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默西港 离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厄松海峡灰蓝色的海水出现在眼前。向东遥望,海峡对岸瑞典的陆地隐约可见。一道8 公里长的跨海大桥厄松海峡大桥横跨东西,把丹麦和瑞典两个国家连接起来。这里是波罗的海和北海的交界处。丹麦的首都与瑞典的第三大城市马尔默隔海相望。 沿着海峡大桥向东行驶。马尔默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它是一片没有任何山丘和地势起伏的低矮平川。然而在平淡的景色中有一个亮眼的建筑立刻抓住了人们的视线。在一片形态各异的低层建筑群的包围中,一座造型奇异,洁白如大理石的摩天楼鹤立鸡群般凸显在马尔默海滨以白色为主调的新建建筑群之间。它如同一个巨人扭转着高大的身躯。优美的外形曲线中透出强韧的力量感。它是马尔默的新地标,引领21世纪初世界摩天楼设计的新潮流——旋转塔式的高层建筑——马尔默旋转塔。 马尔默西港Bo01新城 马尔默因这座旋转塔为标志,正在成为瑞典的一座现代设计新城,成为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们都希望去汲取灵感和展示才能的目的地。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十几年前,马尔默还是一座衰败的工业重镇。尤其是在旋转塔所在的老西港地区,还是一片土地被工业污染,荒凉废弃的造船厂的老船坞码头。 马尔默火车站 马尔默最初的发展在公元14到17世纪。至今在它的老城还保留着那个时代留下的少数具有经典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风格的贵族建筑和深受丹麦民居影响的两层老屋。经过两百多年的衰落后,马尔默在19世纪随着欧洲工业革命而再次兴旺。它的工业和造船业奠定了瑞典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它曾经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工业化最发达的城市。然而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马尔默再次遭遇了严重的衰退。尤其是它的西港地区,昔日造船业繁忙的景象不再,逐渐变成了一片荒芜的工业区旧址而被废弃。 瑞典纺织学校 瑞典设计师 2005年厄松海峡大桥的建成标志着马尔默城市转型的开始。民用住宅建筑业的发展引领了这个转型,并开始吸引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作为为2001年5 月在马尔默举办的国际住宅建筑博览会而推出的“未来城市”的样板——Bo01新区的规划设计,把一个具体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城市社区推展到了世界面前。 马尔默旋转塔就是这个新区规划中最引人注目和最有标志性的设计品牌。 马尔默旋转塔的设计者是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圣地亚哥· 卡拉瓦塔。他是一位集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和艺术家为一身的天才。在他的早期设计生涯中,他主要以结构工程师的身份设计桥梁和火车站建筑。1991年,卡拉瓦塔为在巴塞罗那举办的奥运会会场设计的通讯塔让他开始受到瞩目,继而大量承接各种民用建筑的设计。马尔默旋转塔是卡拉瓦塔所设计的第一座摩天楼式的高层住宅。这个设计让他在国际建筑界一鸣惊人。 马尔默旋转塔的设计凸显了卡拉瓦塔作为艺术家的一面。旋转塔造型的灵感来自他本人创作的一件大理石的雕塑。它是一尊扭转中的人体躯干。健壮的肌肉正在拉动人体以腰部为轴进行几乎90度的侧向旋转。从建筑师勾画的草图上,我们清楚地看到这尊扭转的躯体与设计者想象中的旋转塔相呼应的关系。 马尔默旋转塔高200米,有9个多边形水泥组件围绕建筑的核心柱旋转叠加。每个组件从基地到顶部依次发生水平旋转,总转角接近90度。在建筑的外表,白色的钢架交错连接,支撑和加固建筑整体,同时对强风造成的建筑震荡的摇摆起到缓冲作用。从外部不同方位远望,旋转塔都发生着不同角度的倾斜,但建筑的总体却保持了垂直稳定的状态。 每个多边形建筑组件上各有5 层公寓。整座建筑除了底层的接待大厅和顶层的360 度景观会议厅外,共有140 套豪华公寓单位。在建筑的内部,所有公寓的房间的窗子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以呼应旋转的建筑整体趋势。常常是在同一房间的不同窗子会出现前倾后仰的奇特效果。 马尔默旋转塔建成后,以颇具匠心的创意,优美独特的造型和杰出的工程结构在2015年荣获了CTBUH颁发的大奖。这个大奖表彰10年以来世界最优秀的城市高层公寓楼设计。CTBUH的副主席说:马尔默旋转塔的成功超越了它的创造性建筑设计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它为城市建筑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完整的样板。 在CTBUH列出的28座已经完成和正在建设的旋转式摩天楼中,人们清楚地看到旋转式的摩天楼是目前国际建筑设计的趋势之一。马尔默旋转塔不仅开创了这种世界建筑设计风格的先河,而且把瑞典的建筑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 街头设计 瑞典风格设计 旋转塔是马尔默“未来城市”新区的标志,也引领了马尔默现代设计创业潮的兴起。它标志着瑞典的设计界正在从传统的清淡简洁风格向着艺术探索风格的转变。马尔默西港大量空置的老厂房为年轻的设计师们提供了租金低廉的空间,用于创作和施展才能。特别是便于他们的设计成果直接进入实际的应用。用户可以直接到设计室参观,在各种模型、试验品和已成型的作品中发现有价值的设计成果和风格独特的设计结晶,迅速在市场实现它们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