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后晋年间,初位于南湖之滨,明嘉靖二十六年,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岛,次年移楼于岛上,从此这里被称为“小瀛洲”。 正楼两层,高约20米,建筑面积640余平方米,重檐画栋,朱柱明窗,在绿树掩映下,更显雄伟。楼前檐悬董必武所书“烟雨楼”匾额。 烟雨楼重檐飞翼,典雅古朴,楼周围亭阁、长廊、假山、花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湖中有池,岛中有堤,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风格。 楼中还有许多石刻,其中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的题刻,元代吴镇竹画刻石,近代吴昌硕所书的墓志铭碑刻等较为著名。 现楼为1918年重建,素以“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的景色著称于世,取名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楼四周短墙曲栏围绕,四面长堤回环,入口处为清晖堂,门外北侧墙上嵌有“烟雨楼”石碑。堂后和烟雨楼正楼东南侧各有一座乾隆帝题诗的“御碑亭”。 清晖堂两侧左为“菱香水榭”,右为“菰云簃”。走廊右有宝梅亭,内有清代名将彭玉麟画的梅花碑两块。 烟雨楼后,假山巧峙,花木扶疏。假山西北,亭阁错落排列,回廊曲径相连,玲珑精致,各具情趣。 |
|