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的观点,楷书务必当作基础,如果是未满20岁的,我会让他学个2~3年,看看练得进度,可以的话,才来写对联、绝句乃至于诗词或长至心经等等。 然后才来学学行书的基础~兰亭序及圣教序。 但是如果是30以上或是更大年纪的,只能缩短前面的时间,然后同时并进。 也就是说在楷书部分达到基本要求的形以及正确的用笔,就可以开始练对联以及行书基础。 不然单写楷书,可能写字的热诚都被磨光了。 而行书的部分就不是只有兰亭、圣教序,还有至少10帖以上需要学习。 再来才来学学其它书体,例如隶书、篆书等等。 因为在初期学习过程如果锻炼出眼力与手力的协调性,其它篆隶是不难的。 如果您写书法只是玩票,只是用玩玩的心态,那当然可以随兴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但是如果想要能够有能力随兴写出"二王"体系的字,那就需要相关的楷书练到一定水准才能够继续下去。 如果连基本笔画都写不好,怎能有时间去注意结构,怎能将每根线条的位置、斜度、粗细、对称、平衡....美感,注意到很好。 ![]() 单字写好了才能开始写上下关系的对联,如果连上下关系都无法处理恰当,忽左忽右、或大或小,不要以"个性"这种字眼来塘塞,楷书的美感很简单,大家都很容易看得懂。 ![]() 可以照应到上下关系后,才能去写并在一起的五言绝句....等,这时候要考虑到左右关系了,当然更难,怎么在书写之前,字要写多大?摆在哪个位置?写多粗?多细?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绝对不是大概就好。 ![]() 有一定能力之后才能谈写行书,而行书也要从二王体系开始才能接续楷书的运笔。 ![]() 例如如果一开始是练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或倪宽赞,那就不适合接著练颜真卿的祭侄稿或裴将军诗,因为用笔差异大,应该先练二王的字,比如兰亭或集字圣教序。 ![]() 但是兰亭或圣教序较难,如果没有适当的老师加以引导,很难察觉其中的细微处,而仅仅去描出样子而已! ![]() 所以如果自学的可以由赵孟頫的行楷入手会更容易些,因为用笔简单,他把王羲之的笔法删去很多复杂的技巧,也把他的字形规律化,变成好练又漂亮。 ![]() 一般至少要练2年以上的行书,至少要把赵体的简化行楷练过以及王羲之的行书都练过,才能进行接下的行书。 ![]() 也就是说二王至少有兰亭、圣教序,赵体至少要写好洛神赋、赤壁赋、道德经、手札等等才算是基本能力。 ![]() 这样用笔及架构才能有初步的掌握能力,短则一年可达成,长则.....未知。然后才能进行更难的技巧,米芾的行书,这个书法创意大师用笔复杂,想要写出更具有变化的二王体系的字绝对不能轻视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