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给郭子仪升官,听完圣旨郭子仪却惊恐道:若接旨,我家必灭族

 闲来无事把书读 2019-06-17

维权骑士品牌馆|科学 ·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战乱频仍。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平叛战争中,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在史书中书写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故事。以战功为论,功勋最高者非契丹籍唐将——李光弼莫属。但中国自古不单纯以战功论英雄,从后世评价来看,汾阳王郭子仪比李光弼更胜一筹。

《旧唐书》曾夸奖郭子仪:

“自河朔班师, 关西殄寇, 身捍豺虎, 手披荆榛。七八年间, 其勤至矣, 再造王室,勋高一代。及国威复振, 群小肆谗, 位重恳辞, 失宠无怨。不幸危而邀君父, 不挟憾以报仇雠, 晏然效忠, 有死无二, 诚大雅君子, 社稷纯臣。”

在史学家看来,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虽功勋卓著,但绝非社稷纯臣,因此下场都不是非常好。而郭子仪呢?他在群小争相构陷的情况下,仍“位重恳辞, 失宠无怨”,因此最终得到皇帝的信任与重用,不仅位高权重、富甲天下,而且子孙满堂,以84岁高龄而善终。因此有人评价郭子仪:“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然而在郭子仪漫长的一生中,真没有君主怀疑过他骂?真没有臣子忌恨过他吗?笔者通读历史,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郭子仪不仅屡次遭到君王的怀疑,还多次遭遇贬谪。

例如唐代宗刚刚继位时,郭子仪就遭到宦官程元振的诬陷,被罢副元帅, 任肃宗山陵使,不仅被撤了职,而且还失去了兵权。若换做旁人,或许早就怨语连天、心怀怨望了,若像仆固怀恩,或许直接造反了。谁知郭子仪拿出先皇唐肃宗赐予自己的1000多条敕令,让代宗知道他对唐皇宗是如何忠诚的。他强调自己是受肃宗之托, 累蒙国恩, 所以对帝王是“不贰”、“无私”。他说自己命轻鸿毛, 对官位的高低和生死根本无所谓, 出生入死前后百战, 全凭了自己对“天” 的信仰。

其后,吐蕃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狼狈潜逃。正所谓国难思忠臣,唐代宗被迫起用郭子仪,让他收拾这个烂摊子。当时,郭子仪手上没有一兵一卒,然而他却二话不说,单骑赴国难,最终以自己的威望收拾残兵,将吐蕃赶出了国境。代总见郭子仪公忠体国,拯救华夏,于是颁下旨意,要给他升官。然而听完升官圣旨,郭子仪却诚惶诚恐,一定要唐代宗收回成命?郭子仪为何要抗拒唐代宗的美意?问题就出在唐代宗所封的官职之上。

原来唐代宗给郭子仪封的官职是“尚书令”。尚书令始于秦朝,一开始只是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但到汉武帝时,尚书令的地位被提升,开始成为天子近臣,主掌机要。到了隋唐时期, 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然而在唐朝初年,李世民就曾担任过尚书令。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尚书令便成了虚职,不再有人担任。如今,唐代宗给郭子仪加官尚书令,明着说是奖赏,实际是试探。

当时郭子仪屡次拯救大唐,功盖天下,其功劳甚至不下于当年的李世民。若郭子仪接了旨,当了尚书令,说明他已然膨胀至极,不安于现状, 难保不会像李世民那样发动政变。而面对他以及他家族的,必然是残酷的灭族命运。 然而郭子仪足够忠诚,也足够聪明,他多次上书唐代宗,要求他收回成命。 唐代宗见他如此识相,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同时他还亲笔写下诏令——《答郭子仪让尚书令手诏》。文章大赞郭子仪的高风亮节,并欲“宣示於外,编之史册”,将其竖为大唐纯臣的典型。

此后,唐代宗又主动和郭子仪结为儿女亲家,将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还闹出了“醉打金枝”的闹剧。不过好在唐代宗和郭子仪君臣和睦,反而将此闹剧化为千古佳话。在笔者看来,一个人的功名可以逆取,但需以顺守之,要学会宽厚,更要学会知足。因为那些伸到你手边,唾手可得的利益,既可以是甘美之蜜糖,也有可能是引诱你落入深渊的致命毒药。若懂满溢逆守顺取之道,则可以向郭子仪一般福泽绵长;若一味索取,试图吃干抹净,韩信横死的命运就离你不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