作工业用油的原料,还可以作为航空燃料,实现资源化利用。”该技术人员表示。

      生活垃圾焚烧处置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处置厂每天焚烧近1500吨生活垃圾,将焚烧垃圾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用于日常发电,焚烧垃圾产生的烟雾也经过厂内设备的净化处理,最后以无色无味无污染的方式排放至大气中,“这些垃圾通过焚烧后,每年能产生约2.2亿度电,足够22万户居民使用一个月。”该负责人说。

      由此可见,从前端分类、中端运输再到末端处理,把每一步都“走”好是十分重要的。

      据统计,目前我区生活垃圾日焚烧处理能力为1800吨,而生活垃圾日产量已经突破2400吨,夏季峰值时达到2500吨以上,超出的生活垃圾采取无害化填埋的方式处理,但填埋场剩余库容有限,现有生活垃圾处置终端在处置设施、处置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改善。

      因此,从垃圾产生源头上着手实施分类管控迫在眉睫。推行垃圾分类关系着整个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善,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

      本版摄影:庞崇崚 蔡铭越

      2019-06-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