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一首诗,一种人生,一部大唐

 昵称32901809 2019-06-17

熟悉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我们一般将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这四个阶段。

玄武门之变前,便是初唐,那时候整个唐朝就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只等待清晨的第一抹阳光升起,便能优雅地盛开了。

李世民登基到安史之乱这段时期便是盛唐,如果要用几个词来形容盛唐的话,那便是一个包容万千、纸醉金迷的时代。

安史之乱后便进入了中唐,这时的唐朝日渐衰微,人民的生活状态不复从前。直到黄巢之乱爆发,唐朝正式进入晚唐的阶段,一个蓬勃闪耀的时代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国著名美学家王国维曾经说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艺术。唐朝也是如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诗人们写作的内容和情感也大有不同,关于这一点,我们读郦波老师的《唐诗简史》便能体会到了。

在唐诗盛行之前,齐梁时期最受欢迎的文体是骈文,它注重对仗和声律,好用典故,喜欢堆砌华丽的辞藻,读来让人觉得晦涩难懂,甚至是词不达意。初唐时期,许多文人开始进行革新,反对这种迂腐的写作方式。

在这之中,名声最大的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被合称为“初唐四杰”,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便能体会到王国维所讲的那种“初发芙蓉”的清新自然之美。

在“初唐四杰”中,王勃是向来排在第一的,他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向朝廷上书,因为才情出众,受到唐高宗的赏识,被破格录取为朝散郎,可以说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了。

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中,王勃起笔先写“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思是在送别友人的时候,两人惺惺相惜,因为他们都是在宦海之中沉浮的人,所以非常理解这种分别的痛苦,这其实是送别诗的常见开头,我们常读到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表达的也是同样的离愁别绪。

但是,王勃这首诗与其它送别诗不尽相同,我们且看后两句,他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在对友人说,我们不必为今天的离别忧伤,因为四海之内都是你的知己,我们就是相隔千里,也如同友邻那般亲密,所以千万不要做小儿女态,不要泪湿佩巾,要相互鼓励,为自己的人生书写辉煌。

我们暂且不论王勃后来的人生际遇,就光是这两句诗,便能看出初唐时期的王勃是一个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轻人,他的气势与胸怀,正是打开盛唐气象的那把钥匙。就像是春天含苞待放的花朵,马上就要在朝阳中摇身一变,成为一朵绚烂的玫瑰了。

除了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广阔胸怀,初唐时期,还有另外一位诗人,也站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那就是写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这首诗非常简单,只有短短两句,但是其中却蕴含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博大思考。

陈子昂在诗中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但他并不是在讲自己独自登高、凭栏望远时,觉得形单影只,十分寂寞,而是当他看到天地悠悠,想到古往今来,突然生出的一种“渺小感”,是一种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

自古以来,我们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孤独者”,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都是圣贤者的寂寞,陈子昂也是如此,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因为自己的凄惨遭遇而难过,而是当他思考宇宙和历史时,被那种巨大的虚无感所击中,体会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苍茫感。这也与初唐的时代风气相符,这个开明、自由的时代,也为诗人带来了更自由、更开阔的思想,毕竟,对宇宙的叩问才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到了盛唐,那是一个天上的云都绣着金边的时代,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在诗歌创作上,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无论是边塞诗,还是抒情诗,都有长足的发展,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也很符合盛唐的风采。

当然了,要说到盛唐诗人,李白绝对是最耀眼的那一个,后世将李白称为“诗仙”,主要是因为他身上那种不拘一格、豪放洒脱的气质,就像是一个脱离了尘世的谪仙。

年轻时的李白,带着自己的好朋友高适、杜甫四处游历,过得十分潇洒,同时也有很宏大的人生志向。毕竟,用自己的学识报效朝廷,这几乎是每一个士大夫的理想。

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这首诗中写“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思是说,朱买臣曾经因为不得志,被自己的妻子看不起,但是现在,我不会和朱买臣一样窝囊,我即将西入长安,建功立业。这个时候的李白,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对自己的才学也十分自信,还曾经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盛唐时的李白,是那个“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浪荡游子,也是那个“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有志青年,更是那个“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的深情恋人。无论是哪一个李白,都是带着一种飘飘欲仙的气质,有时候我们分不清,到底是盛唐造就了李白,还是李白成就了盛唐。

说完李白,我们就不得不谈一谈李白的“头号粉丝”杜甫了,他们两个被后人合称为“李杜”,但是写作风格却完全不同,如果说李白是绝对的浪漫主义诗人,那么杜甫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言人了。

一开始,杜甫也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充满了热情和斗志,无时无刻都在关心国家大事,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里,他写“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从这两句里,我们就能看出杜甫对于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一个爱国青年的形象立刻丰满了起来。

但是后来的杜甫,却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这个过程。所以,处在唐朝鼎盛时期的杜甫,还有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但是到了晚年,就只剩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痛了。

杜甫在《登岳阳楼》这首诗里写“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个时候的杜甫,已经浑身是病,离人生大限不远了,他站在岳阳楼上,看着奔流的江河,想起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来,不免有些悲凉。

诗的后两句则从写景转到抒情,大家要知道,这里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绝对不是夸张,而是杜甫对自己真实生活的描述,当时,吐鲁番大军两次入侵,唐王朝战乱四起,曾经的太平盛世已经不在了。

从杜甫开始,唐朝开始由盛转衰,诗歌的创作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安史之乱后,国家已经不再有像李世民那样贤明的君主,许多士大夫有一腔的豪情壮志,但是却报国无门,仕途不顺让他们备受煎熬,便催生出了一大批带有挣扎和痛苦的诗歌来。

想必许多人小时候都背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吧,“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听起来这是一首非常清新悠远的诗,就像王维那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生活状态,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但就是这样的贾岛,后来却写出了《剑客》这样带有强烈幽怨、甚至是愤恨的诗来,这不免让人感到好奇,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贾岛的人生状态呢?

据传,贾岛原来是个僧人,后来因为在大街上作诗,冲撞了韩愈,韩愈见他是个有才学的人,便引荐他去朝廷做官,贾岛这才还俗,进入朝廷的功利场去了。

但不幸的是,贾岛没有赶上好时候,等他决心出仕的时候,唐朝已经到了中唐时期,政治光景很差,他一直努力求取功名,但却屡屡受人排挤,在这种不得志的状态下,写出了“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样的诗句来。

他在这首诗里说,自己用十多年的光景来打磨一把绝世好剑,但还一次都没用过,今天他要把这把剑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普天之下谁遭遇了不公正的事,他都能帮别人解决。从这里面我们能看出,贾岛对自己的才学非常自信,而且一直想要为社会作贡献,可见,他这一颗火热的心,即使遭受了政治严冬,依然是十分热烈的。

或许有人会问,贾岛的政治生活这么不顺利,为什么不返回深山做自己的和尚呢,归隐山林不照样能写出优秀的诗歌来吗?但或许对贾岛来说,他因为不屑于向权贵低头,多次科考不中,但依然没有对政治彻底失望,或许他心里还在期盼有第二个“贞观之治”,他还能像自己诗里的那个“剑客”一样,斩尽天下不平事。

在中唐这种人生夹缝里苦苦挣扎的人,除了贾岛,还有另一位著名的诗人,那就是刘禹锡。刘禹锡和贾岛比起来,命运更坎坷一些,他一生都在被反复提拔又反复贬谪中度过,但他是一个生性乐观的人,即使遭遇了自己的政治集团倒台、皇帝被迫禅位等事件,依然对政治持有积极态度。

这一点我们从他的诗中就能发现,刘禹锡第一次被贬谪是因为“二王八司马”事件,过了十多年后,朝中人觉得他还是很有才华的,就将他召了回来,他便提笔写下“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们这些新贵不过是我被贬离开京城之后,靠着阿谀奉承才走到今天的位置的,根本不值一提,这种无情的讽刺让当时丞相武元衡十分生气,说刘禹锡讥讽朝政,贬的不够,再接着往下贬。

朝堂上的事情起起伏伏,又过了十几年后,刘禹锡再次返回了京城,他立刻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与当年的那首《玄都观桃花》相对应。他在诗中写“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意思是说你看这世事多变,大浪淘沙,如今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又回到长安来了,当初我的那些死对头又去了哪里呢?刘禹锡寿命很长,这个时候,当初贬谪他的那些权贵很多都已经逝世了。

就在这次返回长安的路上,刘禹锡遇到了白居易,两人相谈甚欢,白居易为刘禹锡的遭遇感到痛心,觉得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却多次被贬谪,是十分不公的,但刘禹锡却写了一首《酬天乐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回应白居易,他在这首诗中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明自己的人生在官场的斗争里浪费了二十三年,确实是令人痛苦的,但是在下一句就转变了情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说即使过往有很多不美好的事情,但是将来还是会千帆起、万木春的。

由此可见,当别人对刘禹锡表达同情和惋惜的时候,他没有和别人一起抱头痛哭,而是反过来鼓舞对方,难怪白居易也说刘禹锡的诗“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意思是刘禹锡的诗让白居易自己也要“避让一头”。当然了,刘禹锡的诗自然是好,不过白居易这句话也是自谦,要知道,白诗对于唐诗的贡献也是不可小瞧的。

白居易年轻的时候,刚到长安,就被韩愈小瞧,说是“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是当他看了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后,就立马改口说:“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说能写出这么精彩的诗来,肯定有能力在长安站稳脚跟。

白居易的诗以通俗易懂著称,在当时他的读者群很广,对唐诗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实,读白居易的诗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文字虽然简洁,但背后蕴藏的情感还是很强烈的,就拿《卖炭翁》这首诗来说,一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时代,人民的生活已经十分艰苦了,他没有办法改变政治现状,便力求诗歌改革,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希望能够通过诗歌,让上层统治者知道民众的辛苦,从而有所作为。

正所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唐诗在白居易这里,就不仅仅是纯文学了,更是改变现实的武器,他身处中唐,即使已经不能重现昔日盛唐的辉煌,依然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普通民众生活得更好一点儿。

中唐的诗人,就是在这种夹缝中挣扎着,也努力着。他们的人生就好像是快要落山的太阳,看上去霞光耀眼,但是过不了多久,就要归于一片黑暗了。

直到黄巢之乱发生,整个大唐的根基彻底被动摇,一个令万人敬仰的朝代就此进入暮年,这个时候的唐朝诗人,可以说是迷离且感怀的,他们要面对的是繁华落尽后的凄凉,从他们的诗作里,我们也能看出晚唐诗人的迷茫和痛苦。

如果说盛唐时期的诗人所表达的都是比较正面的东西,那么晚唐的诗人则更擅长描写一些不太美好的事物。晚唐时期的讽喻诗非常盛行,罗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首《蜂》就写的十分有力度。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在这首诗中,罗隐没有把蜂与蝶看作是风情、风韵的象征,而是从一个极其特别的角度着眼,写了蜜蜂的命运与人生。

诗的前两句写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高山峻岭,只要有鲜花的地方,就能看到蜜蜂的身影,这看上去似乎风光无限,但是它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受了那么多的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联系诗人生平,便不难看出这首讽喻诗的内涵来。罗隐也是个才高八斗的大诗人,但他一生参加了十次科举,却因为相貌丑陋,始终不得重用,难免生出“人生即无来处、也无去处”的苍茫之感,让他想要借蜜蜂的人生来质问自己,这十次科举到底是为了什么事,又是为了什么人?

由此我们便能发现,晚唐时期的诗人与初唐、盛唐大有不同,唐朝强盛时期,诗人胸中有广大的世界,而到了晚唐,创作者与外界却是格格不入的,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者该做什么。罗隐是在这方面表现的极为突出的一个,他擅长在诗中描写自己的凄惨命运,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与罗隐有着相似遭遇的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上却走上了另一个方向,他不直接描述人生的苦难,而是用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惆怅,这让他的诗显得很晦涩,也让很多后世人觉得李商隐的诗很难读得懂。

就拿最著名的这首《锦瑟》为例,开篇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许多人都在研究诗人为什么要用锦瑟这个意象,他和后面所表达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到底有什么关系?有人认为这是李商隐写给自己没能在一起的情人的,也有人认为这是他在悼念死去的妻子,还有一部分认为这是在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如意,正所谓“诗无达诂”,对于这首《锦瑟》,我们几乎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解释。

不过,当我们读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的时候,就不会再纠结文字表面的意思,因为它的情感远远超过了文字的实际意义,试问哪一个经历了生活沧桑的人能够不被这句诗打动呢!

李商隐的这首诗,不是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的感怀,而是年过半百之后,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对生活中那些无可奈何的事感到有些惆怅,而这种惆怅不是不甘心,而是“直道相思了无意,未妨惆怅是清狂”的百转千回。

生于晚唐的李商隐,面对着这样一个残破的时代,他的人生更是无处寄托的,诗歌外的他饱受生活的磨难,而在诗歌里,他已经不在意要向谁讨伐,只是在一片迷惘之中,独自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这或许就是晚唐诗人的共性,当外界已经支离破碎以后,他们只能不断向自己的内心发出叩问,试图寻找一点人生的慰藉罢了。

唐朝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朝代,它有过无比辉煌的成就,最终又落得满地飘零,正所谓“流水落花春去也”,再美好的事物也抵挡不住时间的摧残,但幸运的是,唐朝虽然早早结束,唐朝诗人们的作品依然陪在我们身边。

读这些流传了千年的优秀诗篇,我们仿佛就能走到那个曾经霞光满天的大唐里去,看到初唐、盛唐时诗人们英姿勃发的形象,也看到中唐、晚唐时文人们的不甘与煎熬。

这就是唐诗的魅力,它们像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被历史这条线一串,就变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被所有热爱诗词的人们佩戴在了胸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