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爱华 徐杰舜:筷子与汉民族的历史并肩同行

 昵称14979747 2019-06-18

  【摘要】历史是多样性的。汉民族的历史有气壮山河的大手笔、大叙事,也有涓涓细流的小手笔、小叙事。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世界历史上气吞山河,波澜壮阔,而筷子的起源和演化在世界民族风俗史上也独树一帜,精巧无比。这一大一小,绝妙地建构了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绚丽多彩。泰山、长城、大运河可以作为汉民族文化的象征,那亿万汉民族及汉文化圈的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手的筷子就成了汉民族文化的形象代表。

  【关键词】筷子;汉民族;汉民族文化;形象代表

  【作者简介】吴爱华,武汉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

  2015年11月12日,韩国联合通讯社发布了一篇报道:2015年11月10日,中日韩三国专家在韩国青川开展了“筷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举办的目的是为筷子申遗。专家指出,在中日韩三国的交往联系中,筷子起着维系三国之间情感、实现合作、和谐共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筷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有利于促进筷子申遗成功,有利于将筷子纳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会议通过将11月11日定位“筷子节”的决议,中日韩三国也会为推动申遗工作而持续举办相关事务会议。作为该次学术会议的主办方,东亚文化城市委员会名誉委员长李耳令(音译)称:中日韩三国联合起来为筷子申遗,既是丰富人类文明史的举措,也是将筷子文化扩大到世界各地的重要方式。

  这不能不引起了我们对筷子的关注。众所周知,筷子是汉民族的饮食工具,它为什么会引起国际关注呢?拜读了徐华龙先生新近在台湾新北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大作《箸史》,顿感如果说泰山、长城、大运河汉民族文化的象征,那么筷子就是汉民族文化的形象代表。 

  一

  筷子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日用食具,何以能担当汉民族文化的形象代表?细考筷子的历史,今人不得不惊讶和感佩的是,筷子的历史与汉民族的历史有着惊人的重叠。汉民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徐杰舜在《汉民族发展史》中曾建构了汉民族形成的三部曲,也就是从夏、商、周等部落联盟的形成与兴起,再到这些部落联盟形成民族与南方蛮族、北方狄族、西方戎族、东方夷族一起组成了华夏民族,再到汉代最终完成华夏民族,整个过程非常漫长,也体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通过这漫长的民族或族群的互动、磨合、整合和融合,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滚雪球中,汉民族族称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交叉的选择过程,曾经自称或被称为“秦人”“汉人”“唐人”,其中“汉人”与“唐人”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成为过主流,而“汉人”一称民族特征更为鲜明。在南北朝时,“汉人”一词才真正赋予“汉族”之义;元代又将“汉人”专列为第三等级,于是“汉人”一词作为汉民族的族称,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亦然。近代以后“汉族”族称最后确立。

  而筷子的历史亦然。人类进食的方式不外乎手指、刀叉和筷子三种。筷子为汉民族所使用,正是汉民族文化选择的结果。

  最初汉民族的先民是用手抓食的。《路史·前纪》第五卷记载:太古之民,穴居而野处,搏生而咀华,与物相友。”“有圣者作楼木而巢,教之巢居以避之,号大巢氏。其为民也,登巢椓蠡,惰食鸟兽之肉。若不能皰者,饮其血,嘬其肉。茹其皮毛,未有火化,捆橡栗以为食”。可见,汉民族的先民之一——有巢氏是用手来进食的。及至商周时,用手进食还是汉民族先民的一种进食方法,《礼记·曲礼》云:“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其意是大家一道进食,不要吃得很饱;共餐时在一个器皿中抓饭,手上不能有汗泽,要事先洗干净。可见,当时手是吃饭的重要食具,故五指中的第二指亦称为“食指”,即指该手指是吃食的关键。古人认为“食指一动”,就是有盛馔的预兆。《左传》宣公四年(前605年)云:楚国献尾于郑国,适遇公子宋与公子家将要入宫见郑国国君灵公,公子宋的食指颤动了一下,他便对公子家说:今日我的食指动,必有好东西吃。进入王宫,果然看见御厨正在剖宰尾。故《礼记·士虞礼》郑玄注:“古者饭以手。”贾疏:“伯黍毋以箸,故知古者用手。”很显然,这里所说的远古时候的人吃饭是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来进食的。

  用手进食,人们注意到抓食时手应干净,故饭前盥洗手的卫生之礼也就产生。《礼记·丧大记》云:“食粥于盛不盥,食于篹者盥。”孔疏:“食粥于盛不盥者,以其歠粥不用手,故不盥;食于篹者盥者,谓竹筥饭盛于篹,以手就篹取饭,故盥也。”喝粥不洗手而抓饭洗手,也仍是出于卫生的考虑。甲骨文就有“贞勿……盥,侑于河”,“贞翌庚辰小子有濯”的记载,盥字作皿中洗手形,濯谓涤濯,可知商代已有洁手之礼。这种用手进食的方式,夏商时称之为“抓食”。陕西绥德出土一件铜钺,上有飨字,像主人膝隐地,跪而对食,一人正伸手抓取盘中食,就是抓食吃法的示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