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客家人的清明习俗】 在客家地区,清明节都有“挂纸”的风俗,也即是扫墓的俗称。清明节一大早,一大家人带着祭祀用品,锄头、镰刀等工具出发了。按照当地习俗,亲人去世后都喜欢依山而葬。到达后,大家便动手清除亲人墓地上和墓地周围的杂草。客家人认为,杂草清除得干净,不仅是为了更好看,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拜祭过程是:先把涂抹有雄公鸡血的草纸(又叫纸宝、墓头纸)挂在坟头上, 然后将三牲(鸡猪鱼)、水果、茶、酒等祭品摆上,每个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后将香火插在亲人的墓前。如果是比较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辈,晚辈除了鞠躬之外,还需要行跪拜礼。先拜祭祖宗,再拜祭墓侧的“后土”,此俗又有“先正穴再后土”一说。拜祭完毕后,焚烧纸宝、纸钱、上代衣等。接着燃放鞭炮,最后是辞坟。 在客家地区农村,清明节的代表性食品为“清明粄”。用采到的苎叶、艾叶、鸡屎藤、白头翁等青叶后,洗干净,挤压成汁,加上米粉(包括少量糯米粉)、白糖,搓成粄团,成粄块后上锅蒸熟,就成了“清明粄”。传统的说法是吃了可以治肚痛、胃肠病等,也是很好的药用保健食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