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问案】轴心时代:孔子见老子

 白桦树2008 2019-06-17

轴心时代:孔子见老子

项仁军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北纬2535度之间的中国、西方希腊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哲学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这个时代,东西方人类三大文明模式几乎同时确立,开创世界文明之路。在中国,秦始皇任用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了作为汉唐、宋元和明清母本的秦朝;震古烁今的人物老子、孔子、韩非子和墨子等诸子百家,相继出现。在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的宛如水槽的蔚蓝色海域旁,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3),征服亚欧非三洲。这里的文化名人,先有荷马,后有泰勒斯等“希腊七贤”,更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先哲辈出,作为轴心的希腊文明流传世界,并开放包容。在印度,伴随着婆罗门教教义《奥义书》等的问世,佛教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这条延续千年文明之约,世界三大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存,构建了多元的人类文明共同体

一、孔子见老子

 据历史记载,孔子见老子共有四次。前 535 年,即鲁昭公七年,在鲁国的巷党,孔子第一次向老子问礼,那年孔子17岁。《水经注·渭水注》记载: “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在周都洛邑(今洛阳) ,孔子第二次见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51岁时,即公元前498年,在今江苏沛县这个地方,孔子因“不闻道”而见老子。《庄子·天运》载曰: “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第四次孔子到老子故里河南鹿邑虚心求教,“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吕氏春秋·当染》),问礼宫石刻也留有记载。

、哲学的突破

 “轴心时代”,尽管没有儒道之分,但中国道家、儒家创始人的四次历史会面的事实证明孔子尊事老子,老子是孔子的精神导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从思想的根源性意义判断,老子的道家是源,孔子创始的儒家是流。“轴心时代”,中国的百家争鸣的学问,不管“应人”的儒家,还是“应事”的法家,都归于“应天”的道家,天人合一,同源异流,一各用

 《史记·孔子世家》载: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孔子第二次问礼于老子,“自周反于鲁”,在鲁国发扬“道家”而自成“儒家”。韩非子作《解老》《喻老》两篇,光大老子学说,传之秦国,自成法家秦汉起,老子的道家与孔子的儒家,一显一隐,汩汩滔滔地灌溉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弦歌不断,恩泽绵远

 东晋道教学者葛洪说:道为三皇(一说《三皇经》;司马迁《史记》解释为天皇、地皇、人皇之学,老子为集大成者;儒为周朝之学,孔子为继承者;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依据“轴心时代的动力学”原理,中国“苗床社会”的诸子百家,在“轴心”生产力驱动下,抱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反思的探究态度,推动中国文化沿着“道-儒-法-道”不断地进行溯源运动。

三、佛学中国化

 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在“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儒、释、道融合互鉴,作为轴心的印度文明佛学从开始传入西汉便中国化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由儒、释、道互补而成,在同一个轴心的印度文化佛教,公历纪元西汉前后以禅经的翻译方式传入中国,汉译禅经的词旨带有浓厚的道家气味,语言风格雅俗共赏、平实简练,使得佛经不可避免带有中国文化特点。如曾为安息国太子的大师安世高译《安般守意经》把安般(阿那般那)译释为道家的“清静无为”:“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

 为方便传佛教传佛教者学习汉代的道术(方术),初期佛教禅学依附于道教的仙学。佛教传入初期,由于势单力薄,佛陀法力无边、慈悲智慧的形象借助道家清静无为、除情去欲的思想弘扬佛法于是佛教人视为神仙方士和黄老清无为之道同类。道教符箓、仙学教义行气、导引与守一等修炼方术,也被佛教拿来为己所用。

 文化的同理心是文化交流最基本的元素,人类不同民族情感的演变与拓展,深刻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印度佛教色空轮回、因果报应等理论,和中国原有的福祸善淫文化心理息息相通。如佛教有“十二因缘说”,佛经有云:“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也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四、“中”的哲学

 不同于儒家字代表不偏、中正和好庸之道人生处世态度”是“集大成者。中国文化讲起来就一个字“道”,“中”字的含义“合理”,即符合“道”理。

 《说文·丨部》: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最早哲学上《淮南子·天文训》说:(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深刻反映中国文化思想,符合中华民族的事理、人情和法度。“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中国人的思维一未必是一,二未必是二,对可能是错,错反而是对西方人“是和非”,属于二元思维一是一,二是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中”,到底是什么?《老子》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把这句话重新断句,则为“道可,道非,常道”。“明心见性”佛教禅宗,以不可说,一说便是错来界定开悟的境界。晋朝傅玄《口铭》也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中”,不可说,说不可,不说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