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之战 天祐十年(913年),刘守光集团为晋王李存勖河东集团彻底击溃之后,河东势力也就占领幽州地区。李存勖除了获得地盘扩张红利之外,也承接了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之前面对的契丹压力。原先充当中原政权与契丹民族之间缓冲地带的幽州地区被晋军攻占,李存勖与契丹阿保机的势力开始直接对垒。 幽州注定要成为中原政权与契丹人之间激烈争夺的战略区域,沙陀李氏与契丹人之间稍微缓和的关系再度走向紧张。唐代前中期,幽州地区的军事存在起到了羁縻控制契丹人和奚人的作用。唐末刘仁恭政权虽然残暴,但是在制衡契丹问题上做得还算相对比较成功。 阿保机获得契丹可汗大位之后,更加致力于谋夺幽州以为南进基地。刘氏集团被消灭之后,李克用任用大将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镇守幽州。 阿保机 河东集团在占据幽州地区之后,诸多政策也极为失当。譬如刘守光麾下骑将卢文进率先投降了李存勖,被“遥授寿州刺史”。李存勖在获得刘氏集团的“山后八军”之后,任命其弟李存炬为新州团练使,统帅这支新军。 李存勖与后梁大将刘鄩“对垒于莘县”,就命李存炬在山后招募劲兵,“又命山北居民出战马器仗”。李存炬对幽州地区的军民有着很强的征服者心态,勒令民众出马,民众以十牛才易一马,搞得民怨沸腾。 当时,李存炬集结了五百骑兵,命卢文进统领。这些心不甘情不愿的士兵到了祁沟关,就萌生了叛乱之意,“我辈边人,弃父母妻子,为他血战,千里送死,固不能也。”这些幽州旧人达成了“拥卢将军却还新州,据城自守”的协议。 李存勖 兵变猝然而至,李存矩被杀死。卢文进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乱兵拥立为主帅。卢文进自立之后,先是进攻新州,不克,又转攻武州,同样打不下来。走投无路,卢文进率军投奔了契丹,被契丹任命为幽州兵马留后。不久之后,卢文进就充当带路党,“引契丹寇新州。”卢文进是阿保机契丹政权早期汉化进程的重要助力者,“契丹所以强盛者,得文进之故也。” 周德威的确是一员猛将,但他对于契丹之勇悍与野心并无足够警惕,“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之险”。榆关既失,契丹南下便容易得多。契丹人对幽州是不会忘怀的,拿下幽州,才有南进之可能。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阿保机平定诸弟叛乱,正式称帝建立契丹王朝。大辽神册二年(917年)二月,在卢文进的导引下,契丹军大举南侵。契丹大军进攻新州,“刺史安金全不能守,弃城去”。周德威试图夺回,但面对数万契丹大军,毫无结果,只得“大败奔归。” 后梁与晋·契丹 契丹军乘胜进攻幽州,形势十分危急,周德威派人向李存勖求援。当时李存勖正在中原陷入与后梁的激战中,得知幽州之围后,十分担忧。晋军集团大部分人都认为契丹之忧不足为虑,认为契丹后勤供应不继,“敌势不能持久,野无所掠,食尽自还,然后踵而击之可也。” 但是,大将李嗣源却力主派军救援,认为“德威尽忠于家国,孤城被攻,危亡在即,不宜更待敌衰。愿假臣突骑五千为前锋以援之。”同时,大将李存审和阎宝也请求派兵回援幽州。于是,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军救援周德威。李嗣源与李存审两军,会合于易州,步骑七万,驰援幽州。 李嗣源大军“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循涧而东”,李嗣源与其养子李从珂率三千骑兵作为先锋,向幽州快速进发。至于山口,“契丹以万骑遮其前”。李嗣源果然是勇猛无比,面对万余契丹精兵,毫无惧色,仅仅率一百骑兵,“免胄扬鞭”,用胡语对契丹人说:“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 李嗣源 李嗣源阵前恐吓,并手斩契丹酋长一人,后续晋军也发起攻势,契丹军畏惧后退。晋军另一员大将李存审则命步兵伐木制作鹿角阵,“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人经过后,晋军万弩齐发,“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晋军打到幽州城下,契丹军“列阵待之”。 李存审则命手下步兵在后面列阵,又命老弱病残士兵点燃干草、柴火,这样一来“烟尘蔽天”,契丹人也不知道晋军究竟有多少人。李存审在趁机杀入契丹后阵,发动一番猛烈突袭,“契丹大败”,只好带着部族“席卷其众”,幽州之围遂解。 李嗣源等人的援军击败契丹人,进入幽州城之后,周德威见到诸将,激动得握手流涕。阿保机率契丹军马首次大举进攻幽州,声势之盛,震动中原,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也表明契丹已具备强大的实力南侵河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