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一千个喝酒的理由

 好好生活图书 2019-06-17
陶渊明:一千个喝酒的理由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

国人有这样的倾向。

先立一个偶像,把他拔得无限高。等冷静下来,一翻其诗文一窥其生活,啊,这人,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纯粹。

于是, “伟大的”被解读成“内在阴暗”,“超脱的”被曝为“本性庸俗”,一面把伟人拉下神坛,另一方面,又恨不能以自己的“慧眼”,从黑的里面挑出个灰的,然后洗成白的。

这大概就是基于逆反心理的捧杀。

好在,多数文人名士,写就不朽篇章的那个当下,心是真诚的,他们,并不介意谁人、以什么视角,解读他的字里行间话里话外。

陶渊明:一千个喝酒的理由

陶渊明便是如此。

人人会背他那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对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身份印象深刻。

于是便有了反问:真的如此吗?也便有了这样的回复:他进退都不行,是不甘心的。

陶渊明:一千个喝酒的理由

鲁迅说得好:

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

苏东坡说陶渊明: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陶渊明,贵就贵在他很真,不掩饰。

陶渊明:一千个喝酒的理由

入世的心思,是有的。

对于一位满腹经纶的文人来说,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完全没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何况,他还是官宦之后。

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官居太守,父亲是风云人物,母亲是大名士孟嘉的小女儿。当时没有科举,只论门第,按这样的家世,陶渊明应该能做个不错的官。

可惜的是,他八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道中落。陶渊明家贫而不改高远之志,他读山海经,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陶渊明:一千个喝酒的理由

陶渊明做过四次官。

第一次出来做官,是因“亲老家贫”,做了江州的祭酒。身处基层,难免仰人鼻息。陶渊明做得不爽,选择回去种地。

第二次做官是在四五年后,这次他投入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可怕的是桓玄想要做皇帝,陶渊明不愿意淌造反这浑水,这年冬天,恰逢母亲去世,他借机开溜。

居丧结束,闲居在家的陶渊明听闻刘裕大败桓玄,而桓玄挟持了皇帝一路逃,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思兴起,陶渊明主动追查桓玄的行踪,并报告给刘裕,事成之后,他却只得到一个参谋的职务。

这第三次做官,如当头棒喝,让陶渊明在沉默中清醒了。次年三月,他向上级递交了辞职报告,再次回家种地。

眼瞅着日子青黄不接,陶渊明叔父便劝他去做彭泽县的县令,那样就有30亩公田可以自由支配。

县令做到第81天,因为不愿意穿戴整齐,去跪迎一位倨傲的上差,陶渊明把官帽一扔,扬长而去:“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第四次辞官,铮铮硬骨的陶渊明成了千古传奇。

陶渊明入世为官,确曾想建功立业,但最初和最后,他不过是为了生存。并且,他不痴迷于做官,不执着于仕途,更多的时候,他选择遵从自己的本心。

陶渊明:一千个喝酒的理由

归隐的乐趣,是真的。

魏晋南北朝,老庄盛行,陶渊明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

他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他还善于体悟自然:“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与子俨等疏》)

这样一个人,对隐逸生活的喜欢,是骨子里的,如果不是那点文人抱负,不是为生活所迫,肯定也乐意这么悠哉地度过一生。

陶渊明:一千个喝酒的理由

《归去来兮辞序》中,他说:“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看看他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虽然他早出晚归,还是把田种得个“草盛豆苗稀”,但内心是欢乐的啊。

陶渊明:一千个喝酒的理由

喜欢喝酒,不用解释。

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说他自己“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陶渊明嗜酒,比李白杜甫有过之无不及。

当初因为没钱吃饭,为了分到公田,他去做彭泽县令。

谁想公田到手,他竟不管不顾家里人的口粮,命令全部种植可以酿酒的高粱。后来经过妻子请求,才留了一小部分种稻米。

陶渊明:一千个喝酒的理由

陶渊明的朋友颜延之,经常去他家喝酒,后来有事要离开,临走特意留了两万钱给陶渊明。

陶渊明直接把这两万钱,放到了他最常去的一个酒家那里,这样,以后他想喝酒的时候,连现场算账都免了,多快好省!

只要有人去他家做客,不论身份尊贵还是贫贱,陶渊明都会拿出自己保存的好酒,和对方尽兴地喝上一番。

比较有意思的是,和朋友一起喝酒,如果他先喝醉的话,不管客人怎么样,他直接就会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了,想睡了,你可以走了。)

陶渊明:一千个喝酒的理由

在饮酒中,陶渊明忘却世情,体味到自然的真意,悟出了生命的理趣。

陶渊明的诗,也弥散着浓浓的酒意。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一千个喝酒的理由

儿子们不争气,照样生气。

和大多数家长一样,陶渊明也是望子成龙的。

有观点提出,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此五柳乃指其五子。

陶潜自己不能成为先辈那样的人物,将振兴陶门的希望寄托在五子身上。中国古人庭院之中常植三槐五柳,就是期望子孙中出现三公五侯。

陶渊明:一千个喝酒的理由

而他的儿子是怎样的呢?他在《责子诗》中这样写道: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意思就是:

我老了,白发布满两鬓,皮肤不再紧实,虽然生了5个儿子,但都不喜读书不求上进。

老大阿舒16岁了,懒得天下无敌;老二阿宣15岁,就是不爱写文章;老三阿雍、老四阿端都是13岁,却连基本的识数都不会;老小阿通也已经9岁了,只知道吃吃吃。

唉,这都是天意啊,看看这些儿子,我还是继续喝酒吧。

哎,又给自己找了个喝酒的借口。

陶渊明:一千个喝酒的理由

图自网络,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