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全宋笔记》 还原宋代人的生活场景

 下一站角门西 2019-06-17

宋代笔记代表作之一《困学纪闻》

  笔记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笔记作为一种文体,乃随笔记事而非刻意著作之文。笔记叙事或有侧重,然其内部并无严密体系,各条记事互不相关。或许因其芜杂,笔记在传统的四部分类中并没有作为独立的门类文体予以分立,这与笔记的学术价值并不匹配。

  宋代是中国古代笔记成熟期。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重要变迁,社会流动频率加快,人际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入宋以后,宽松的政治和文化氛围,科举规模的扩大,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使读书人急剧增加,宋代社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有力促进了宋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便是笔记体散文的大量涌现。这种不拘一格、随笔记事的文体深受大众喜好——上至宰相重臣,下至平民僧侣,都加入了笔记的写作行列。写作者用不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无需关注“春秋笔法”,兴致所至,将其所见、所闻、所思随手札录——笔记成为知识分子展现思想和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宋代笔记中,原先的志怪传奇内容趋于淡化,注重现实成为主流。有学者指出,宋代笔记已是晚明小品的先驱。此外,宋代笔记也开启了后世考据辨证笔记的先河。《容斋随笔》、《困学纪闻》是其代表作。笔记以其质朴、不事雕琢的特色全方位保存了宋代社会生活场景,既有对社会重大事件的记录,也有对微观生活的叙述,蕴含的信息是多元的。笔记在文化史、社会史、学术史、科技史等领域的研究价值也是其他文献无法替代的:《梦溪笔谈》、《涑水记闻》、《东京梦华录》等宋人笔记历经千年,至今仍闪烁着光芒。

  宋代笔记数量庞大,据统计,传世的宋人笔记有500余种,绝大多数分散在各种丛书中。有些书十分稀少,寻觅极为不便,且版本芜杂,在近千年的编辑刻印流传中,相当一部分笔记著作已非原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散佚,或因后人重辑而混乱不堪、错讹丛生,给使用者带来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宋人笔记进行系统整理。只是尚未见学术界有全面系统的同类整理著作问世。关于宋人笔记的研究成果,学界主要集中于某些笔记的内容、作者和文字考辨订正等方面,关注的是某些笔记史料在相关文史研究中的价值。就整个宋代笔记研究而言,已有成果还存在诸多缺失——将整个宋代笔记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难以反映宋代笔记的整体面貌,缺乏对宋代笔记学术价值的综合研究评价。因此,笔记小说在文献发掘上仍有较大余地,在研究深度上尚有推进的空间。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计划系统整理宋人笔记并编纂出版一部大型总集《全宋笔记》。《全宋笔记》整理出齐后,宋代经整理的文献资料基本上能呈现出完整的概貌,它将连同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编纂整理的《全宋诗》、《全宋文》、《全宋词》,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宋代研究资料库。这对发掘古代文献价值,传承祖国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均有重大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课题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宋人笔记编纂整理。将传世并散见于各类丛书的500余种宋人笔记搜集起来,按统一体例整理编纂。对因版刻流传过程中散佚的笔记条文尽可能做到收罗无遗,予以辑补。对原书已不存,但尚有部分文字留存于其他文献的100多种笔记进行钩稽辑校。全书不作繁琐校勘,以是非校为主。本项目所编辑整理者,以宋人著述的笔记专集为限,未成专集的、散见的单条笔记不在整理之列,与学术界已出版的《全宋文》错开收文。所收笔记以宋人所撰为限,与宋朝同时的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所属作者之笔记不收。第二部分为宋人笔记研究。包括“《全宋笔记》五百种提要”、“宋代笔记研究”、“宋人笔记视域下的唐五代社会”、“《全宋笔记》所见宋代社会生活研究”、“宋代笔记的文学史研究”和“宋代笔记语言研究”等。通过6个专题研究,深度挖掘宋人笔记的学术价值,探求中古时期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轨迹,对宋代文化遗产做全面开发与合理利用。(戴建国/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