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南大坝山都掌人的消亡

 君子养源 2019-06-17

        编者按:本文作者杨永康先生是兴文县史志学会成员,此文代表他对大坝山都掌人消亡的研究成果,本刊获授权发布后全部按原文转载。第一幅配图是大坝书画家陈鹏先生所作的大坝龙背寨(又称大乙寨,青龙背),本文配图的龙背寨航拍图片由李磊拍摄。

(龙背寨,陈鹏先生作)

       一、国故地没蛮僚

川南古之大坝,秦汉时一直是僰侯国僰人居住地。据《水经注》记载:“僰于夷中最仁,有人道,故从人”。僰人“有姓氏,用白练缠头(包白帕子),衣尚青碧,背领袂缘俱刺文绣。裳裤覆膝,亦织班带以为行头。女绾发撮结,压衫之前后左右文绣絢烂,长裙细摺,膝以下亦刺文绣,行缠杂以青紫,出则著草履(穿草鞋)……婚则论财,丧则戚邻咸聚,挝鼓作乐至夜。”“男女首戴次工(斗笠),…编竹为之,裹以黑毡.处子霜妇出入无禁,暮夜游行,或吹芦笙,或作歌曲,声韵之中,皆寄情意,情通私耦,然后成婚。居室多为回檐,如殿制。食贵生,如猪、牛、鸡、鱼,皆生醯之,和以蒜泥而食(喜吃蒜泥薄片肉、白砍鸡)。每岁以腊月二十四日祀祖(吃年饭)……”,人死后要唱孝歌,“哭声如歌而不哀”,“三日殡葬(死人下葬,三天为说),依汉法为墓”,其生基以石板为料,做工精美,内壁雕刻人物、花鸟等图案(大坝苗族乡六合村青杠寨蛮子坟正是如此)。以此可见当时大坝僰人一斑,习俗与今似乎相同,已具较高的文明。

(大坝山都掌人)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开夜郎置犍为郡,下属江阳、汉阳两县,旋没于蛮僚”。大坝属江阳县(今泸州)管辖。“江阳、汉阳”即指现在的泸州和宜宾。

成汉嘉宁元年、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十一月,东晋荆州牧桓温桓温乘成汉内乱之际,率益州刺史周抚等西征成汉,次年三月,成汉主李势投降,成汉国败亡。云南大批僚人趁机攻入四川中部地区,大坝被僚人部落占据,原住民被赶出大坝家园。

这些僚人自称“山都掌”,意即“总领掌管”。这支民族非常彪悍,史载“ ……男子椎髻,摘去须髯,或髡其发。左右佩双刀,喜斗好杀,……以轻死为勇。……妇人披发,衣布衣,贵者著锦绿,贱者批羊皮……”。“都掌蛮始出动,必击鼓高山,诸蛮闻声四集。”“南蛮最尚铜鼓,时时击之以为乐。”

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失去控制。

二、唐宋征战血泪多

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唐朝置泸州都督府,招抚少数民族,“招生獠置县七:崽峨、柯荫、新宾、扶来、思晏、哆岗、罗阳”。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降为羁縻州。泸州都督府管辖十个羁縻州。

大坝曾称宋州,源于大坝的河流因州而名宋江。(见《明史》:“泸州卫,国初……迁於宋江渡,水源出夷界宋州”)。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实行松散的管理控制。

宋朝时期,川南一带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汉族政权和西南少数民族之间地方割据斗争十分激烈,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起,到宋徽宗政和七年止,短短一百年间,宋朝就发动大规模镇压川南少数民族反抗的战争十二次。“山都掌”人同时也经常袭扰抢掠汉人居住地。

根据《四川通志》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4年),山都掌人首领斗望率兵抢劫淯井监(今长宁双河镇),杀地方官平言,江安县令文信领兵增援也阵亡。戎州转运使寇瑊下令各州巡检汇聚江安县,集船500多艘,带粮张旗,击铜锣,吹号角,自长江而下,树营立栅,并招募白竻子兵”6000多人,进行镇压。几经大战,双方死伤不计其数,都掌人大败。斗望回去组织兵力又战,在晏江口二次又败。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6年),斗望率兵分三路来战,结果又被官兵击败,无奈之下,斗望终于率各寨投降,并杀三牲盟誓,永不寇盗边境。

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一桩小事又起战争。因纠纷晏州汉人打伤酋长斗落的妹妹,激怒了“山都掌”人,经泸州差官张昭劝导平息。接着淯井监抓了婆然村的细令等人,并杀了落占等十人,终于激反“山都掌”人,引起大规模的反抗。宋仁宗下旨益州知州田况,调遣周围各郡兵力镇压,又令梓潼路兵马钤辖宋定率兵支援,接着又招募僰族“白竻子兵”二万多人,合力镇压,经过数月,方才平息。

据《宋史记事本末》记载,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晏州“山都掌”人又发生大规模的反抗。宋神宗赵顼下旨中书检正官熊本为梓夔察访使征剿平定。改羁縻晏州为归来州,命“山都掌”首领固恕为知州,其子乞弟为蕃部巡检。

(明朝丑化山都掌人的画像)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山都掌人首领“得箇祥献长宁、晏、奉、高、宋、淯、纳、定、巩等10州投附,隶泸州淯井监”(今长宁县双河镇)。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赵顼下旨调中州团练使韩存宝经制泸州。此时固恕已老,便交权与儿子乞弟。当时九姓司僰人罗荀为反抗租税起义,进犯纳溪。韩存宝起兵镇压。乞弟率都掌兵相助,得胜后邀功求赏,并率6000步骑至江安城下示威,数月才退。不久又带兵包围九姓司罗固族,梓夔都监王宣急派军解救,结果全军覆没。惊动朝野,朝廷派步军都虞侯林广代将统兵进剿,林广在纳江大败乞弟,破乐共城,斩首二千余级,乞弟逃遁。

《宋史·赵遹传》记载,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年底,泸州安抚使贾宗谅强迫向山都掌人摊派竹木,搞得怨声载道,并把山都掌人首领卜箇笏等抓上公堂,诬说他们有罪,鞭打黥面,剌配充军,激怒了山都掌人。头人卜漏一声号召,政和五年正月丙戍,上元十五大放花灯之夜,趁得大宋官兵不备,一齐鼓噪起来,袭破梅岭堡(今江安县红桥镇),知寨高公老落荒而逃,其妻逃走不及,成了俘虏,不堪受辱自杀。高公老的老婆是濮安达懿王的曾孙女,当朝皇帝侄女,金枝玉叶。消息传到汴京,皇帝大为惊骇。听说泸南地区战事又起,“远近闻警骚动”。当时,梓州路转运使赵遹正在昌州(今安岳县)视察,唯恐“夷人”逾越永川、重庆,更难收拾,连夜驰赴泸州,督促贾宗谅率兵进驻江安,控扼安宁河口,防止“夷人”沿江而下。责成泸州周边诸垒转运粮饷,供给军需,同时严令比近巡检发兵增援。与此同时、成都、利州(今广元)、夔州(奉节县)诸路援兵,也次第赶到,1万余人,在贾宗谅指挥下进讨,与起事的“夷人”在乐共城、梅岭堡和武宁寨一线大战,大败亏输,裨将陈世基等战死。起事“夷人”愈战愈勇,“出没无虚日,蜀土大震”,朝野震惊。三月初三,赵遹向朝廷报告作战失利情况,同时弹劾贾宗谅激变“夷人”。宋徽宗批示,贾宗谅撤职,责成赵遹“审度事宜”,酌情处理泸南边事,另派康师鲁任泸州安抚使兼知泸州,听从赵遹指挥。如果“晏夷尚敢猖獗,即仰前去掩杀。若已逻散著业,或悔过归降,即不得要功求赏,别生事端。”面对宋王朝四处调来的大兵,晏州“夷人”次第投降,卜漏去到梅赖村坝,与宋王朝的官吏歃血为盟,共饮血酒,声言“一心归宋”。殊知赵遹一意要将“夷人”置于死地,当年七月,诬说“晏州夷人逾盟作过,出没剽掠。若置而不问,恐别生大患,不可不早为之计。但事力未胜,不敢轻举”,要求陕西调兵3万,增援进剿。宋王朝当即从永兴、环庆、泾原等处调发官军7000,押赴泸南军前,任命赵遹为泸南招讨统制使,王育、马觉为同统制,雷迪、丁升卿、军前承受,孙羲叟供应钱粮,听从赵遹节制。从而开始了对晏州“夷人”又一轮惨绝人寰的血腥剿杀。十月己酉,赵遹兵发江安县。“陕西(环庆、泾原、永兴)三路兵将和(梓州)本路士军、义军、土丁、子弟、禾甲弓手人夫,总共三万四千五百四十人”;同统制王育从乐共城路;马觉从长宁军路;张思正从梅岭堡水芦毡中路,四路大兵一齐进发,约期在晏州轮抟大囤(今兴文县博望山)山前会合。冬月庚辰,赵遹用奇计,捉来猴子,把蜡溶化浇灌猴身,点燃火猴,窜烧山林,博望山几十里山林,烧成一片火海,可怜“山都掌”兵将,多被活活烧死,烧死少数民族同胞无算。“山都掌”酋长卜漏10余人往大坝方向逃跑,被泸州都巡检使种友植和统领官刘庆率兵5000,穷追到哆岗槽俘获,押送汴京处死。《续资治通鉴》记载说,这次战役,宋军从江安出发到攻破轮抟大囤,“凡所平(羁縻)州二,县八,诸囤三十余城,以其地之要害,建置寨堡,拓地二千余里,皆肥沃宜种植。画其疆域,募并边之人(居住在少数民族边界地区的汉人)耕之,使习战守,号曰胜兵。

(明朝丑化都掌人的画像:山都掌轿夫、走卒)

至此“山都掌”人元气大伤,云南的另一支少数民族乘机挤入“山都掌”人地盘,不断发展壮大,在九丝城立寨,并时与大坝的“山都掌”人相攻为仇。《云南志略》介绍说:“土蛮獠,叙州南、乌蒙北皆是,男子及十四五,则左右去两齿,然后婚娶。无匕箸,手抟饭而食。足蹈高撬,上下山坡如奔鹿。妇人跣脚,高髻,桦皮为冠,耳坠大双环,衣黑布,项带锁牌以为饰。……人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颠崖之上,以先坠者为吉……”。《四川通志》记载:“白罗罗夷,在叙州府珙县南境,与镇雄接界,相传广西流夷也,有寨数千,众数千……,所居皆崖壁峻险,林菁丛密。……又时与都掌大坝相继仇杀。”

三、短暂辉煌在元朝

《元史》记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二月(1278年),“山都掌”人酋长得兰纽接受元朝招抚,被封为都长蛮安抚使,赐虎符。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本部官得兰纽来见,(元世祖)授以大坝都总管”。至元二十年四月(公元1283年),大坝“山都掌”叛服不常,也速带儿进军讨伐,擒杀酋长得兰纽,平定叛乱。设置大坝军民府,属长宁军管辖。得兰纽(?—1285)是宋末元初大坝山都掌人首领。住于豹尾寨(现在大坝苗族乡沙坝头平寨都司洞)。

南宋理宗宝佑元年,忽必烈率蒙古大军经松潘、过大渡河、渡金沙江,攻入大理国。国王段兴智投降后,协助蒙古军实行“斡腹之举”,向北进攻四川,夹击宋军。宋朝赶忙动员受其羁縻的川、滇、黔结合部各少数民族协助宋军抵抗蒙古军。至元十二年(1275),四川境内元军大举进攻,相继攻陷嘉定(今乐山)、叙州(今宜宾)、泸州等沿江要塞,川南南宋军政官员纷纷归降,但叙南山区尚未得手。为有效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川南地区,遂命宋朝降将昝顺招抚川南各族。至元十三年(1276),四川行中书省诸蛮夷部宣慰司宣慰使昝顺遣官招谕大坝山都掌人,次年三月庚戌,山都掌人归降。十五年(1278)十二月已卯,“签书西川行枢密院昝顺招诱都掌蛮夷及其属百一十人内附,以其长阿永为西南番蛮安抚使,得兰纽为都掌蛮安抚使,赐虎符,余授宣敕、金银符有差”。十七年(1280),得兰纽到上都(今内蒙正蓝旗敦达浩特镇东北约二十公里闪电河境内)晋见元世祖,元世祖为了笼络得兰纽,授得兰纽以大坝都总管之职,同时改大坝都掌蛮安抚司为大坝军民府,与马湖府并列,统辖川南少数民族。管辖地域包括现在兴文县全境和云南威信县部分地区,与乌蒙、乌撒两府接壤。(《元史·世祖六》、《元史·世祖七》、《元史·地理志三》)。

元朝汲取唐宋羁縻政策的经验教训,建立了土司制度,蒙夷参治,官分土流,明确规定土官纳贡输赋,土官成为朝廷命官,土司纳入行政区划,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及同各少数民族的联系,但同时也加重了对少数民族的剥削和压迫,贪官污吏也借机勒索受贿,中饱私囊,故常因修筑驿道、收取物资、征调土兵而遭到各族联合抵制甚至公开反抗。至元十九年(1282),元朝征调山都掌兵攻打答马剌国(缅甸),山都掌酋长上奏:“宋时未佥军,乞以马牛助军需。”从之。

没过多久,贵州水西彝族亦奚不薛因不满元朝征兵赴缅甸作战和官军贪暴而反,元朝又调山都掌兵镇压亦奚不薛,酋长阿峻等拒不从命。永宁彝族首领雄左、山都掌酋长得兰纽起兵反抗元朝。“诏也速答儿(时也速答儿任尚书平章政事,太官属也)以兵讨降之,改四川等处行枢密副使。冬,乌蒙蛮阴连都掌蛮以叛,诏以兵会云南行院拜答力进讨”(《元史》卷129《也速答儿传》至元二十二年九、十月,乌蒙蛮夷宣抚使阿蒙再次反元,大坝山都掌、羿子均卷入,元世祖命四川行院也速带儿讨之(《元史·世祖十》)“也速带儿、乐剌罕率兵万人会云南兵讨乌蒙蛮,至闹灶,其酋长阿蒙率五百余众奔麻布蛮地,塔海帖木儿以四百人追至山箐中,大败之,擒阿蒙以归”。阿蒙被杀。

(大坝军民府豹尾寨遗址)

       也速带儿随即征剿大坝山都掌人,山都掌兵骁勇善战,“其俗惟善挟枪掷人,而以过颡厚握松板为盾自蔽”。人人擅长投掷标枪,稳准夺命;攀岩附木,身手敏捷;背上背一块松毛盾牌,经常出其不意袭击元军,杀得元兵鬼哭狼嚎。引来元军大举镇压。至元二十年四月,“右丞也速带儿招抚筠连州、定州、阿永、都掌等处蛮,独山都掌不降,进军讨之,生擒酋长得兰纽,遂班师”(《元史·世祖九》)“都掌蛮反,诏公(四川诸蛮夷部宣慰使张庭瑞)以行省兵诛之,……公请罪止首恶,无及非辜,可之。惟斩其酋得兰纽辈十人,再授叙州等处诸部蛮夷宣抚使”。

       得兰纽因与乌蛮阿蒙联合起兵反元被生擒斩首,可惜一代豪杰身首异处,由是降下了昔日雄踞大坝军民府,并驾马湖,统辖川南,俯瞰滇黔的山都掌人的辉煌历史帷幕。

       元将“塔海帖木儿,答答里带人。从征都掌蛮,皆以为前锋,杀获甚众。”元将石抹狗狗随“行省也速带儿讨都掌、乌蒙、羿子诸蛮,战于鸭楼关,狗狗最有功”。元将张万家奴之子张孝忠 “从讨乌蒙蛮,复击降大坝都掌、羿子诸蛮”。塔海帖木儿、石抹狗狗与张孝忠等人双手沾满了山都掌人血迹,为元朝镇压少数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中山都掌人火烧长宁军治所(今长宁县双河镇),双河文庙毁于战火。

       元朝为了加强控制和安抚,升大坝军民总管府为戎州,后废大坝,治所迁于箐前。“统辖水都四乡、山都六乡”以流官治之,“所领俱村囤,大坝军民府仍存”。军民府存至洪武初。

       后又设叙州宣抚司专任此事,后于大德七年(1303)冬十月庚子“以叙州宣慰司为叙南等处诸部蛮夷宣抚司”。

四、血光惨罩山都掌

       明朝中期, 大坝的“山都掌”人又逐渐发展起来。据《明史·列传》记载,明宪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大坝“山都掌蛮”三千余人袭击围攻江安、陷合江等九县。宪宗朱见深下诏派四川巡抚都御使汪浩、都督芮成征讨。

       长宁进士、伺读周洪谟上奏:“……都掌及白罗罗、羿子数叛,宜特设长官司,就择其人任之,庶无后患。……请于都掌照九姓司设长官司,由各寨寨主择素信服者命为土官”。作为招抚之策,宪宗准奏。兵部议交汪浩、芮成二人办理。

       当时成都赵铎叛乱,汪浩在成都缉捕,因此芮成先行赴叙州(即宜宾)。芮成到后,了解到当地汉民对少数民族成见较深,不愿受蛮夷管辖。因此不用本地人堪报,与参议王礼等人直接到 “山都掌”各寨,告知准备设土官之意。山都六乡各寨都非常高兴,酋长设宴款待芮成一行。接着各寨主二百余人在酋长带领下,到叙州拜见芮成,送良马27匹谢恩。芮成赏布帛每人一匹,令回去侯命。随后派人报告汪浩,准备在都掌、箐前、大坝三处设长官司。汪浩接报后,即吩咐准备铸印。

       九月间,汪浩从成都到戎县(今兴文县)。当地对少数民族成见较深,不愿受蛮夷管辖的部分汉人向汪浩进言,说芮成所招这些土司头人,都是劫掠成性的枭雄,一可当百。即使让他当了官,但劣性难除,不如趁封官之际,全部除掉,“其余之人,皆庸劣,不足虑也。”因此,汪浩下决心除掉山都掌酋长和各寨主。

       第二天,山都掌酋长到县衙拜见汪浩,汪浩对酋长说,你们归降的人太少,要给的官太多,你回去再招三千人来降,我立即上奏朝廷封官。

       酋长回去后,又到各寨,召集寨主二百七十余人前来拜见汪浩,表达归顺之意。刚进营门,汪浩即下令关闭营门,兵士皆拔刀包围众首领,汪浩厉声责骂。众首领见势不好,纷纷跪地求饶,并拿出随身财物缴纳,保证归顺。汪浩不准,一声令下,众兵士上前,将二百七十余山都掌酋长寨主全部斩杀。可怜山都掌众酋,糊里糊涂就作了刀下之鬼。

       芮成在叙州接报,连连跌脚。急忙赶来,芮成叹息道:“招降诸酋,都与你会奏,奈何杀之。”无奈之下,二人商量上奏朝廷:“夷始虽归降,终则异志,且欲伏兵敌杀官军。不得已调大军剿之,斩首若干,破寨若干。”

       由此激反“山都掌”人。他们聚集起来,准备报仇,发誓要刀剐汪浩。

       十月,“山都掌”兵到永宁向贵州总兵诈降,都指挥丁实出迎,“山都掌”伏兵四起,丁实猝不及防被杀,官军五千人全军覆没。

       十一月初,“山都掌”兵转攻四川。汪浩等人闻知大惊,领军连夜奔逃长宁,官军夜行迷路,人马坠溪死伤无数。“山都掌”兵穷追汪浩,声言抓住汪浩“脔其肉”。汪浩心惊肉跳,连夜逃回成都,捡了一条命。

       “山都掌”兵随即转攻长宁。三天后,闻听戎县人攻大坝老巢,才解围回师大坝。

       由于“山都掌”人仇恨已深,复仇之声高涨,士气旺盛,锐不可当。四川官兵驻扎戎县;贵州永宁卫官兵奉调前来协剿,因为新遭惨败,龟缩在金鹅池,不敢出门一步。两军坚壁不敢出战。“山都掌”兵循淯江而下。直抵江纳、合江,报复抢掠汉族人口牲畜,一路放火杀人,如入无人之境。各县官民纷纷逃往长江北岸。汪浩紧急征调协剿的各路官兵,“露次长江北岸”,来往于江上,束手无策。江安贾家寨被“山都掌”兵攻破,全寨550多汉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杀,县官逃到北岸,向汪浩报告。姓汪的刚派人送走谎称“已获大捷”的奏章,因而大怒,说我才向朝廷报捷,哪里有贼来?喝令乱棒责打,险些打死。然后派人封锁各县,不准向外走漏消息。

       一日,“山都掌”兵从合江掳得170多名妇女和300多头水牛往回赶,路过长宁石笋山,正遇都指挥宰用率军游击,宰用挥军截杀,救回所掳人畜。泸、叙两州大江南岸,“山都掌”人与汉人互相仇杀,日甚一日。如此相持两年不下。汪浩上奏,山都掌宜剿不宜抚,要求拨饷劳军。第二年又奏山都掌既不能剿又不敢抚,无可奈何。长宁知县冒着得罪汪浩、芮成会招来杀身之祸的危险,派人进京,通过周洪谟向皇帝如实报告了“夷人骚扰,官兵不敢进剿”,以及汪浩逼反都掌人的实况。宪宗朱见深下诏“如可抚则抚之”。于是三司派人招抚“山都掌”人。“山都掌”人接受招抚,派首领十二人赴京,贡良马十二匹,铜鼓一具,以表达归顺之意,并要求设土官。但是害怕汪浩在朝廷的势力,不敢提汪浩斩杀“山都掌”人父子兄弟之事。汪浩坚持原见,不设土官。因此“山都掌”人更加愤恨汪浩。以至回来后重新起兵造反,攻扰各县。于是激怒朝廷,宪宗下诏派遣兵部尚书程信(程信,字彦实,安徽休宁人)、襄城伯李瑾(李瑾(?-1489)安徽和县人),督军围剿大坝“山都掌”人。汪浩成了大坝“山都掌”人被灭绝的千古罪人。

       国子学录黄明善奏作战方略:“四川山都掌蛮屡岁出没,杀掠良民。景泰元年招之复叛,天顺六年抚之又反。近总兵李安令永宁宣抚奢贵赴大坝招抚,亦未效。恐开衅无已,宜及大兵之集,早为定计,毋酿边患。”

       三年,明善复言:“宋时多刚县蛮为寇,用白竻子兵破之。白竻子者,即今之民壮;多刚县者,即今之都掌多刚寨也。前代用乡兵有明效,宜急募民壮,以助官军。都掌水稻十月熟,宜督兵先时取其田禾,则三月之内蛮必馁矣。军宜分三路:南从金鹅池攻大坝,中从戎县攻箐前,北从高县攻都掌。小寨破,大寨自拔。又大坝南百余里为芒部,西南二百里为乌蒙,令二府土官截其险要。更用火器自下而上,顺凤延热,寨必可攻。且征调土兵,须处置得宜,招募民壮,须赏罚必信。”诏总兵官参用之。

       时总督尚书程信亦奏:“都掌地势险要,必得士兵响道。请敕东川、芒部、乌蒙、乌撒诸府兵,并速调湖广永顺、保靖兵,以备征遣。”又请南京战马一千应用。皆报可。四年,信奏:“永宁宣抚奢贵开通运道,擒获贼首,宜降玺书奖赍。”从之。(《明史·列传第二百 四川土司二 03》)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兵部尚书程信,总兵襄城伯李谨到了四川永宁府,急调云贵川官兵、湘西永顺兵、酉阳保靖兵18万人,分路进剿。进兵围剿路线为:

       总兵官襄城伯李谨、监军太监刘恒、兵部尚书程信驻永宁居中节制提督军务。

       都督芮成由戎县(兴文)经多岗槽进军;

       贵州巡抚都御使陈宜、参将吴经由芒部(治所在今镇雄北)进军;

       永宁卫指挥使崔炅由普市、水潦进军;

       南宁伯毛荣、左游击将军罗秉忠、右游击将军穆义由金鹅池进军主攻李子关。

       四川巡抚都御使汪浩、参将宰用从渡船浦(古宋)进军;

       永宁宣抚奢贵负责开通粮草运输通道。

(明成化年平大坝山都掌图)

冬十二月庚子,南宁伯毛荣驱兵进攻李子关,左游击将军罗秉忠一马当先,杀入关隘(罗秉忠,初名克罗俄领占,天顺初,因战功卓著始赐姓名),大军趁机一拥而上,“山都掌”兵奋力死战,全部战死。明军大破李子关。然后伐木开道,直下落岩坝。转战6日,直抵“山都掌”人中心大坝;

酉阳土司冉简斋率土家族保靖兵打前锋从草鞋店一路攻杀直捣龙洞;

吴亮(来安人,征南副将军)率军在芮成指挥下由戎县(今僰王山镇)经多岗槽(今两龙)、思峨洞(今石林天泉洞)、耳际山杀向大坝;

湖南湘西土司彭显英率永顺兵从毕节、大方、落角利(今云南威信)进攻。

当时有一支蜀军被“山都掌”兵阻击在泸江,不能前进。署指挥使李铭(字自新,山东邹平县醴泉乡人)“冒险往迎之,军大振。然后自率一军入捣大穴塘,连破之,燔其寨数十,遂抵大坝”。(明程敏政撰《骠骑将军、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李公墓志铭》)

(李子关关口遗址)

永宁卫指挥使崔炅率军从普市、水潦、白腊、高峰攻上古佛台,压向黑林坝。

陈宜、吴经从落角利攻凉风垭、下罗布坳,剿旧城,杀大坝,如入无人之境。

数路大军汇集大坝后,“将士依程信方略,用神铳劲弩攻贼,贼不能支,连破二十于寨,获铜鼓数十,斩首五千级,生擒二千余。”(《四库全书》明程敏政撰程信墓志铭)

最后的时刻来临,铜鼓擂得山响,山都掌兵将齐集龙背(大坝关田村青龙寨)、豹尾(今大坝乡沙坝头平寨),作最后的拼杀。明军把两个主寨围得水泄不通。然后运来硫磺焰硝,用火箭射入原始森林,从东到西十余里,一片大火,一直燃烧了十多天,“山都掌”人无一漏网,通通葬身火海。

于是小寨尽破,“贼复走入深洞,公命军士以土石窒其门,以兵围之月于,贼死洞中臭闻十于里。又阴察九姓土獠之附于贼者,还师扑之,未一载都掌悉平…”(《四库全书》明程敏政撰程信墓志铭)

明军踏平大坝山都六乡。其他九姓不奉化者,全部迁居泸州卫(即古宋)。于渡船浦增设关堡。把大坝裂土分疆,分而治之。从戎县分出,改大坝为太平川长官司,设官建治,委永宁土人黄祺为首任长官,与九姓长官司同属于永宁宣抚司管辖。太平长官司“北连都掌,南迫芒部,西接乌蒙,东抵永宁,延袤二百部余里,……编户二里”。除将太平长官司隶永宁宣抚司外,“将落角利(今云南威信县)地方四围五百余里并各漏殄残蛮俱裂附芒部管辖。” (顾祖舆《读史方舆纪要》卷73《四川八·永宁宣抚司·太平长官司》)、(《明经世文编》卷149)

(大坝龙背寨遗址,李磊航拍)

据史书记载统计,此一仗火烧龙背、豹尾等2208寨,米仓4729所,斩首4617余级,生擒1297人,烧死、闭饿而死山洞之中的无算。缴获铜鼓63面,兵器无数.经四年反复清剿,大坝“山都掌蛮”被灭绝。

据记载,当时“山都掌”人被围困于现在的大坝、落岩坝、三官殿、五村、云南威信县一带,北、东、南三面官军十八万大军压境;西面是仇家九丝阿氏地界;西南有乌蒙、乌撒土兵堵截。呼天不应,叫地不灵,求生不得,求降不准。身强力壮者战死沙场,老弱妇孺则躲避深山岩洞,官兵到后,封堵洞口,可怜“山都掌”人遭此血光之灾,劫数难逃,通通饿死洞中,尸体腐烂,奇臭数月。官兵歌曰:“洞无关,有臭蛮”。皆掩鼻而行。真是惨无人道。

大坝的山中岩洞,冤魂渺渺,诉说着那昏天黑地的绝望和无奈,今大坝苗族乡沙坝头的都司洞、万人坑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沙沟子“山都掌”人居住的洞穴遗迹犹存,向今人讲述主人的悲惨遭遇;李子雄关古战场残壁断垣尚在,任人凭吊;古佛台天险“山都掌”人埋下的秘密,等待人们去揭开。1980年代,大坝朝阳村部分村民试图发掘明朝军队封堵的青龙背山腰溶洞,在掘进十余米后,在土层中赫然发现一具站立的山都掌人骸骨。遂放弃发掘。

大坝“山都掌”人被灭绝后,九丝少数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以后,首领阿氏造反,同样的厄运又降临他们头上。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朝庭派四川巡抚曾省吾、大将刘显及其子刘綎统大军十五万,经数月杀伐,克凌霄城,都都寨,九月九日大破九丝城,消灭了川南的原住民,少数漏网者循祖先北迁原路逃到云南丘北县后隐族匿居。因此川南僰地千里赤地,明朝仿效“洪武落业”,在湖北麻城孝感乡,设移民局,开始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迁徙,移民一直持续到清朝嘉庆年间。

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由于大坝陆续发生麻老虎、寅哥率归顺朝廷后的原住民起义,兵部议设大坝守备营以弹压。“……以大坝壤接镇雄,民多都掌夷,又接兴文县属五村都夷,厥性难驯,修建大坝石城,设守备一员,防兵八百名”。调游击将军井见龙任大坝营守备,石城“周围二里七分。”汉人终于彻底征服占据了川南大坝。(光绪《叙永厅县合志》卷首《舆地·沿革》、卷17)。

本文参考书目:

《史记》、《汉书》、《晋书》、《旧唐书》、《唐书》、《宋史》、《元史》、《明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四库全书》、《明经世文编》、《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蛮书》、《云南志略》、《西南夷传》、《四川通志》、《难蜀父老》、《老学庵记》、《元丰九域志》、《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叙州府志》、《叙永厅县合志》、《兴文县志》、《大坝区镇合志》、《辞海》、《词源》、《僰族》(周绍利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