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诗记】卢照邻: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下)

 真友书屋 2019-06-17

而后他又跟孙思邈一同居住于太白山,以此想治好自己的病,但后来孙思邈去世了,他的病也变得更加严重,《新唐书》本传中称:“居太白山,得方士玄明膏饵之,会父丧,号呕,丹辄出,由是病益甚。客东龙门山,布衣藜羹,裴瑾之、韦方质、范履冰等时时供衣药。疾甚,足挛,一手又废,乃去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颍水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本传中的这段记载,应该是来自卢照邻所写《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昔在关西太白山下,一隐士多玄明膏,中有丹砂八两。余时居贫,不得好上砂,但取马牙颜色微光净者充用。自尔丁府君忧,每一号哭,涕泗中皆药气流出,三四年羸卧苦嗽,几至于不免。”

原来是有一位隐士给了他味药方,里面需要丹砂8两,但是因为他太穷,买不起丹砂,于是就用其他的药物来充当。卢照邻的父亲去世后,他很悲伤,每次大哭之时,流出的眼泪都带有药味儿,这样过了三、四年,病情就更严重了,再加上《新唐书》本传上的那段记载,可见他的病情加重跟服假药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后来他写信请认识的朋友们给予资金帮助,但病情却未曾缓解,且进一步有了半身瘫痪的迹象。于是他就到具茨山下买了几十亩地,住在了颍水边,并且他在水边还提前建好了自己的墓。而后病情越来越严重,他在《释疾文序》中写到:“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蜷;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看来这个阶段他只能费力地挪步,每迈出一步,都极其的艰难。这种情况让他对生活彻底绝望了,《旧唐书》本传中称:“徙居阳翟之具茨山,著《释疾文》、《五悲》等诵,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照邻既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尝与亲属诀别,遂自投颍水而死,时年四十。”

读到这段话,真感到悲催,他在半身瘫痪的情况下,还写出了总结自己一生的诗文,而后实在不愿意忍受这种痛苦,于是就跟亲人们告别,跳入颍水自杀了。本传上说他“时年四十”,后世的研究认为他应当活到了50之外,不管怎么样吧,他觉得这么痛苦地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那时他写下了《五悲·悲穷通》,此文中有这样的哀叹:“已焉哉!已焉哉!崑山玉石忽摧颓;事去矣!事去矣!古今圣贤悲何已。……一朝溘卧,万事宁论。君徒见丘中之饶朽骨,岂不知陌上之有游魂。假使百年兮上寿,又何足以存存!”

这样的一段悲痛故事,让我自己读起来都觉得特别压抑,而卢照邻在他的那个时代,其实已经声名在外,比如时人杨炯评价他说:“卢照邻人间才杰,览清规而辍九攻,知音与之矣,知己从之矣。”而他尤以七言诗见长,他的诗作似乎以《长安古意》最有名气,我摘引该诗中的一段: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这段话层层铺叙,以此来描绘长安的繁华壮美,而该诗的末段则最为人们所称道: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卢照邻的这种写法被严羽认为叫“唐初体”,到了明代,有人将这三个字调换了一下顺序,改称为“初唐体”,沈松勤等在《唐诗研究》中称:“明代以后,‘初唐体’更多的是专指‘四杰’的歌行体。”李攀龙在《唐诗直解》中对卢照邻的这篇《长安古意》大为赞赏:“主第侯家,一篇讽刺纲领。每段转落,有蛛丝马迹之妙。‘双去双来’一联,实出意表。说尽豪华,末只将数语打叠,何等手眼!读至此,热肠令人顿冷。一结见大神韵。”

但也有人对这首诗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顾璘在《批点唐音》中说:“此篇铺叙长安帝都繁华,宫室之美,人物之盛,极于将相而止,然而盛衰相代,唯子云安贫乐道,乃久垂令名耳。但词语浮艳,骨力较轻,所以为初唐之音也。”看来,顾璘认为初唐之诗都是词语浮华、没有骨力者。他的这种认定也并非是奇特见解。

在唐代时,人们对“初唐四杰”的诗作给予的整体评价是“浮躁浅露”,比如《张说之文集》中就有这样一段话:“(裴行俭)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评曰:‘炯虽有才名,不过令长,其余华而不实,鲜克令终。’见苏味道、王勮,叹曰:‘十数年外,当居衡石。’后果如其言。”

但是,大诗人杜甫对这件事情打抱不平,他写过一篇著名的《戏为六绝句》,此组诗之二为: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首诗太有名气了,“王杨卢骆”之名我也是由此而知并称者。杜甫在这首诗中说,“初唐四杰”所写就是那个时代的文风,但后人却对这种文风冷嘲热讽,并且没完没了。即此可知,在唐代,就有很多人轻视“初唐体”。杜甫觉得众人的这种轻视太过分了,他指责这些人说:你们没资格轻视“初唐四杰”,在后世,你们这些人绝不会有名声,而“初唐四杰”会像江河一样,万古长存。

但是后人轻视“初唐体”,究竟轻视的内容是什么呢?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之三中做出了说明: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看来,时人的指责是说“初唐体”比汉魏时的诗风差很远,这种评价其实没什么意义,不同的时代当然有不同的文风在,但杜甫认为“四杰”的文风仍然是冠绝一时,所以他继续讽刺那些看不起“初唐四杰”的人,他说这“四杰”所写的文章其实比你们这些人强多了。

杜甫的这种评价算不算是一种偏私呢?至少有人不同意他这么高看“四杰”,宋葛立方在《韵语阳秋》卷三中说:“而王杨卢骆亦诗人之小巧者尔。至有‘不废江河万古流’之句,褒之岂不太甚乎?”究竟如何看待“初唐体”,其实各有各的角度,以我的私见,“初唐四杰”对整个唐代诗歌的繁荣有着开创之功,此功劳不可一笔抹杀。

而这“初唐四杰”之名,这种并称在唐代已经逐渐风行。最初四人排名的先后顺序并不相同,但这“四杰”是否认可社会给予的排名顺序呢?《旧唐书·杨炯传》中称: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其后崔融、李峤、张说俱重四杰之文。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看来,至少杨炯对此并不满意,他为什么不满意呢?相关的学者有不同的解答,在此就不细聊了。

卢照邻墓位于河南省许昌地区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的河溪西岸。河南的这趟寻访,我是在郑州包了一辆车,司机王师傅不但开车稳当,人也特别诚恳,出门在外遇到好的司机,也是难得的缘分。我以往的包车方式,是每到一个市就包一辆当地的车,这种做法主要的考量是:当地人对当地的地理人文更加熟悉,因为我的寻访地址有很多都语焉不详,必须要找到有经验的司机,这样就能减少一些麻烦。而用外地司机跑到异地,这会给寻访增加难度,但遇到王师傅这样的司机,我还是不忍心撒手,宁肯让他带着我辗转几地,一路地跑下去。

王师傅的车上也装有导航仪,其实我带的那一个配置更高,但他更相信自己的那一个,在寻访的途中,我们把两个导航仪同时打开,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所示路线基本相同。然而这一程在路径的走法上,我们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争论一番,彼此都觉得自己的那个更正确,但我还是坚持让王师傅按照我的导航仪指示的路径前行。

今日在郑州附近的几个市县寻访,几乎走过的所有国道省道及县道都在修路,又赶上今天大风,所到之处灰尘蔽日,张口说话就觉得有尘土飞进嗓子眼儿。路上看到各种车的车身上都有厚厚的一层灰土,这种脏乱的感觉让自己浑身不舒服。从新郑市南行沿107国道进入长葛市,在此市的中心位置看到了葛天氏的雕像,葛天氏赤身裸体,仅在腰部挡了块毛巾,我觉得把这个雕像做成搭块树叶,则显得更加贴近事实,在他所处的那个远古时代,怎么可能有毛巾?

从长葛市沿325省道西行,30余公里后进入无梁镇,此镇已是禹州市的地界。从无梁镇向北拐入山区,山路极窄仅一车道,迎面错车几乎无可能。在这山路上慢慢地爬行了十几公里,无意间看到了这么窄的小路竟然还有路牌,此条路名为C005线,以C字开头的路名我这是第一次见到。一般而言,国内的道路命名,基本上是以汉语拼音大写字母开头,如G为国道,S为省道,X为县道,而C是什么道?我猜测一番,感觉应当是村道,但按照道路排名,似乎无村道一说。

在前行的路上,王师傅总认为今天走错了路,他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导航仪是对的。走在这荒凉的山区内,两边看不到任何的村庄,我也渐渐怀疑自己的导航仪所指路径的准确率有多少,但走到这个地步已无法回头,只好硬着头皮按着导航仪指示的村路继续向山里开行。

终于在大山之内找到了龙门村。此村很小,沿山坡而建,院落变得很是零散。在路边遇到一位放羊的老汉,他蹲在路边一声不吭地远望着,身体一动不动,像是一尊雕像,他的羊各自分散的爬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这让我想起了元曲中的《山坡羊》,老汉完全没有照看一下的意思,也不担心自己的羊走丢。我在以前只听说西北地区的岩羊才有这样特殊的本领,然而这里的羊却也能爬上近似立面的石壁之上,这样的景色很有画面感。但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欣赏这些美景,于是下车走上前向老汉打听卢照邻墓所在。其实我向他打问并不抱太多的幻想,我觉得这样的老汉能知道卢照邻的名字概率会很低,然而现实证明,我低看了老人。他听到了我的问话,没有吭声,转身登上了路边的一个小高台,指着远方的路线,淡定地跟我说:“见到前面的转弯标志右行,穿过村庄就能看到卢照邻墓。”

我为自己的狗眼看人低而觉得羞愧,向老人郑重道谢后,驶入村中。按其所说,见到小学后右转,但小学旁的道路很窄,车无法开入。停车走入路旁的一个院落去打问,院中一位年轻女子说她不认识卢照邻,然后转身向屋内喊了一句:“有人来找村里的卢照邻,他家住哪里呀?”还没容我解释,从屋内走出一位年轻男子,看样子应当是她的丈夫,此人笑了笑,没跟自己的老婆解释,而是跟我出院,站在路边指着前方说:“你看见变压器右转,在路边遇到几户人家就到了。”

按其所说,前行不到一公里,果真在一条小路旁看到了几户人家,在路边有五、六个人站着聊天,我向他们请问卢照邻墓在哪里,几个人都说不知道。司机指着前方十余米处说:“那不就是碑吗?”其中一位村民看了一眼说:“原来你们找那块碑啊!”

但文保牌后的这个洞,显然不像卢照邻的墓

站在远处向高坡上张望,果真看到一座像馒头状的墓丘

所说的那块碑是许昌市的文物保护牌,上面写明着“卢照邻墓”。跑了这么远的山路,能够顺利地找到,身体的疲累也顿时减掉了一大半。这块保护牌立在路边,此牌的前方是一条干涸的河流,不知道是不是卢照邻自尽的那条颍水。而文保牌的背后是十几米高的断崖,断崖旁有个坍塌的窟洞,里面堆满了落叶,完全看不到坟丘的模样。

终于爬上了崖顶

围着大土包转了一圈,未曾看到任何的碑记

我走得远一些拉开距离向断崖上张望,感觉上面还有一个大土包,也许卢照邻墓就在断崖之上,然而我却找不到登崖的路。再走回到那几户人家的侧面,又看到一群羊,那几只羊本来立在断崖的侧立面上,见我过来便一只只地快速跳下断崖,我本以为它们因为见到生人被吓跑了,没想到这些羊全是冲我而来者:跑到了我的眼前把我围了起来,同时张着口向我“咩咩”地直叫。我这才意识到,这可能是跟我要吃的,于是摸摸兜里只有一块牛轧糖,剥掉纸皮,我塞进了头羊的嘴里。它果真津津有味地咀嚼了起来,其他的羊继续望着我,肯定也是希望得到同样的奖赏,我只好摸着口袋跟它们抱歉地说:“这回真的没有了。”这些羊似乎看懂了我的态度,陆续地散开,继续在山坡上寻找着它们的可口食物。

我给其中一只羊喂了块牛轧糖

我从这群羊下来的路径受到了启发,沿着它们走过的路顺着斜坡爬了上去,然而这个路径太陡,我用手抓着崖边的石块以及长出的小树,努力地向上爬。上次在山西寻找子夏墓时,也是因为爬山,右手受了伤,到现在还没有痊愈,这次再爬这么陡的石崖,心里多少有些余悸。正当我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登时,手机响了,是韩卫卫打来的,我不等他张口就告诉他,现在我正在他的家乡爬山,忙着寻找先贤的遗迹,有事儿晚上再说。

爬到崖顶,果真上面有个大土包,土包的直径近十米,高在三米以上,未见有任何的铭牌和碑刻。这个土包很是突兀,肯定不是天然形成的,我站在崖边小心地向下望,下方的路旁果真对应着的就是立文保牌的那个位置。由此看来,这个土包就应该是卢照邻的墓。土包的四围零星地种着几棵杨树,有人为圈起来的感觉,我沿此四处拍照。其实所拍者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这里既无碑刻,也无标识,更没有将墓围起来的墓群,除了上面的萋萋荒草,但这些草却不能告诉我土里面埋的究竟是不是卢照邻。

站在这里下望文保牌,似乎所标记着正是在此处

拍了几张照片之后,我按刚才上来的路原道返回。其实下来也不容易,只能用屁股蹭着地往下出溜,好在这些山坡的主要成分是黄土,等我小心翼翼地滑到了地面,用手摸摸屁股,裤子没有划破。于是松了口气,边拍打着屁股上的土,边走向旁边的那个几户人家的小村庄。

下望卢照邻墓旁的小村庄

走到了村庄旁,正巧从对着卢墓的院落中走出一位老汉,他问我是哪里来的,听到了我的回答后,他的神情大为惊异:“那可是太远的地方”,我问老汉他家对面的山崖上那个土包是不是卢照邻的墓,他说当然是,又接着告诉我:“我们这儿有三个卢照邻的墓,分别在八队、九队和十队,前两个是假的,只有我们十队的这个是真的。”我问老汉何以证明十队的这个是真的?他只是强调:“那当然是!那当然是!”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后我转念一想,文保牌就立在这,哪里还用得着质疑呢?!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