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中环路以西的新泾镇腹地 最初地界跨过沪杭铁路 历史上的新泾疆界跨过了沪杭铁路(轨交3号、4号线高架路轨),直抵法华地界,即今天的新华路街道范围。清末历史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着新泾地域的东端上下两头抵达法华界,即后来的沪杭铁路以东地区。新泾乡志记载最东部的村宅何家角。何家角的农田延伸至沪杭铁路东侧,今凯旋路一带。“何家角”现为虹桥街道最东端的一个居民区。 ▲新泾历史(晚清)地图(新泾镇镇志办提供) ▲沪杭铁路穿越长宁区三泾庙棚户区(引自网络) ▲何家角土地跨过沪杭线,今安顺路凯旋路交汇处 1949年5月上海解放,1950年6月26日成立长宁区人民政府,两天后的28日成立新泾区人民政府,办公地哈密路1330号。当年长宁的区境面积4.96平方公里,东起长宁路,折江苏路、华山路、兴国路,西至沪杭铁路,南自淮海西路折淮海中路,北达苏州河折万航渡后路。而沪杭铁路以西,包括现在的周家桥、天山、虹桥、仙霞、程家桥、北新泾街道,以及新泾、虹桥、华漕、诸翟等乡镇地域全在新泾区名下。足可见当年新泾区地盘之大。其实,长宁最初4.96平方公里的地盘和新泾同属一个母体——清朝年间的西乡,民国初的蒲淞市。 ▲1950年长宁建区时区境示意图 新泾区人民政府成立后第一宗国家土地征用是1951年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的建校。华东纺织工学院建在原光华大学遗址上,光华大学在1937年“八一三”日寇大轰炸中被夷为平地。因遗址面积狭小,征用新泾区农田建造校舍。这一选址范围:东到沪杭铁路,西至中山西路,南(今安顺路)当时农田,北至延安西路。 ▲1951年华东纺织工学院校门(引自东大网) ▲上世纪60年代,华东纺织工学院延安西路大门(引自东大网) ▲1985年华纺改为中国纺织大学(引自东大网) ▲1999年中纺大改为东华大学(引自东大网) 城市由东向西节节拓展 如果,把当年华东纺织工学院征地建校视为上海城市向西郊拓展开端的话,那么,开端后的六十多年里,城市化步伐不断向西迈进。可以这么说,建国后沪杭铁路以西的长宁城区建设是在新泾区地盘上进行的。始于1952年“两万户”建设随之而来的天山新村兴建,都是长宁区向新泾区征用农田得以进行。天山新村从一村到五村,沿天山路南北两侧布局。天山五村当年没划入长宁区,留在上海县境内。其间,1960年在古北路(620号)建造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征用的是新泾人民公社天山大队的土地。1980年代,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立,仙霞路校区征用的是虹古大队的土地。同期,公交四场(巴士四公司)从中山西路西迁至新泾乡时,征用的也是天山大队的土地。 ▲建于1952年的天山一村,时为1986年面貌,今虹桥南丰城地界(区地名办提供) ![]() ▲万都中心楼顶向北鸟瞰天山新村 ▲建于1960年的对外贸易学院(区地名办提供) ![]() ▲80年代建于仙霞路虹古路之间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公交四场(巴士四公司)80年代西迁至新泾乡,图为双流路大门 1982年,上海市政府作出“在毗邻虹桥机场,紧靠中心城的虹桥路沿线划出一片发展上海商贸办公、领馆建设用地”的决策。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上海虹桥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虹开发)的所在地,正是新泾人民公社延安大队马家角生产队的村宅田园。0.65平方公里的虹开发四至范围:东至中山西路、西到古北路、南抵延安西路、北临仙霞路。“马家角”广为人知。当年57路公交车从静安寺西侧的“美丽园”起点站发往终点站西郊公园(今上海动物园),在今天的世贸商城位置设有一个站,站名就是“马家角”。上海作家彭瑞高曾写过一篇散文《寻找马家角》发表在《新民晚报》上,写得就是虹开发诞生在马家角农田的故事。 ![]() ▲虹桥开发区选址新泾公社延安大队马家角生产队(虹联公司提供) ![]() ▲1983年,拆平待建的虹桥开发区基地(虹联公司提供) ![]() ▲建设中的虹开发,图左塔吊系26号地块上的太阳广场工地(新泾镇镇志办提供) ![]() ▲虹桥开发区夜景,摄于2013年5月。摄影 郭笑琛 四大片住宅相继规划开建 与虹开发建设几乎同步的长宁区住宅建设依然是由东向西,在新泾乡的田野上展开。这四大片住宅分别是虹桥新村、仙霞新村、程桥新村和新泾新村。这四大片住宅区列入1980年至1992年的市建委中心城区居住区建设规划。 虹桥新村东起沪杭铁路,西迄伊犁路,结合虹桥路拓宽分三个街坊建设。其中,虹桥路南侧的一个街坊(凯旋路至中山西路)是征用虹桥乡的土地。虹桥路北两个街坊,一个从沪杭铁路至中山西路,另一个从中山西路至伊犁路是新泾乡的土地。虹桥街道办事处也因虹桥新村和虹开发的建设而诞生,成立于1986年。 ![]() ▲1986年的中山西路1030弄虹桥新村(区地名办提供) ![]() ▲内环高架路建成后的中山西路1030弄虹一小区 ![]() ▲中山西路至伊犁路段的虹桥新村 ▲虹桥路姚虹西路交汇处姚村旧貌(区地名办提供) ![]() ▲虹桥路与姚虹西路交汇处现状,图中左侧长发虹桥公寓和街道办事处就建在姚村旧址上。 仙霞新村东起古北路,西至威宁路,南近虹桥路、北靠茅台路,是征用新泾乡虹古大队、天山大队的土地,共建设住宅107万平方米。后又在仙霞路南建设西南小区,其中教育、文化、商业、公交等公共设施同步配套建设。1984年成立仙霞新村街道办事处。 ![]() ▲1986年,新泾乡曙光大队沈家宅生产队蔬菜大棚东侧,建设中的仙霞新村。摄影:张凤岐 ▲80年代初尚未拆除的古北路永安公墓残存牌坊(区地名办提供) ![]() ▲公墓牌坊处现为古北路仙霞路口,1983年之前仙霞路是断头路,与古北路成“丁”字路口 ![]() ▲站在芙蓉江路东侧仙蓉小区楼顶向西眺望仙霞新村 程桥新村东至上海农展馆、西临新泾港的虹桥路南北两片,南近徐红铁路支线(今延安西路高架路)、北抵平溪路,分两期进行建设,至1992年已建成17万平方米住宅。 ▲上世纪80年代初程家桥路原址的程家桥集市(区地名办提供) ![]() ▲今程家桥路上的程家桥商业街 ![]() ▲虹桥路北哈密路东的程桥一村 ![]() ▲程桥二村南靠延安西路高架路,东临剑河路 新泾新村地处北新泾街道范围,规模不亚于仙霞新村,东抵新泾港(蒲淞南路)、西至淞虹路、南抵新渔浦河道、北临北翟路,从一村至八村沿天山西路南北两侧布局。 ![]() ▲新泾新村沿天山西路两侧分布,拍摄站位复邦商务楼楼顶。摄影:郭笑琛 ![]() ▲图中有水闸的纵向河道新渔浦是新泾镇与北新泾街道的界河,右侧系新泾二村 ![]() ▲新泾三村的中心花园。摄影:郭笑琛 ![]() ▲新泾八村的中心花园。摄影:郭笑琛 1983年之前,虹桥路以北、天山路以南的古北路至哈密路之间是广袤的田野,没有南北向市政道路,只有机耕路(开拖拉机的泥路)随着仙霞新村的开建,率先打通仙霞路到古北路的“断头”,向西延伸,紧接着构筑南北向的芙蓉江路、水城路、安龙路、威宁路。1995年随着仙霞路继续向西延伸至协和路,南北向的北虹路、清溪路、剑河路、平塘路、淞虹路、福泉路、协和路等市政道路陆续辟建。可以这么说,住宅区规划到哪里,市政道路辟建到哪里。 ▲1986年,建成不久的仙霞路577弄579弄水霞小区,仙霞路已辟通至威宁路(区地名办提供) ![]() ▲南北向的水城路南端与虹桥路交汇 ![]() ▲南北向的威宁路仙霞路口向北眺望 ![]() ▲2010年6月建成通车的仙霞西路隧道穿越虹桥机场到达2号航站楼和虹桥火车站 其间,长宁区境面积发生了三次变化。第一次是1983年宋庆龄陵园建成开放,市政府将陵园及其周边的潘家塔等村落从上海县划入长宁区,区境面积为13.13平方公里。第二次是1984年9月1日,北新泾镇、天山路南的天山五村、天原二村、古宋新村,以及虹桥乡的部分地区划归长宁区管辖,此刻的长宁区境面积增至28.82平方公里。第三次是1992年7月,新泾乡成建制划入长宁区版图,加上虹桥乡的虹四、西郊两个行政村划入长宁,区境面积增至39.11平方公里。后因这两个村重回虹桥乡,区境面积就保持在37.97平方公里至今。说长宁傍着新泾“长大”源于此。 ![]() ▲虹桥路姚虹路转角处的宋庆龄陵园 ▲80年代初虹桥乡潘家塔生产队旧貌(区地名办提供) ![]() ▲宋园路、黄金城道、姚虹路围合之中尚未开发的潘家塔地块 ![]() ▲1984年,天山路南侧天山五村、天原二村、古宋新村等划入长宁版图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