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深圳。 现在, 深圳又将有一个“新名字”! 5月13日,生态环境部在深圳召开了 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启动会 确定11个城市作为“无废城市” 建设试点城市。 而咱深圳就是试点城市之一 建立“无废城市”,归根结底 就是要通过绿色手段,降低垃圾量。 想要更靠近“无废”, 垃圾分类更是其中的关键手段。 深圳每天产生多少垃圾? 深圳是典型的经济大市、 人口大市和环境容量小市,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不断发展, 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生活着2000多万人口, 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超过2万吨, 给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为了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深圳可是放了不少“大招”! 目前,深圳以建设“三大体系” 实现“两个目标”为抓手, 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垃圾分类之路。 2018年,在住建部第二、三、四季度 对全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检查考核中, 深圳连续排名第二。 首先,建立了覆盖全市的九大分流分类收运处理系统, 逐步培育了分流分类体系的产业链。 根据家庭生活垃圾的性质和回收利用情况, 要求居民对废弃玻璃、金属、 塑料、纸张和有害垃圾、厨余垃圾、 废旧家具、废旧织物、年花年桔进行分类。 目前,全市日均分流分类处理生活垃圾2700吨。 其次,建立了以社会力量为主的宣传督导体系。 通过实施蒲公英计划,聘请推广大使、 招募志愿讲师、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和微课堂, 实现垃圾分类公众教育的规模化和常态化。 并组织编印中小学和幼儿园垃圾分类知识读本, 在校园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 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学校650所。 同时,建立责任落实体系。 该体系围绕压实“六个责任”展开。即: 压实区、街道、社区开展辖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责任, 压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 压实物业服务企业在住宅区开展垃圾分类的责任, 压实餐饮企业开展餐厨垃圾分类的责任, 压实集贸市场开展果蔬垃圾分类的责任, 压实收运、处理企业分类收运和处理垃圾的责任。 为保障制度有效实施,深圳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对各区政府的绩效考核,以及民生实事、治污保洁、生态文明考核,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全过程监管。 图片来源:深圳晚报 今年下半年, 深圳将大力推行 “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 的住宅区垃圾分类模式。 即楼层不设垃圾桶,在楼下集中设置分类投放点。安排督导员每晚7至9时在小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进行现场督导,引导居民参与分类、准确分类。目前,全市805个住宅小区已率先实现这一垃圾分类模式,设置了2348个集中分类投放点,涉及48万户大约167万居民。 ![]() “垃圾分类,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和居民分类参与率,减少垃圾焚烧填埋量。”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杨雷表示,推行定点定时分类投放后,居民们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投放垃圾,减少了大量分散的垃圾收集点(污染源),楼层的环境卫生大为改善。 目前,深圳每天分流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约6400吨,回收利用率27%。随着分流体系不断完善和分类垃圾应收尽收,2020年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图片来源: 深圳特区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