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画明理重于摹形

 良身订造 2019-06-17

年轻时喜爱旅行,一有闲暇时间,就跑出去看世界,计划排得满满的,觉得世界太大,穷极一生也只能走马观花,因此辜负光阴是种罪。于是就有了当年导师的评语:要么好似有十双手忙得鸡飞狗跳,要么好一阵不见人影听说已在旅途。在我心中,完满的人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后来有那么一次不经意,执起了毛笔,慢慢地发现那轻轻巧巧的玩意儿竟也能带我行走,以一种“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方式,在笔墨构建出来的上下四方间古往今来中,飞山越海日行千里,渐渐地觉得这般“饱游饫看”的人生是另一种完满。

临摹吴镇芦滩钓艇图

临摹黄公望快雪时晴图(局部)

中国古人的山水画,好似一件拼图,可以放进几棵树,数座山,山中有屋舍,水中有亭榭,一尾小舟,水波不兴……然后通过不同的笔法,让这些景致生动起来,可以是吴镇的湿笔,氤氲柔和,亦或是龚贤的积墨,深郁静穆……每临摹一幅古画,耗时不菲,可是在过程中,日日与它耳鬓厮磨,细细打量体味,一点点觉出作者的巧心构图和精湛笔法,渐而日久生情,记住它爱上它。

临摹吴镇渔夫图

林徽因曾说:我们的作品会不会长存在下去,也就看它们会不会活在那一些我们从不认识的人,我们作品的读者,散在各时各处,互相不认识的孤单的人的心里……

中国山水画穿越千年依然可以打动后人,在彼此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中产生共鸣,让观者对作者的用意和心境,直呼“于我心有戚戚焉”。

书谱中描述书法的巅峰状态是“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这又何尝不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学艺未精时,心虽至,手却未必跟得上,再加上作画材料的现代工艺不同于古时,临摹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波折阻碍。

记得第一次用湿笔在宣纸上作画,看着水渍墨色洇得不受控制,不禁开始怀疑人生,幸好老师灵力高深,人生已不受湿笔和纸墨的影响,一路往前,让我可以在后面亦步亦趋地歪歪扭扭地跟着,有时一个重点老师得反复纠正演示好多次后,我方才领悟,所以借此文由衷地感谢老师的专业,耐心和细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临摹黄公望秋林烟霭图(长卷局部)

临摹龚贤山水画册系列(一)

临摹龚贤山水画册系列(二)

临摹龚贤飞泉挂壁图

临摹龚贤山水图

学画两年有余,从最初的梅兰竹菊到后来的树石水云,直到现在一步一个脚印,相当扎实。现在画画的最主要问题在于,临画第一遍还不能运笔高度的概括和提取对象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笔线语言和形体结构,以至于不敢大胆取舍和虚实处理,而画面浑浊。

临画明理重于摹形,以后要着重练习解读出组成某家笔墨感觉的笔墨程序、使笔使墨的规律等等一系列仅仅靠视觉器官发现不了的东西,这样画画时才能顾及笔势与形象合二为一,笔运势走,顺理成章,理法全存。

当然技法的问题功到必成,日久必悟,然“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绘画终究是心灵的外显形式,是“心印”,养得一片宽快悦适的心灵,高旷澄明的心境去作画,更为重要。

一笔一画,又一笔一画,当空气中升腾起的笔墨清香,这一刻,希望你能安静的用心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