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行业大咖观点交锋

 weinfb 2019-06-18

本次论坛上,导演、专家、学者等行业大咖对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业化方向、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剧本是电影的基石,中国剧本撰写格式没有统一标准,基石都没有达到工业化标准”,《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在6月17日上午举办的“电影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金爵论坛上表示,中国电影要想真正达到工业化,业内首先要达成共识、建立标准,把工业化的基石铺设好。

当前,中国电影工业化建设已经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并非朝夕之功。本次论坛上,导演、专家、学者等行业大咖对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业化方向、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工业化不够,“人肉”来补

《流浪地球》拍摄4年间,虽然是工业化制作的过程,但这一过程让我清楚认识到中国电影的工业化与好莱坞有很大差距。中国电影业是“工业 ‘人肉’”,这意味着工业化程度不够成熟的部分需要“人肉”填补不足。《流浪地球》是7000人在4年时间里几乎不休不眠才完成的。另外,我们拍摄科幻片的经验比较少,很多地方不知道怎么拍。例如吴京有一段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吊威亚桥段,虽然吊威亚很常见,但我们基本没拍过失重状态吊威压。第一天拍十几个小时后演员身上很多伤痕,第二天还要继续拍。现阶段打造科幻电影的工业化,我想从几方面谈一下:

第一,构建一个让观众相信的世界观,其中,达成相信目标的基础是有一个观众能理解的文化内核。例如《流浪地球》没有像西方科幻片那样,主人公遇到大危机后直接逃亡,而是带着地球去流浪,体现中国人对土地的特殊情感这一文化内核。另外,电影美学设计没有违和感。《流浪地球》从院线下映后,我们进行了线上、线下两轮调研,调查内容细到宇航服头盔大小等,我希望汇总观众观点,以便帮助后续作品创作。

第二,科幻故事要做好,必须要引发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情感并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以《流浪地球》为例,我们编写中国航天员修理航天器桥段是因为当前大众心中认定中国航天技术位列世界前列,这与当下现实情况相似。如果倒回10年、20年,我们哪怕编写2050年故事,也难以让观众信任这个故事,因为人们无法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可以参照的依托背景。我相信,创作者只有根植于中国文化内核,聆听观众需求,才能将科幻电影发展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中的重要且独特的类型。

第三,业内首先要达成共识,建立标准,才能有工业化。以剧本为例,当前国内编剧行业还没有标准统一的编写格式,而每一个国家的政府文件都是有标准格式的。当剧本格式一致后,才能用软件让所有剧本变成大数据。剧本格式标准化是工业化标准建设的基石,基石打好才能建立工业化标准。

根据中国科幻片发展现状,我建议业内优先创作硬科幻影片而不是软科幻。因为基于科幻片创作关键的世界观层面,硬科幻和软科幻设定世界观的方法一样,最终目标均为无违和感。硬科幻是科幻片的土壤、基础。例如1986版《西游记》问世后,观众接受了西游记设定的世界观,以后任何作品改编西游记IP,大家都能接受这只金色的猴子,不会对世界观、设定提出质疑。因此硬科幻让观众达成科幻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协议后,才能结出软科幻这个“果”。

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刘正山:中国电影在“跃升” 微观问题也不少

中国电影票房从2014年进入跃升期后,人均GDP不断增长,经济增长伴随电影票房增长。中国电影进入发展机遇期。

虽然电影产业宏观表现良好,但并不代表微观细节表现好。2019年1-5月观影人次、票房与2018年1-5月份相比有所下降。从微观上讲,中国电影生产依然是小作坊、经验化阶段,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缺陷,转变这一现状的出路就是工业化。因此,建立电影制作工业化标准是行业亟待完成的事情。

我认为中国电影生产实现工业化,要从4个方面入手。第一,不管是创作还是生产都需要按照标准化的体系进行;第二是作品表达类型化;第三是管理现代化;第四是创新规模化。

普华永道合伙人马骁俊:公司制管理代替传统的人际关系管理

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主要娱乐形式年增长率中,电影增长幅度为9.7%,这意味着电影行业已经脱离野蛮生长,爆发式增长阶段即将过去。与此同时,过去几年影片平均制作成本上升很快,原先一个比较大的项目需要上千万元资金,现在制作同等级别的项目需要上亿元成本。

对于投资来讲,市场并不会降低回报预期,制作成本大幅增长,收益率想要与以往保持相同,电影行业就需要采取公司制管理模式。因为电影拍摄、制作、后期特效、发行、影院等细分市场的玩家越来越多,收益分配越来越复杂,这种情况下如何控制收益风险、提升保障就需要公司制管理。对应到电影行业工业化,就是用公司制管理代替传统的人际关系管理,规避风险点,输出稳定收益。

凡影咨询合伙人李湛:两个红利期交汇时 ,工业化和标准化帮助电影产业平稳过渡

2019年是中国电影充满挑战的一年。截至2019年,凡影咨询每年一次全国城镇人口观影行为的抽样调研共举行了4年。受众规模方面的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中去电影院的人数占全体人口的比例在快速增长,2019年这一比例增长速度趋于平稳。2019年,全国观众年平均观影人次达到6.1次,超过北美市场;中国影院观众的年龄构成变得更加分散,并没有集中在18-39岁,相反40-59岁中年群体数量占比将近40%。

在电影产品方面,院线电影票房集中度越来越高。2018年票房体量在10亿元以上的影片共16部,占据整个票房大盘一半以上,加上票房达到5-10亿元的16部影片,32部电影票房约占整个市场总票房3/4。这些数据表明,受众规模走向平稳,观影频次较为稳定,年龄结构更加平均,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需求不断多样化,票房分布更加集中。

所有数据反映的趋势就是中国电影产业由院线密集覆盖人口所带来的快速增长红利期已经正式结束,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小成本影片在市场取得奇迹般活力的案例将比较鲜见。当“跑马圈地”般的红利增长期结束之后,深耕细作的红利期才刚刚开始。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依赖专业经济化的工业体系才能抓住机会新的红利期,才能抓牢更多观众。

《天火》导演西蒙·韦斯特:扩大合拍片规模要建立标准化的预算、制片计划和时间管理体系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吸引更多国际电影人参与中外合拍片项目,我建议建立三个标准化工业体系,包括预算体系、制片计划体系和时间管理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