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年一个卖大蒜的,南宫一个卖生姜的

 xianfengdui111 2019-06-17

在河北省南部,有两座城市可以说得上是一对欢喜冤家,一个是邢台,一个是邯郸,它们不仅地域一体、文化一脉,而且历史上过从就非常紧密,风云变幻,剪不断,理还乱。

邢台清风楼

商代祖乙都邢,历五王为商都138年,期间邯郸为畿辅要地,类似于今天的北京之于保定。战国时,赵国兴起,邯郸为都城158年,当时的邢台为别都,双方身份互换。晋代,后赵石勒定都邢台,辖15州96郡;后石虎迁都于邺(今属邯郸),邢台再次成为陪都,双方又一次身份置换。

唐宋至明清,邯郸沦落为县城,一度为大名、广平的治下,像一位落难的公子。邢台境况略好,大致为州府之地,尤以顺德府盛名传于后世。

邯郸丛台

近现代以来,两个城市基本上同为地市建制,不同的是,邯郸有伟人一句“邯郸是要复兴的”,生产要素迅速聚集,摇身变为“较大的市”,而邢台就显得落寞了许多。这多少有点再一次身份置换的意味。

同属冀南地区的邢台和邯郸,地域和文化上却都接近河南,都属于豫剧文化圈,两地百姓在心理上也比较接近,出门在外彼此以老乡相称,至少也是“半个老乡”。尤其高铁开通后,两地之间的距离缩短为16分钟,邯郸中华大街北延工程将来也要实现与邢台对接,邯邢一体化越来越近了。

南宫普彤塔

其实,邢台和邯郸之间还流传着一段佳话,说的是南宫和永年世代交好的事。南宫为邢台治下的县级市,永年为邯郸新划的市辖区,双方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见面就像亲戚一样,到对方家吃饭不掏钱,据说交警都不带查对方车的。

还有说当年根治海河的时候,两县工地、窝棚紧挨着,当时南宫人伙食好,就经常给永年人吃的,而永年人不惜体力,经常帮着南宫人干活,两地人建立了深深的友谊。

永年广府古城

又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永年一个卖大蒜的,南宫一个卖生姜的,有一年下大雪,两人都躲进了破庙里。没想到雪一下就是七天,不得已,永年人就用香炉加雪煮大蒜,并主动请南宫人和他一起吃大蒜果腹。南宫人则用自己的生姜熬汤,然后请永年人一起喝姜汤御寒。就这样,他们度过了饥寒,事后还结成了亲戚。

这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故事流传至今,见证了两地之间的友谊,也为邯邢“双城记”增添了不少的谈资。

河北邯郸——古代名都如何在历史的演进中沦为边缘城市?

2019-05-14 23:45 生猛历史

文/王凯迪

中国历史上,各个城市的名称总是在数千年历史之中,伴随着帝王的喜好与政区的更迭,展现出循环往复又革故鼎新的变化趋势。然而,在浩荡的历史浪潮中,唯有一个城市在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始终保持着它的原汁原味,那就是以成语之乡与都邑汇聚而闻名的古城——邯郸。邯郸城,这个享誉战国秦汉,风靡魏晋北朝的传奇古都,是如何在历史中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呢?

01 名满邯郸

邯郸城,最早是以一位帝王的出生地而享誉中国,秦始皇嬴政在邯郸廓城(大北城)温明殿以南的朱家巷出生长大,度过了整个少年时光。当时的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是黄河中下游与洛阳、大梁、临淄齐名的繁华古都,更是黄河以北毋庸置疑的政治经济核心。

不过,邯郸在成为赵国都城之前便已享誉中华古域,《竹书纪年》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从商代末期开始,邯郸之名就出现在商王朝的王畿之内,三千余年不变的城市史便就此开始。邯郸之名则是得名于邯山一段(紫山)山石呈紫红色(丹)之意。

图/战国赵王城遗址

秦汉交替之际,邯郸城作为秦军与起义军的战略拉锯之地,屡遭战火荼毒,战国时代的古城池基本损毁殆尽。然而,经过西汉两百年承平之世的发展,邯郸城又很快从战乱中恢复,到西汉末年,邯郸再次成为北方地区经济发达的大都会,据《汉书·食货志》的记载,在王莽时期,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被称作“五都”,是除京城长安之外的五大经济都市。

然而,邯郸的五都之位仅仅是昙花一现,在东汉建立的过程中,立足河北的刘秀与王郎进行了惨烈的“邯郸之战”。邯郸城市因之遭到了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刘秀攻克邯郸之后,“因攻城邑,遂屠邯郸”,实行了残酷的镇压,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洗劫,使这座西汉时期的“名都”毁于兵燹。终东汉一世,邯郸再也没有回复生气。02 邺城故事

东汉黄巾之乱后,随着邯郸城的衰落,南部魏郡的邺城开始成为了河北地区的政治核心所在。从袁绍开始,邯郸境内的邺城就成为了河北地区的政治与经济中心。由于邯郸城损毁严重,日益荒芜,位于漳水沿岸的邺城更加适合立足北方的割据政权,从而达到“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图霸天下”的战略目标。

此后的四百年之间,邺城分别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后燕与东魏-北齐的都城的都城,充分证明了此时的邯郸的邺城已经从一个中央统一王朝的经济中心变为了割据关东所必备的政治战略重心。

图/邺城复原03 邯郸的落幕

当南北朝的战火烽烟消散之后,作为关东割据中心的邯郸城自然丧失了重要的战略地位。隋朝时期的邯郸地区时而为洺州,时而为武安郡,逐渐沦为了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隋唐大运河的永济渠同样从邯郸市东部边缘略过,使这个古城无法享受到水运的红利。

安史之乱后,近邻魏博节度使所在地的邯郸成为中央与藩镇的战场,这一局面一直延续至五代乱世尤未改变。虽然在北宋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县一度成为北宋的“北京”,但是靖康之乱的战火又将邯郸在内的河北之地尽数焚灭。金元之后,邯郸的繁华彻底落幕,只能作为一个落后的北方州府级单位而苟延残喘。

图/北宋时期的邯郸地区

邯郸城的衰落与北方城市的衰落基本同步,都与东汉以后的经济中心南移有着紧密的关系。除此之外,邯郸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更加适合作为割据王朝占据河北一带的的政治中心而非统一王朝的核心地域,当以北京为代表的边疆要地成为中原王朝守御国门的政治都城后,以邯郸为代表的河北城市的衰落便再所难免。

参考文献:1.中国全史百卷本

2.邯郸史话

为什么封建王朝大多是以北制南,由南到北统一的,只有一个朱元璋

先看一下封建王朝的那些开国皇帝:杨坚,陕西人。李渊,河北人。赵匡胤,河北人。成吉思汗,蒙古人。朱元璋,安徽人。努尔哈赤,东北人。

北方人5个,南方人有1个,其实朱元璋所处地界不算南也不算北,姑且算南方人好了,就此看来还是北方出的皇帝多,这是为什么呢?

一、南方条件太好

人口少,资源丰富,基本上可以不耕而食,不畜而肉。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不思进取的文化。这也就是非洲和美洲,为什么在欧亚都进入资本主义和发达的封建国家后,还保持着原始部落。

看着要辛苦刨食,苦寒的北方,在看看怀里的漂亮温柔的江南女子,变态才想北伐。相反,这些都给北方以极大的诱惑。

这也是中国为什么不象欧洲那样到处侵略,寻找殖民地的原因。

二、江南的国家化程度不够

直到现在,南方人也要比北方人迷信得多,江南多淫祀的背后,就是多是散沙,部落林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大。

而北方,农业部落从大禹治水就形成了写协作的文化和大一统的情结。游牧部落也因为资源的匮乏和环境险恶,不得不结成准军事组织。

三、冷兵器时代的兵种优势

冷兵器时代,骑兵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人毕竟是在陆上居多。南人虽然惯舟,到了北方却难展所长。

船虽然是北方人所不习惯,可是,只要突破了长而脆弱的水上防线,到了陆地上,骑兵的优势就得以发挥。

四、政治因素

很多朝代的政治中心都是在北方,因此北方人的政治欲望要比南方人强,而且,南方人多为北方发配之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很容易造成了一片人对仕途的失望,对政治的失望,因而他们更重利,而不是重权,所以在政治上,很容易是从北方制约南方。

政权一般从北方迁到南方后就不再有进取精神了,同样也是被当地的这种风气所感染,更讽刺的是,一般来说,南方的政权也都是北方政权南逃的结果。

国一共有三个国都,分别是晋阳(山西太原)、中牟(河南鹤壁)、邯郸(河北邯郸)。

攻占代地定都晋阳

晋阳是赵国从晋国时期的赵家大本营,是赵家往北发展的基地,目标就是北边的代地。在还没有发生三家分晋的时候,赵家的家主是赵简子,赵简子考察自己的几个儿子发现地位最低的庶子赵襄子最有本事,就废了太子伯鲁,立了赵襄子,赵襄子确实大有作为,攻下了代地。后来赵襄子年老,他为了保证赵家内部的团结,立了哥哥伯鲁的孙子赵浣为太子,他就是后来的赵献侯。南向发展迁都中牟

赵国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内乱,几乎每任国君即位时都会发生内乱。赵献侯即位后立马就被赵襄子的儿子赵桓子赵嘉赶下位,但赵桓子寿命有限,一年以后就去世了,赵献侯在支持下重新即位。

当时三家分晋已经完成,赵国因为在三家分晋时实力最大,获利最多,再加上赵国地处北方,赵献侯为了避免赵襄子和赵桓子残余势力的影响,以及为了进一步向更加富裕的南方发展,将国都迁往了中牟。攻略中山再迁邯郸

赵国迁都邯郸其中也有内乱的原因。赵国迁都邯郸是发生在赵敬侯时期,当时上一任的赵国君主赵烈侯立了自己的儿子赵章立为太子,赵烈侯去世后,赵章年龄太小,朝臣拥立赵烈侯的弟弟为国君赵武公,赵武公在十三年之后去世,赵章再度被拥立为国君赵敬侯,但此时同样的一幕再度发生,赵武公的儿子作乱,赵敬侯击败叛乱之后,考虑到赵武公的残余势力影响,坚定了迁都北方邯郸的想法。

除了内乱,更重要的是赵国也必须迁都邯郸。三家分晋时魏国分得的土地并不在一起,起点并不好,后来在魏文侯的努力之下,魏国国力持续上升,很快就成为了战国初期的一霸,后来在不断的辗转腾挪中一步步占领了更多的土地,并最终将赵国国都中牟三面包围了。

赵烈侯时赵国和齐国发生战争,赵国联合魏国、韩国一起进攻齐国,魏文侯很快带领着三家打败了齐国,并且让齐国割让了一大块土地,在这新得到的土地上,魏文侯设立了军事重镇邺县,并让西门豹去统治。

魏文侯心中对于赵国的南扩一直暗中提防,赵国原本意图向南方发展,想要攻打卫国,但此时魏文侯一直喊着三晋结盟,再加上魏国国力强大,卫国是魏国小弟,赵国一直没有办法向南发展。魏国设立邺县,赵国就很尴尬了,此时的赵国国都中牟东面就是邺县、汤阴,南面是魏国的朝歌,而西面就是太行山,邺不但不能向南发展,更是几乎被魏国包围,十分危险,所以赵国只能改变国策,迁都北边的邯郸,将国策定为消灭中山国。

所以赵国一共有三个首都,晋阳、中牟、邯郸,这三个首都基本上代表了赵国的三个不同的发展战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