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家长:只有间歇性努力,才会持续性焦虑

 左右为难1168 2019-06-17

千寻麻麻

不是虎妈,也拒绝佛系

搞定学龄前娃的性格、习惯和能力培养,我喜欢用策略。如果你和我一样,希望孩子有才、有趣,就一起加油吧!

有一件可怕的事,我们可能没意识到,2019年已经快过去一半了。

更可怕的是,2019年都过去一半了,好像很多事都还没做,孩子也看不出什么明显的进步。

这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当我们感觉什么都还没做时,有些人,已经在过去的6个月里默默坚持做了很多。

1

航爸是我的读者,在后台跟我分享了他和儿子小航的故事。

今年5月,小航的画在国际青少年书画艺术展中斩获金奖。与此同时,连续三所重点高中向小航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参加本校的艺术特长生招录。

我看了航爸发来小航的一幅日常画作。

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灵气逼人。

我说:“孩子一定很有天赋吧。”

航爸却说,“哪有什么天赋,孩子刚开始画画,水平和其它同龄小朋友差不多。只不过,我们坚持了五年,这五年里,很多和小航一起学画的孩子都退出了......”

这半年,因为要参加比赛,练习强度加大了,老师要求除了每周三次基础练习,还要外出写生一次,日常去画展看画。

老师是航爸当初四处打听寻到的,带了小航五年。

小航家住在城南,老师住城北,每周三节课,航爸需要开车20多公里穿越整个城市。

想想整整五年,每周三次风雨无阻送孩子去上课,这份毅力可真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

航爸说:”给你分享我的故事,不是想炫耀。别看孩子现在挺光彩的,身边家长都夸他,只有我自己知道,这背后付出了多少。”

“我很喜欢你文章里说过的一句话,养孩子就是默默耕耘,静待花开。现在,看着儿子开心、自信,我心里真有了一种看见花开的欣慰,想把这份欣慰也分享给你。”

(图片来源于pexels)

2

另一个故事,来自女儿幼稚园里的保洁阿姨。

她看上去很年轻,做事利索,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其它阿姨不太一样。

几次闲聊中我才知道,阿姨有个女儿去年参加高考,被浙江大学王牌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系录取,绝对的学霸。

不过谈起女儿,阿姨丝毫没有一般学霸家长的自豪感,反而十分随和:“我不懂什么教育理念,就是支持孩子读书。对我们这种普通家庭来说,孩子多读点书总归没有错。所以,女儿初中毕业考上城里的重点中学,我就不顾家人反对,把老房子卖了,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平时照顾她生活,让她能安心学习。”

今年,阿姨女儿参加学校组织的辩论赛,脱颖而出,暑假将以最佳辩手的身份远赴法国交流。

阿姨就到幼稚园里找了份零工,想多赚些钱,贴补女儿的路费和在国外的生活费。

从阿姨聊天时的满脸笑意里,我看得出来,虽然工作辛苦,但她身上都是希望带来的动力!日子有奔头,苦也不觉得苦。

(图片来源于pexels)

3

这两个故事很简单,主角都是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

却带给了我不一样的触动。

小航走的是艺体路线,阿姨女儿走的是传统应试路线,两个孩子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得都不错。

之所以走得不错,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父母,选择了纯粹、持续的投入。

在我身边,有很多纠结的家长,特别喜欢争论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孰优孰劣,也常常在佛系与鸡娃之间摇摆不定。

像航爸和保洁阿姨这样“简单”的父母不一样,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

纠结的少,做得多。

说真的,那些大半年过去了,孩子没什么成长,常常处于焦虑状态的家长,是没有努力过吗?

不是的。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努力,是间歇性努力。

某天在培训班,被别人家的牛娃刺激到,也会暗自下定决心,要抓抓孩子的学习。

可真到了辅导娃作业的时候,又往往失去耐心,解题思路讲两遍娃还没领会要义,就忍不住发脾气,潜意识里恨不能快些搞定,留点时间给自己。

给孩子报一堆的兴趣班,却没有毅力陪孩子做练习,偶尔突然想起,督促孩子练了练,拍照猛发朋友圈感动自己。

待别人坚持练习的孩子脱颖而出,又会讲:“我们比较佛系,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权当学着玩,不要求他学出什么成绩来。”

感情两百多一节的钢琴课只是为了熏陶一下娃对艺术的感觉,想想买个智能音箱播放世界名曲,效果也不会差太多的。

若是真佛系,其实也还好,毕竟这世界上教育路径很多种,佛系也好,Push娃也罢,不同风格适合不同孩子,都是个人选择,并无高下之分。

怕的是拿佛系做幌子,掩盖自己的不够坚持不够努力。

陪孩子练习、辅导孩子作业累时,就把自己定义为自然教养者,当外界压力袭来,又焦虑万分,担心掉队。

如此摇摆的间歇性努力,才是家长持续性焦虑的源头,也是孩子成长降速的主要原因!

(图片来源于pexels)

4

s=p(1+r)^n 

是经济学上用来表达复利的公式。

r代表你在做的事,n代表时间。

当r为正时,时间带来的差异超乎我们想象。

吴晓波是著名财经作家,90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是月薪60元的普通记者。

96年起,吴晓波开始写他的第一本书《农民创世纪》,他给当时的自己立了个很简单的flag:争取每年写一本书,每年买一套房。

之后的吴晓波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每年写一本书,再拿获得的稿费和存款去买一套房。

那时候的房地产没有现在这么火,买房还不是特别难的事。

如今,吴晓波已是中国稿酬最高的作家之一,当初他花50万在杭州千岛湖买下的小岛,现在估值是数千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想探讨如何实现财富自由,而是想让大家感受复利思维对人一生的影响。

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精力持续地投入到某一领域,复利的力量会给你带来奇迹。

同样的思维,也适用于教育。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复利思维的核心在于时间,而不是回报率。

哪怕1%的回报率,5年、10年后,也是个惊人的数据。

问题是,很多人根本坚持不了5年、10年,不是能力上做不到,而是没这个纯粹和耐心。

教育也一样,很多时候当下回报率都不明显。

小航刚学画画的时候,航爸也看不到他日后的成绩,保洁阿姨在女儿很小的时候,也没想过她能考上浙大这样的名校。

他们只是毫无杂念的去努力了。

所以,你要说教育的秘诀是什么?

简单的事情坚持做,仅此而已。

(图片来源于canva)

5

这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除极少数智商超群者,大多数孩子的天分都差不多,相似的起点,不同的终点,这中间的差距源自父母的坚持程度。

在我们家,阅读是坚持最久的,从千寻3岁开始每天绘本馆读书到现在,累积绘本量三千本以上。

为了帮她建立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我们做父母的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每天晚上,老老实实放下手机,认认真真和娃一起读书,从中文到英文分级阅读。

英文水平不好的我,常常利用白天午休的时间,先把晚上要陪她读的绘本过几遍,反复纠正读音直到标准。

刚开始,娃除了比同龄人更爱看书外,也没什么特别的效果。

三年过后,差距就出来了,现在千寻的自主阅读能力非常强,可以自己独立阅读中英文绘本,词汇量达到了几千以上,参加少儿故事大赛游刃有余。

(图片来源于pexels)

相反,坚持得不好的钢琴就比较糟糕。

大人疏于练习的态度会影响孩子,我不怎么坚持,她也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现在回想起来,千寻学钢琴这件事上,我就杂念挺多的。

基础练习很枯燥,孩子闹情绪多了,我一烦,就会给自己找借口:

要不放松点吧,又不想让她成为什么钢琴家,能识音律有乐感就好了。

殊不知,多几次放松,多几次算了,就彻底滑下去了。

现在,孩子钢琴这个爱好算是基本荒废了,只能徒增遗憾。

这就是“随意做做”的结果。

前几天老同学聚会,听大家抱怨现在教育环境不好,压力太大,焦虑。不满高筛选机制,又没能力脱离高筛选机制。想佛系,又做不到彻底超脱。

我就想到了前面那两个故事。

它们虽不代表普遍情况,却有着管中窥豹的意义。

仔细想想,摇摆不定的间歇性努力,才是家长持续性焦虑的源头。

与其花时间去抱怨、纠结,还不如把抱怨、纠结的时间拿来纯粹、坚持地做好一件事。

事实上,条条大路通罗马。

不论孩子走哪条路,能不能走好的关键是父母够不够坚定。

平静、纯粹的常态化努力,才是孩子优秀与否的分水岭。

最后,借用《马太福音》里的一句话与君共勉:

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如果哪一天你收获了什么,一定是你付出了别人不曾付出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canva)

平静的常态化努力,

才是孩子优秀与否的分水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