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湿地的高庄,又名西溪山庄,俗称西庄,是清代高士奇(1645-1704)在西溪的别墅。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瓶庐,又号竹窗,钱塘(今杭州)人,官至礼部侍郎。他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时,曾临高庄,并赐“竹窗”二字和诗一首。现恢复的高庄由高宅、竹窗、捻花书屋、桐荫堂、蕉园诗社等建筑组成。 当年康熙途经刚翻修过的关帝庙,不经意间看到匾额上写着“天子重英豪”几个大字。爱才的康熙对写下这五个大字的钱塘高士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士奇的命运才有了转机。当时,高士奇虽在京城谋生,但这个虽然出身书香门第,由于科举考试的一再落第以及父亲的突然病故,日子已过得相当落魄,满腹才情的他只能靠在庙市上卖卖字画聊以糊口度日。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1671年,康熙这位不满二十岁,意气风发的年轻皇帝为了巩固清王朝,大大加强了文治。特命翰林院对高士奇等人进行考试,杭州人高士奇如愿荣登榜首,供职翰林院。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的高士奇深得皇帝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公元1684年,高士奇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这位曾经悲歌燕市的穷书生逐渐成为朝中呼风唤雨的头面人物。 公元1689年农历二月初十,高士奇作为唯一的汉族高官,跟随康熙帝南巡,在巡游了杭州的西湖与灵隐等名胜之后,骑马至西溪的高庄。康熙命随从留在桥头,只让高士奇一人陪驾,乘小船到高庄观览游玩。康熙帝极喜西溪山庄,常“登楼延赏,临沼清吟”。高庄周围风景殊丽,竹林深秀,景色宜人,康熙帝对高庄赞不绝口,挥笔写下“竹窗”两个字,还乘兴写下一首诗:“花源路几重,柴桑出沃土。烟翠竹窗幽,雪香梅岸古”。 康熙帝驾临高庄,是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汉族官员的肯定,同时也促进了满汉文化的交流,而高庄也因此成为见证这一历史的人文胜迹。 杭州的西湖和西溪,品位完全不同。一个是红尘仙境,竭尽艳丽,一个是世外桃源,朴素无华。一个是西子仙女,一个是西施村姑。一个是灯红酒绿,笙歌曼舞,一个是水乡本色,梅竹芦花。所以,如果把西溪当作西湖来吹捧和经营,那么西溪就不再是西溪,使人感到那仿佛是纨绔公子在强娶民女,把一个好端端纯洁无暇的,天真自然的民女,变成了整日怀抱叭儿狗的姨太太。 高士奇者,满清康熙之佞臣宠物也。其人能百般陷媚,迎合上意,言语使皇帝老儿心坎里十分舒服,因而万般得宠。既得上宠,于是无所不为,大肆受贿,变成当时有名的暴发户,金银无数,江南各处,广置田产。 他是何方人氏?他的籍贯非常奇特,仿佛有奶便是娘,原籍余姚,为了科举,入籍钱塘,后来发迹,又改籍平湖,还有清人笔记说他是华亭人的,总之很复杂很奇怪,所以他的产业遍布京、扬、苏、松、嘉、杭等处,杭州西溪的“高庄”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起初他入北京时,穷光蛋一个,后给权相明珠的看门人之子作塾师,偶然的机会,被明珠赏识,后来又因明珠推荐,为康熙宠信。 康熙年间毕竟与晚清时期有些不同,居然还有人敢冒杀头的危险,上书朝廷,揭发皇帝的宠臣(那“奏章”全文见《清代野史大观》卷五)。揭发皇帝的宠臣,没有确凿的事实依据,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康熙也不能不对高士奇作了些装模作样的处理。后来等事情渐渐冷却,又重新用为亲信,可见皇帝这东西,哪怕是所谓“有为”的皇帝,对于佞臣的需要,也是有瘾头的,一日无人说点恭维话,一日不能舒服。 有人说高士奇很有才,是“名士”,呵呵,能弄得皇帝老儿离不开他,当然要有点歪才。但是,看看他的文章,看看他的书画,三流而已,他所以有“名”,不过是狐假虎威罢了。 高士奇在“杭州西溪,广置园宅”,那园宅其实跟“土馒头”一样,不多久,就消失了。晚清文学家林纾1899年游西溪时,想去寻找“高庄”旧址,未能如愿,因为当地已经没有人知道什么“高庄”了,林纾在游记中写道:“是行访高江村竹窗故址,舟人莫识。”(注:高江村即高士奇) 然而,我不久前却纯属偶然,游了次西溪“高庄”。那是五月的一个星期天,很想去西湖,但西湖人多,要让给远来的游客,没法去,心又一时很想外出,于是就西行十公里去了西溪“福堤”,无意中在一条小街上看到一个不起眼的门,就沿着竹径走了进去,谁知道那就是新造的“高庄”,看来我比林纾幸运多了,呵呵。 撇开历史上那个小人高士奇不说,现在重新建造起来的“高庄”,从园林的角度,还真正是值得一游,这庄园造得实在是太精致太考究了,完全可以与苏州的那些园林比一比。苏州的园林文人味是浓浓的,诗意是十足的,但是杭州的园林有真山真水,另具优势。现在西溪的新造“高庄”,在真山真水之间,溪河环绕,庭院深深,后花园还有一个大池塘,或者说是个小湖,再南望青山,北高峰居然就在目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